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灵魂伴侣”,为何偏偏是黄酒?|叹酒探菜
吃螃蟹饮黄酒,不止养生,更能带出极致的鲜美。
“不吃蟹,枉过秋。”对于注重“依节而食”的国人来说,秋季最令人期待的美食,莫过于螃蟹。
刚煮熟的螃蟹被端上桌,橘红的外壳就已经让人垂涎欲滴;掰开蟹壳,金灿灿的蟹黄在灯光下泛着油润的光泽,诱人至极;挑一块入口,那浓烈到近乎霸道的鲜香瞬间在舌尖炸开,仿佛整个秋天的丰腴都浓缩在了这蟹黄里。
这样的鲜味,往往少不了酒的衬托。在江浙地区,人们吃螃蟹时总要备上一壶温热的黄酒,其糯米的甜香、麦曲的焦香,将鲜味推向更圆融的层次。
千百年来,从文人墨客追捧的风尚,到如今成为刻在江南人DNA里的秋季日常,螃蟹配黄酒令无数人难以拒绝的奥秘,就在“鲜”字里。
图源:图虫创意
螃蟹就酒,怎一个鲜字了得
螃蟹配黄酒,是岁月沉淀出的养生之道。
在中医理论中,螃蟹性寒,易伤脾胃阳气;黄酒性温,能调理气血、驱寒通络,兼具药用与食疗价值。《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医书均提及黄酒的温补功效。两者搭配,可平衡寒热,达到养生的效果。
不过,美食珍馐摆在眼前,好吃才是王道。螃蟹配黄酒之所以广受欢迎,关键还在于“鲜美”。正是螃蟹与黄酒的“鲜上加鲜”,造就了其味之美。
与其他酒种相比,黄酒最为特殊的特质之一,是它由时间赋予、酿造而成的鲜。
黄酒采用“双边发酵”工艺,在同一个发酵罐中,麦曲将米淀粉转化为糖的糖化过程,与酵母将糖转化为酒精的酒化过程同时进行,酵母菌的发酵和淀粉酶的糖化保持和谐平衡,从而赋予了黄酒极其丰富的风味层次。
此外,黄酒采用独特的麦曲。这种由小麦制成的曲块富含多种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在酿造过程中能够产生丰富的氨基酸和鲜味物质,是黄酒独特香气(酯香、曲香)的来源。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黄酒中的鲜味主要来自氨基酸类、肽类、核苷酸类。江南大学传统酿造食品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谷氨酸、5’-腺苷酸(5’-AMP),以及一种谷氨酸和葡萄糖的美拉德反应中间体Fru-Glu为黄酒中的关键鲜味物质。其中,Fru-Glu是黄酒中新发现的重要鲜味物质,其鲜味强度可达谷氨酸(味精)的1.6倍。
当然,黄酒里的氨基酸不仅贡献了鲜味,还带来酸、甜、苦、涩、辛。这六种味道和谐融合,共同造就了黄酒颇具立体感的醇厚甘鲜。
螃蟹的鲜,更是许多人早已品尝过的绝味。金色的蟹黄如凝脂,似流沙,塞入口中,浓郁醇厚的脂肪在舌尖层层化开,整个口腔都充盈着鲜甜。蟹肉则是另一重风雅。丝丝缕缕的肉如松针般洁白完整,弹牙的口感与极致的鲜嫩交织,是属于江海湖泊的清甜。
螃蟹的鲜味,同样来自它极其丰富的氨基酸成分。螃蟹肉,尤其是蟹腿和蟹钳中活跃的肌肉组织,富含谷氨酸,提供了鲜味的基础;蟹黄和蟹膏中的脂肪,带来浓郁和醇厚。经过烹饪,这些分散在螃蟹中的风味物质被充分激发和释放,形成了层次丰富、余韵悠长、令人欲罢不能的鲜美滋味。
正因如此,螃蟹只需清蒸,就能品尝到其中至味。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提到:“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无他,乃蟹。”
螃蟹与黄酒,远非简单的搭配,而是鲜和鲜叠加创造出的极致鲜美。螃蟹的鲜,直接而凛冽,带着江海湖泊的野性;黄酒的鲜,则温润而醇厚。一口黄酒一口蟹,分不清是酒的醇厚衬托了蟹的鲜美,还是蟹的清甜点燃了酒的芬芳。
来自江南的金秋美食
黄酒与蟹的搭配,不仅是美食,更是江南水乡饮食文化的象征。浙江绍兴常以本地黄酒搭配大闸蟹,江苏兴化的中庄醉蟹以黄酒秘制而闻名,浙江温州则有酒炖青蟹的做法。与醉蟹将黄酒当作腌料不同,酒炖青蟹以黄酒代水,熬煮蟹肉,别具一番风味。
浙江杭州还有着一道源自南宋的传统名菜——蟹酿橙。其制作方法是将橙子挖空,将蟹肉、橙肉、盐和黄酒翻炒后放入橙子内,再蒸制而成。南宋林洪曾在食谱《山家清供》中写道:“橙用黄熟大者,截顶,剜去瓤,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带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
