丰顺工业跃迁:从“电声之都”到“智造新城”
今年前三季度丰顺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增速高于广东、梅州平均水平;园区增加值增长21.5%,在梅州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含集聚区)中位居前列。
在粤东北的丘陵之间,梅州市丰顺县正经历一场产业升级的深层变革。
过去,丰顺以“温泉之都”“电声之都”闻名全国;如今,随着“项目为王”成为地方发展的主线,丰顺正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尝试以产业转型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丰顺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两年位居梅州市首位,2024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丰顺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增速高于广东、梅州平均水平;园区增加值增长21.5%,在梅州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含集聚区)中位居前列。
持续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丰顺县委、县政府在稳住传统产业、培育新兴动能、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务实推动。
再造“电声之都”
电子电声产业是丰顺的工业根基。鼎盛时期,该产业贡献了当地近八成的工业产值,县内汇集上百家车载音响及喇叭制造企业。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环境波动及区域竞争加剧,这一“老牌支柱”产业面临转型压力。
“以前我们的电声产品主要依赖出口,现在急需转型。”丰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宁州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些年来,浙江、江门等地的同行以更高的自动化水平和更完善的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丰顺亟须找到新的增长支点。
关键节点出现在2024年。历时十余年筹划的丰顺县电子电声和五金产业配套园项目获批建设,成为丰顺争取到的首个省级环保平台。园区规划11种电镀工艺,属于广东少有的门类齐全项目。它将县内分散的电镀、线路板等企业统一迁入,实现集中治理与集约发展——既解决环保遗留问题,也为产业升级释放空间。
“配套园建成后,有望吸引外地企业回流,带动电声产业重回百亿级产值。”王宁州说,目前项目已启动建设,预计明年投用。
除了电声产业,在丰顺的产业结构中,绿色饲料板块也提供了稳定支撑。
埔农片区内,双胞胎、新希望、海大等7家饲料企业集聚成群,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在梅州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品库,一袋袋优质饲料经过自动传送带后,很快被装车出厂。得益于绿色饲料产业的持续繁荣,以及企业自身产品的高品质和创新性,来自粤东地区和周边省份的订单源源不断。
“我们公司第一季度完成产量5.5万吨、同比增长2万吨,今年第一季度的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5000万元,增幅45%。预计今年下半年会增一条新的生产线,扩大公司产能。”梅州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袁志刚表示。
“全国很少有如此集中度高的布局。”王宁州介绍。集聚效应下,产值迅速扩大,从2021年的57亿元左右,到2024年跃升突破百亿元,再到今年1―10月园区工业总产值已破百亿元,达100.56亿元,成为丰顺工业的“压舱石”。
立讯精密落地带来集聚效应
与电声产业的“老树新枝”相比,立讯精密的落地为丰顺注入了全新动能。
这家市值数千亿元的电子制造企业于2022年落户丰顺,主要生产汽车线束、摄像模组及消费电子产品。项目建成当年产值达9.2亿元,预计今年可突破40亿元。
在全县的重大机遇面前,最大的难点在于用工。“立讯目前用工需求超过5000人,我们现有的人员储备与企业需求还有比较大差距。”王宁州坦言。丰顺县为解决用工问题,派出专门团队赴广西、云南等地招工,还为企业提供厂房和生活配套,以保障生产扩张。
立讯的到来带动了产业链集聚。丰顺正围绕其核心业务,重点引入汽车电子、3D打印、消费电子等上下游企业,形成链式招商布局。“链主带动”成为丰顺招商策略的关键词,也体现出当地从守业型向成长型经济思维的转变。
当地招商引资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数据显示,1―9月,丰顺签约纳统项目32个,计划投资金额共81.2亿元,完成市下达项目计划投资额86亿元的94.41%。完成实际投资额13.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0个,计划投资45.2亿元;超亿元工业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目前,32个项目均已动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丰顺积极利用原有的钢铁产业基础腾出空间,成功引进了高附加值的“铜拉丝”项目。该项目预计年产值可达10余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能。
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超190家
产业升级离不开平台支撑与营商环境优化。
带动培英、海大饲料、锦顺科技等18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投资约3亿元;引导广东锦顺科技有限公司申请3000万元超长期国债项目;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发挥金融机构资金融资优势,帮助美聪、泰坤两家企业成功获得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招商引资的催化剂、项目建设的加速器。近年来,丰顺县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丰顺经济开发区是县域工业的主战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90多家。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万洋众创城一期已签约引进企业42家,已投产29家,推动“产城融合”与中小企业升级。
能源结构上,丰顺是全省首批“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县域。所有政府屋顶统一铺设光伏,由园区企业运营,实现绿色供能与成本可控。
营商环境的改善也在持续推进。2024年3月,丰顺推行“首问负责制”。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傅丽文对此解读称:“当企业、群众询问办理有关问题时,对于不在受理范围、不符合条件的咨询和申请,工作人员不能简单直接地使用‘不行’‘不知道’‘不清楚’等否定用语,而是要主动引导、提出建议。”
“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成为当地干部服务企业的常态。广东锦顺科技研发经理冯颖灵提到,公司能在半个月内完成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申报,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高效协同与政策指导。
从电声产业的再造,到立讯精密带来的产业链重塑,再到机器人、储能、新材料等前瞻布局,丰顺的路径清晰地体现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既不一味抛弃传统,也不盲目追逐新风口,而是在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之间找到精准平衡。
在“百千万工程”框架下,丰顺正以“工业立县、制造强县”为主线,持续补链、延链、强链。
虽然仍面临人才短缺、区域竞争等现实问题,但这座县城正凭借清晰的方向和务实的执行力,驶入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电声之都”迈向“智造新城”。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