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当“大冤种”,这届年轻人靠“值”觉人间清醒

黄欢欢
2025-11-07 10:59:04
来源: 消费者报道
该省省,该花花。

当商家还在用“轻奢概念”营造消费壁垒,大数据算法持续推送“限时折扣”制造紧迫感时,一群年轻人已把“反套路”刻进DNA,拿起放大镜与计算器,掀起了一场不动声色的消费“革命”。

他们可以为9.9元咖啡券比价半小时,却豪掷数千元抢演唱会门票;能毫不犹豫买下万元专业摄影装备,也能因几块钱的不合理收费较真到底。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选择,在矛盾的表面下自成一套逻辑闭环。

这场消费“革命”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激烈的对抗,年轻人用指尖轻点屏幕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规则的消费者,而是用具体行动冲击行业潜规则的整顿者。

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体消费观念的迭代,更在悄然改写商业生态的底层逻辑。在这场变革中,如何厘清整顿的边界,避免“伪性价比”“伪环保”等新陷阱,让消费“革命”真正导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理想消费生态,正成为亟待探讨的时代命题。

 01. 

精准消费,只认价值

在当代消费图景中,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理性革命”正悄然重塑市场规则。他们以精准行动与“拒绝买单”的姿态,将消费主权重新握回手中。

有人将这种态度融入日常选择。“人均上千的餐厅照去不误,直播间几毛钱的红包也得蹲到。”在广州CBD写字楼里做文员的小絮,一句话道破了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常态。

周五晚上,她会约上闺蜜去高档西餐厅,吃着惠灵顿牛排搭配勃艮第红酒,为一周辛苦的工作画上句号,“这不是挥霍,是用环境和美食给自己充能,吃完第二天又能满血复活”。不过,回到家里,她依然会蹲守在美妆直播间里抢“满300减50元”的优惠券,算着叠加红包后一瓶精华能省多少钱,“不是买不起原价,是不想为商家虚高的溢价买单,这种‘薅羊毛’的感觉特别爽。”

小絮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品牌溢价泡沫”的无声反击。当不少商家试图用明星代言、华丽包装撑起高价时,她用“只买价值,不买噱头”的行动投票,让真正的体验与服务获得回报,让空洞的品牌故事无处遁形。这正是新一代消费者的清醒:价格只是数字,价值才是核心,他们分得清“必要支出”和“冤枉钱”的边界,更不会为商家的“套路”买单。

如果说小絮的选择是“正向筛选”,90后小钏的行动则是“反向倒逼”,用明确的拒绝为行业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

作为美食爱好者的小钏,经常打卡新发现的餐厅,“只要味道和创意够好,多花钱我也愿意”;可如果服务员递上收费的餐巾纸时,她却会直接拒绝:“额外收费项目,我一分钱都不愿意多花。尤其是餐巾纸本来就应当由餐厅免费提供,我无法接受它现在变成了隐性消费项目。”

不仅如此,小钏的“锱铢必较”还延伸到网购场景:看到一件版型利落的羊绒大衣,即便售价1599元也毫不犹豫下单,“这件外套至少能穿三四年,性价比藏在时间里”。但购物车里的另一条牛仔裤就相对少了些“运气”,因为商家要额外收6元运费,被她一直冷落在购物车。“运费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凭什么让消费者承担?我宁愿等店铺搞促销活动或是另外找包邮的店铺购买。”

小钏的“双标”,精准戳中了餐饮、电商行业的隐性套路,那些被商家默认为“理所当然”的强制消费、成本转嫁,正在被年轻人用“不买单”倒逼整改。

在“筛选价值”与“拒绝套路”之外,年轻人更在用细分需求,推动行业从粗放供给走向准适配。新晋宝妈小闵的购物车,就是最生动的样本。大牌的成长椅再贵她也果断下单,“这把椅子虽然要3000多元,但能调节高度,从宝宝学坐用到上小学都没问题,材质也安全,虽然贵但一次投入能长期使用,值了。”但买宝宝的摇摇椅时,小闵却翻遍各大电商平台比价,最终选了39元的基础款。“摇摇椅宝宝最多用半年,功能太多反而浪费,简单能摇就行,没必要花冤枉钱。”

这种“按需付费”的消费逻辑,对从事广告策划的林溪同样适用。她家附近有两家日料店,一家是主打外带的平价店,一份三文鱼刺身只要68元。另一家是堂食店,同样的刺身要过百元。可林溪几乎每次都选堂食店,“两家的三文鱼新鲜度差不多,但堂食店有木质吧台,师傅会当着你的面现切刺身,还会送手作的前菜,服务员递茶时会轻声说‘您慢用’,这种氛围让人特别放松。”

林溪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她愿意为让人慢下来的体验支付溢价,因为这比打包带回家吃一份刺身更有意义。

