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商银行:以“补位者”之姿,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唐洛
2025-11-06 11:32:42
来源: 时代周报
坚守初心:践行普惠金融使命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然而,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长期制约其发展,尤其在产业链末端的小微企业,往往因信息不对称、抵押物匮乏陷入"贷款无门"的困境。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强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为金融机构指明方向。

在此背景下,苏商银行以"补位者"之姿,通过差异化服务模式,在普惠金融领域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163.47亿元,服务客户超23万户,户均贷款仅7.02万元,真正实现了"小而分散"的普惠定位。

精准施策:构建全链条服务生态

苏商银行以"金融科技+场景金融=普惠金融"为底层逻辑,打破传统信贷模式对抵押物的依赖,转而通过场景嵌入与生态共建,为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在产业链端,该行依托"繁星计划",三年内投入1000亿元信贷资金,围绕物流、家电等行业引入1600余家核心企业,开发采购贷、供货贷、票链通等产品,覆盖上下游2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例如,与中建五局合作的"核心企业推荐+应收账款确权"模式,依托确权资产融资,为建筑行业中小企业开辟了低成本融资通道;与跨境电商平台Voghion的合作,则通过跨境数据共享,为外贸小微企业提供"秒级"放款的纯信用贷款。

在场景端,苏商银行累计与上百个经济场景平台建立合作,准入核心企业超千家,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达49.27%。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该行推出"科创贷"专属产品,通过分层次准入匹配精细化额度,最高可提供3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面向初创期科技企业,设计"科创人才贷",以个人信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针对成熟期企业,开发"认股权贷",通过股权期权安排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科技型企业有贷户近1500户,贷款余额超23亿元,构建了"初创—成长—成熟"的全周期服务闭环。

科技赋能:打造智能风控体系

苏商银行将金融科技视为破解普惠难题的关键之匙,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重构风控逻辑。在数据层面,该行打通工商、税务、司法等多维度信息,构建企业360度画像,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在"科创贷"审批中,通过分析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政府补贴等非财务指标,精准评估创新型企业价值,使信用贷款占比提升近50%。

在模型层面,该行持续优化风控算法,提升优质客户与风险客户的区分能力。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历史贷款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动态风险预警系统,实现"贷前精准识别、贷中实时监控、贷后智能催收"。此外,该行进一步优化尽职免责制度,明确不良贷款容忍度标准,对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符合监管要求的部门及人员,予以免责或减轻责任。鼓励员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走进田间地头,主动下沉服务,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在效率层面,该行通过线上化、自动化提升服务体验。线上业务实施"秒批秒贷",线下业务通过标准化进件指引优化审批流程,24小时、48小时贷款审结成为常态。例如,"普惠科创贷"产品,高新技术企业最高可获3000万元、期限1年的流动资金贷款,且全程线上操作,资金最快当日到账。

坚守初心:践行普惠金融使命

苏商银行始终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贯穿经营全过程,通过多维度降本让利,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在资金端,该行积极运用人行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政策资金高效传导至实体经济。2025年,该行对普惠涉农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等给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较同等期限贷款降低60个基点,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该行还实施分层定价策略,加大对复贷户和优质客群的信贷投放力度。通过积累客户风险数据,提升风险精准画像能力,对低风险客户逐步降低贷款利率。2025年三季度,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较2024年末下降140个基点,降幅达14%。同时,该行大力发展信用贷款,减少担保、评估等中间费用,信用贷款余额占比近半,为企业节省大量隐性成本。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光”,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从长三角的田间地头到跨境贸易的云端链路,从初创企业的第一笔贷款到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赋能,苏商银行用八年时间书写了服务小微的答卷。截至2025年三季度,该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163亿元,户均贷款超7万元,真正做到了“小而精、小而活”。

未来,苏商银行将继续坚守普惠初心,以“补位者”之姿助力小微企业发展,通过科技降低服务门槛,通过生态拓展服务边界,通过让利彰显金融温度,让每一滴金融活水都能汇入高质量发展的江海。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吉利德科学金方千:推动新药在中国与全球同步上市,HIV预防新药预计2027年在华获批
前三季度业绩加速增长!今年最强“肉签”三协电机,如何撬动4000亿元机器人赛道?
交易额15年增长2.77万倍,今年双十一“不再凑单”,年轻人愿为情绪价值买单?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