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缩小,现金流回正,东方日升业绩触底但难言反弹
东方日升HJT路线边缘化,电池组件收入腰斩。
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陈佳鑫
编辑|韩迅
在光伏行业技术路线加速迭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曾位居全球组件出货量第八的东方日升(300118.SZ),正处于业绩“触底调整”的关键时期。
2024年,东方日升经历了34.36亿元的巨亏,今年前三季度,虽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幅度收窄至9.33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回正,但营收仍同比下滑29.76%,且有超百亿元有息负债压顶。
从业务层面来看,东方日升核心的“光伏电池及组件”业务成为业绩拖累——上半年收入同比腰斩,毛利率由正转负,组件产量下滑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出货量也早已跌出全球前十,这与该公司押注的HJT(异质结)路线遇挫密切相关。在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路线市占率超70%、BC(背接触)路线快速崛起的当下,HJT路线因成本较高陷入边缘化的困境。
不过,东方日升电站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27.96%)、储能业务的高毛利贡献,以及钙钛矿叠层电池带来的HJT路线翻盘希望,又为东方日升的未来发展留存了变数。
整体来看,东方日升业绩触底迹象明显,但仍难言反弹。
全面控费,亏损幅度缩小
继2024年巨亏34.36亿元后,今年前三季度,光伏企业东方日升实现归母净利润-9.33亿元,同比增长40.16%,亏损幅度缩小;实现营收104.67亿元,同比减少29.76%。
东方日升向时代商业研究院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亏损幅度缩小,主要是费用与减值端管控见效,公司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精简非核心费用支出,期间费用率同比有所下降;同时,资产减值损失(主要为存货跌价准备)同比大幅减少,进一步缓解了利润端压力。
费用端,今年前三季度,东方日升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同比减少26.30%、24.50%、54.52%、29.35%,四大费用全面缩减,研发费用更是直接腰斩。
减值端,2024年,受光伏产品价格大降影响及对落后产能计提减值,东方日升前三季度的资产减值损失达10.62亿元,全年更是高达24.39亿元,主要包含存货跌价损失和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今年前三季度,东方日升资产减值损失为1.33亿元,同比减少87.44%。东方日升表示,2024年基本完成对落后产能的出清及计提减值损失,后续这方面的影响基本消失。
现金流方面,受到期应付款项减少影响,今年前三季度,东方日升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回正,净额为10.33亿元。尽管如此,仍难掩其偿债压力,截至三季度末,东方日升的短期借款为67.7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9.27亿元,另外还有20.45亿元的长期借款,有息负债规模合计超百亿元,仅今年前三季度的利息费用便达到4.07亿元。
同期末,东方日升的货币资金为32.17亿元,同比减少51.73%,自2023年以来持续下滑,且已无法覆盖短期借款,存在一定的短期偿债风险。
HJT路线边缘化,电池组件收入腰斩
从具体业务来看,东方日升今年营收进一步下滑主要受“光伏电池及组件”业务拖累。今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为38.05亿元,同比减少53.98%,是唯一收入下滑的业务;同期该业务毛利率为-4.54%,由正转负,同时也是唯一毛利润亏损的业务。
上半年组件产量下滑幅度较大。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东方日升的组件产量为4932.04MW,同比减少38%。作为对比,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光伏组件产量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同比增长14.4%至310.0GW。
排名方面,东方日升的组件出货量也早于2024年便跌出前十(2023年组件出货量排名全球第八)。
东方日升的光伏电池及组件业务表现低迷,很大程度上与押注的HJT路线有关。在N型电池替代PERC电池的过程中,东方日升没有选择巨头扎堆的N型TOPCon技术路线,而是选择了N型HJT路线进行差异化竞争。
TOPCon路线在成本方面优势明显,其凭借与PERC产线有更好的兼容性,仅需少量改造便可完成转换,降低了前期投入成本,成为替代PERC电池的主力。截至2024年,TOPCon的市占率已超70%。
HJT路线凭借其高发电效率、低衰减率和高双面率的特性,在电站全生命周期的总发电量较高,能够有效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