从林溪的消费选择可以看到,当产品本身趋同时,服务与氛围构成的体验溢价,远比单纯的价格战更能打动消费者。“该省省,该花花”,这句看似矛盾的口号,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宣言。他们用一次次的支付行为,重塑着消费市场的“游戏”规则

这种消费觉醒早已不是个体的孤立选择,而是已汇聚成了声势渐涨的集体行动。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纷纷化身“成分专家”,用专业精神拆解每一件商品的价值内核。

研究日化用品时,他们能对着成分表逐行分析,从烟酰胺的浓度到防腐剂的种类,哪怕是“羟苯丙酯”“甲基异噻唑啉酮”这类拗口的化学名词,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只为揪出可能存在健康隐患的风险成分,避免为“智商税”买单。

挑选电子产品时,他们会把测评博主的对比视频反复看三四遍,从芯片性能到续航时长,从屏幕色域到散热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比对,拒绝被“黑科技”的噱头忽悠,只选最贴合自身需求的那一款。

 02. 

消费新主张,为“心动”买单

年轻人的消费整顿,从不是生硬的对抗,他们用创意拆解行业潜规则,用行动重新定义消费的主动权。

人潮涌动的机场大厅,一群身着多功能工装马甲、背负超大容量登山包的年轻人,正以“人体集装箱”的创意模式,完成了对廉价航空超额行李托运费的无声抗议。他们将身上的衣物空间使用到极致,在工装马甲的口袋里塞满电子产品和必需品,登山包的外挂系统巧妙地将鞋履和外套固定,甚至连U型枕套都被塞满衣物随身挂着。每一个精心规划的“人体集装箱”,都是一次对不合理收费的温和嘲讽,更是消费主权意识最生动的体现。

当国庆黄金周的旅游热潮席卷全国,景区周边悄然涌现的一个个帐篷,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旅行哲学的变化:真正的价值在于独特的体验本身,而非对恪守外在的住宿标准。区别于传统认知中将就的穷游印象,当代年轻人的野外露营精致感十足——便携式咖啡壶飘散着香气,串灯在暮色中点亮温馨,甚至有人配备投影仪,在夜幕降临时开启一场私享露天影院。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精致露营,已超越简单的省钱行为,向外界传递着新的消费信号——当景区酒店倚仗地理垄断肆意溢价时,年轻人选择用帐篷重构旅行的意义。他们宁愿将省下的酒店住宿费用转化为更深度的人文体验,或是投资于使用时间更长的户外装备。这种选择的背后,是一种清醒的价值计算:愿意为独特的体验付费,但拒绝为纯粹的垄断买单。他们拒绝的不是消费,而是被扭曲的消费逻辑。

年轻人正用各自的消费选择,为“值得”一词注入多元内涵。这把新的标尺,量出了迥异的人生优先级,有人心甘情愿为一技之长或精神世界一掷千金,也有人愿为一次触动心灵的体验或片刻松弛支付溢价。

今年2月中旬,后浪研究所面向年轻群体发起了一项关于消费升级的小调查,共有723人参与其中。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人都在压缩自己的高消费欲望,具体表现在购买打折、促销产品/服务;减少高消费、购物支出、娱乐活动等。

与此同时,近七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消费升级的情况。他们一边抠搜着降级消费,一边却又在消费升级的路上越来越上头。

按消费人数占比划分,他们消费升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体验消费、个人成长、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方面。

在为体验“烧钱”的清单上,旅游高居年轻人选择榜单的榜首。他们心甘情愿为Livehouse、音乐节、户外活动乃至一场好戏或电影打开钱包。“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已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消费现象,其影响力在刚过去的小长假中得到直观反映:举办热门活动的城市,当地机票和酒店预订量无不直线上涨。

在自我投资方面,年轻人也毫不吝啬。他们把真金白银投向知识付费、健身塑形与职业技能提升,也有人在服饰、餐饮、咖啡等日常领域为品质生活升级消费。游戏、3C数码等兴趣爱好,同样是他们愿意持续投入的“精神补给”。

心之所向,万物皆值。今年6月,网购产品推荐网站“什么值得买”联合值得买消费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上半年兴趣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消费市场已步入心价比时代,心价比决定购买力,它由质价合理、兴趣标签、情绪价值共同构成。

(图源:《2025上半年兴趣消费趋势报告》)

该报告访问了1000名受访者,其中男女比例各接近半数,有近七成受访者年龄层介于20岁至40岁。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在做购买决策时,更倾向于考虑商品的价值匹配度。即愿意为真正解决需求的产品支付溢价,但拒绝为噱头、冗余功能买单,主打一个“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

在问及是否愿意为心动体验支付溢价时,超八成受访者表示会在理性与感性中寻找平衡点,但报告也指出,理性与感性的消费决策并非对立,精打细算的人也可能为情怀买单,追求品质的人也会权衡价值。