图源:图虫创意
黄酒历史悠久,种类颇多,较知名的有绍兴黄酒、即墨老酒、惠泉黄酒、广东珍珠红酒等。其中,绍兴黄酒最为闻名。酒兴则城荣,黄酒的兴盛时期也是绍兴城历史发展的高光时刻。
唐宋既是蟹产业发展的成型期,也是黄酒走近大众的时候。公元1129-1130年间,为躲避金兵,宋高宗赵构曾暂驻越州(今绍兴)。1131年,赵构将年号定为“绍兴”,意为“绍(承继)祚(国统)中兴”,又将原越州升格为“绍兴府”,从此“绍兴”之名沿用至今。这一时期,绍兴酒作为贡品进入朝廷,成为南宋行都的官酒,为绍兴酒后来的闻名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绍兴酒进入发展的高峰期,品种渐多,且质量上乘。清代饮食名著《调鼎集》中道:“求其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惟陈绍兴酒为第一。”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
正如赤水河是酱香型白酒的风味之源,会稽山脚下的鉴湖水则是绍兴黄酒的灵魂所在。
鉴湖水源自会稽山麓,流经植被茂盛的砂岩层,经过层层过滤,水质清澈甘洌,且富含多种微量矿物质。更为独特的是,鉴湖水硬度适中,含有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的发酵。
绍兴地处江南,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的气候为黄酒的长时间发酵提供了绝佳条件。这种缓慢的发酵过程,使得风味物质能充分形成和累积,酒体更加丰富、协调。
谁是食蟹配酒第一人?
在社交媒体营销发达的今天,一道美食要出圈,除了要有出色的产品力,营销手段也必不可少。在古代,这一道理同样适用。
东晋的毕茂世大概是掀起螃蟹配酒风潮的初代“KOL”。《世说新语·任诞》记载:“毕贸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由他开始,一手拿着蟹、一手拿着酒杯的潇洒豪迈吃法,很快成为文人墨客争相模仿的风尚,蟹配酒也成为后世眼中吃蟹的标配。
图源:图虫创意
唐宋是螃蟹作为食材走向大众的时期。随着蟹产业的发展,曾经属于稀有美味的螃蟹在这一时期开始登上百姓的餐桌。不少名人的佳作,也在蟹和酒的搭配里诞生。
如以好酒闻名于世的“诗仙”李白,曾在《月下独酌》(其一)里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意即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美上加美。
在《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里,李白还写下“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的诗句,描绘了与朋友手把蒲扇,喝金陵美酒、食长江蟹鲜的场景。而他对蟹配酒的赞颂,也让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进一步流行开来。
进入“风雅处处是日常”的宋代,食蟹饮酒更加成为一种流行的风尚,是令不少文人魂牵梦萦的美食。
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太守后,与他交情颇好的丁公默寄来几只蟹。苏轼在大饱口福后写下了《丁公默送蝤蛑》:“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南宋诗人陆游也是食蟹饮酒的狂热粉丝。他在《病愈》一诗里写道:“蟹黄旋擘馋涎堕,酒渌初倾老眼明。”意即剥开蟹黄时被馋得口水直流,新酿的美酒倒入杯中,昏花的老眼也瞬间变得明亮。
图源:图虫创意
食蟹饮酒的文学记载贯穿多个朝代,数量颇多,不胜枚举。就连作家梁实秋也曾说:“有蟹无酒,是大煞风景之事。”
对于螃蟹搭配黄酒的鲜美“化学反应”,古人虽不知晓具体的分子式,但依据中医食性理论,已经领悟到其精妙之处。下次品尝螃蟹时,不妨结合文字,细细品味螃蟹与黄酒在口感和风味上交织出的奇妙味觉,或许能让美味体验更上一层楼。
参考资料:
江南大学传统酿造食品研究中心.《黄酒风味的奥秘(二)|黄酒的味道》
古越龙山官网-黄酒博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