然而,HJT路线的生产成本目前仍高于主流的TOPCon路线。这主要源于初始设备投资较高(与PERC产线兼容性差)以及对特定材料(如低温银浆)的需求,这些是制约其市场份额提升的关键因素。
虽然N型电池已完成对P型电池的替代,但近年来,N型中的HJT市场份额提升有限,当前市场份额在3%左右,显然低于东方日升等一众押注HJT路线企业的预期。
东方日升向时代商业研究院表示,相对于TOPCon路线,HJT路线正处于“成本差距逐步收窄的追赶期”。2025年以来,HJT路线降本技术已实现关键突破——银浆用量同比减少(低银含浆料规模化应用)、硅片薄片化、设备国产化率提升等,成本劣势显著缓解,叠加银价上涨因素,公司自产HJT组件产品单位成本已与高效TOPCon系列产品基本持平。
BC路线的弯道超车则是一众押注HJT路线企业更不愿看到的。BC路线效率更高,理论效率上限已接近晶硅电池的极限,被誉为晶硅电池的效率终点,且正面无任何金属栅线,全黑统一,美观整洁。今年BC电池销量增长迅猛,《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BC组件的市场占比将有望达到62%。
HJT路线表现挣扎从部分企业的困境也可看出。其中押注HJT路线的爱康科技(已退市)、金刚光伏(300093.SZ)已出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
尽管面临多重压力,但东方日升仍坚定看好HJT路线,2026-2027年,预计HJT组件成本将与TOPCon基本持平,届时HJT市场份额有望从当前的10%左右提升至25%~30%,成为与TOCon并列的主流电池技术路线。
钙钛矿叠层电池或为翻盘契机
钙钛矿有望替代晶硅成为下一代光伏基础材料,潜力巨大,但目前在规模量产方面仍较为缓慢。钙钛矿通过与晶硅组合形成叠层电池成为重点过渡方案,其中HJT与钙钛矿组成叠层电池的契合度最高。
HJT电池擅长吸收和转换太阳光谱中的红外光部分,而钙钛矿材料则对可见光和紫外光的吸收效率极高,组合成叠层电池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太阳光的不同波段,从而突破单结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
东方日升仍在继续加码HJT产能。其在半年报中表示,2025年下半年公司将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按计划有序推进浙江宁海年产15GW 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和15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江苏金坛4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和6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等异质结高效先进产能投产。
东方日升向时代商业研究院表示,原来HJT的产线投资成本高达6亿~7亿元,但成本已逐渐下降。此外,公司坚定布局HJT路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光伏行业技术路线更替频繁,产线淘汰速度快,目前来看,钙钛矿有望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公司的HJT产能通过适当改造便可转换成钙钛矿叠层电池,这相当于延长了产线的生命周期。
一体化成业绩救星,出售电站加速变现
光伏电池与组件业务表现低迷,电站及储能业务反而成为业绩救星。今年上半年,东方日升的“太阳能电站EPC与转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7.96%至26.42亿元,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1.08%提升至35.49%。
东方日升的光伏电站业务以集中式和户用光伏电站为主,通过子公司拓展海内外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及转让,业务模式涵盖EPC、持有运营、BOT等。该公司秉持“适当持有、滚动开发”的总体思路。
东方日升向时代商业研究院表示,上半年电站业务收入增幅较大,主要与回笼资金需求有关。公司去年亏损幅度较大,后续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出售更多的电站变现。
储能业务的收入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利润贡献度高。今年上半年,东方日升的“储能系统、灯具及辅助光伏产品”业务收入为4.76亿元,占总营收的6.39%;毛利率为18.19%,毛利润占比高达37.57%。
东方日升表示,公司储能产品以出口为主,而出口地又以美国为主,上半年受美国关税不确定性影响,储能业务收入几无增长。随着今年三季度新产能释放,以及关税谈判结果出炉,三季度储能业务已有明显起色。
整体来看,东方日升向下游电站、储能领域延伸,也符合近年来光伏行业一体化的趋势。一体化有助于规模扩张,增强盈利能力,且有助于自身产品消化。如东方日升的电站业务基本采用自身生产的组件。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业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