他们既不愿被“贵的就是好的”消费偏见绑架,也拒绝陷入“低价即真理”的另一种极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消费智慧——在涉及情感满足、自我成长和独特体验的领域,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投入;而在被视为“不合理规则”或“品牌溢价”的地方,他们则展现出惊人的理性。这种收放自如的消费姿态,正是新一代消费者成熟的标志。

更深层次看,这场消费变革实则是年轻人对“体面”生活的重新诠释。真正的体面,不再依附于外在的品牌符号与身份地位,而是源于内心清晰的价值标尺,以及践行这套标准的自信与勇气。无论是用帐篷替代高价酒店,还是用成分分析替代盲从推荐,这些行为共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生活哲学,每一笔消费都是一次对理想生活的坚定选择。

 03. 

理性消费,避免另一种疯狂

曾经,“剁手”“买买买”是年轻消费者的集体标签,如今,他们却开始反向消费。这届年轻人渐渐不再为虚荣买单、盲目追随品牌光环,而是将消费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基础与理性分析上。

这场始于个体选择的消费变革,已越过“省钱技巧”的浅层范畴,向着重塑整个消费生态的深层方向演进。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正一圈圈扩散,从倒逼商家优化产品,到推动行业透明化,再到重新定义“消费”的社会意义。

过去,商家靠着晦涩的成分术语、玄乎的科技概念、华丽的包装营销,筑起信息壁垒,让消费者在“看不懂”中为溢价买单;如今,年轻人化身“成分侦探”“测评达人”,把“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骁龙 8 Gen3”这类专业词汇变成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把供应链成本、原料来源等“商业机密”扒得明明白白。

这种集体性的“祛魅”,正在推动行业从“模糊定价”转向“透明价值”。护肤品牌开始在包装上标注有效成分浓度;电子产品会主动列出实用参数;就连餐饮商家也会公示食材溯源信息,这种透明化将会成为市场的基础规则,最终受益的是所有消费者。

更深刻的影响在于,它在重塑“消费”的社会价值。过去,消费是拥有物质的手段,是炫耀身份的工具。如今,在年轻人的定义里,消费是满足需求的途径,是表达态度的载体。他们可以为支持环保而购买再生材质的衣服,会为反对过度生产而选择二手交易,或是鼓励原创而为小众设计品牌买单。这种转变正在倒逼产业链上下游调整,日化品牌开始推出“回收再生”系列产品,家电厂商开始研发易于拆解的环保机型。

当“精明的理性”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我们在欢呼“消费主权觉醒”的同时,也藏着需要警惕的陷阱。比如,“整顿”的边界在哪里?

年轻人对“不合理溢价”的抵制,确是夺回消费主权的正当行为,但若“薅羊毛”变成“恶意退货”,当“成分排查”变成“成分焦虑”“过度解读”,这就偏离了初衷。

例如,有人看到护肤品含“防腐剂”就全盘否定,哪怕它符合国家标准;有人为了参加满减活动,恶意凑单后申请退货,使得商家信誉降级……这种极端行为,不仅会让商家陷入经营困境,最终也会反噬消费者,导致服务缩水、商品价格变相上涨。

另一个需要重视的方向是消费的沉没成本,当大众都热衷于研究怎么避免“伪性价比”“伪环保”等新套路?当“研究成分”、“扒生产线”成为标配,消费是否会从一种愉悦变成过重的知识负担?当各大社交平台充斥着“薅羊毛”攻略,消费者是否会为了追逐微小的价差而投入不成比例的时间与精力,陷入信息过载的疲劳战?

与此同时,当“平价”“环保”成为年轻人消费方向,部分商家就以“平价”为幌子,实则偷工减料,用“伪性价比”“伪环保”产品收割消费者。比如,再生材料仅占5%却宣称环保的绿色营销;部分商家故意堆砌产品成分却投机取巧不标注浓度……

可见,“整顿”的基石,在于重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透明与诚信。

这场由年轻人发起的消费整顿,从来不是一场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一次朝向真实价值的理性回归。从告别“剁手”到精准“拿捏”,他们用专业拆解打破信息壁垒,用适度克制守住整顿边界,倒逼消费市场回归本质。

我们寄望,消费不再是被裹挟的狂欢,而是商家与消费者双向奔赴的健康生态,每一笔支付都匹配真实需求,每一次选择都彰显自我态度,这或许便是年轻一代书写的消费新答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双11新风向:从“囤货狂欢”到“爆火好店”,淘宝闪购重塑本地经济
押注内地市场!国泰集团新董事首秀进博会,年底内地员工扩至4000人
数智锅圈:万店生长背后的第二大脑
现场剪开机器人“衣服”!小鹏汽车发布多款AI产品,何小鹏:目标2026年实现量产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