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净利跌幅高达55.8%,老牌燃油车企上半年利润普遍下滑,电动化转型阵痛如何化解?
老牌燃油车企正在花重金补课电动化和智能化。
【编者按】当奥迪等修改燃油车停售时间表,当宝马宣布与华为合作,今年的燃油车依托全球性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沉淀,又能守住多少市场份额?燃油车命运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动,一场关乎万亿产业链的博弈将走向何方?
今年上半年,德系日系多家老牌燃油车企出现财务数据“滑铁卢”。
财报数据显示,大众、丰田、本田、日产、宝马、奔驰等传统头部燃油车企的上半年或第一财季的营收和利润普遍呈现下滑情况。
对于业绩下滑原因,上述车企普遍提及“电动化转型造成利润下滑现象”。为了落实多种动力形式共同发展,上述车企普遍投入大量成本以支持实现电动化转型。
在中国市场,多家合资车企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有所回升。此外,燃油车在中国市场正加快智能化转型,“油车也聪明”正成为合资车企和燃油车打响销量反击战的关键。
电动化转型的阵痛与调整
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不管是日系还是德系传统燃油车企,均难避业绩下滑态势。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除了受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等因素外,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日系车方面,丰田2026财年第一财季(2025年4月-6月)业绩显示,当季销售额虽同比增长3.5%至12.25万亿日元,但营业利润却同比下降11%至1.17万亿日元,净利润同比大降37%至8413.5亿日元。
图源:视觉中国
本田同样遭遇利润下滑的情况。本田2026财年第一财季(2025年4月-6月)财报显示,本田第一财季销售净额为5.34万亿日元,同比减少1.2%;经营利润为2441.7亿日元,同比大幅减少49.6%;净利润为1966.7亿日元,同比减幅高达50.2%,近乎腰斩。
在2026财年第一财季的业绩说明会上,本田方面表示,其记录了一项与电动汽车相关的一次性支出,金额约1130亿日元,约为当季净利润的57.5%。
日产公布的2025年第一财季(4月-6月)财报显示,当季日产营收2.7万亿日元,同比下滑9.7%;净亏损1157亿日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286亿日元,目前已经连续4个季度出现亏损。
德系车方面,大众汽车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销售收入为1584亿欧元,同比下滑0.3%;营业利润为67亿欧元,同比下滑32.8%;税后利润为44.77亿欧元,同比下滑38.3%。
今年上半年,大众在全球市场纯电动汽车交付量达46.55万辆,同比大幅增长47%。大众汽车把业绩下滑归因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上涨。大众汽车集团首席财务官阿诺·安特利茨(Arno Antlitz)在今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上表示,“经营业绩同比下降,这是由于利润率较低的全电动车型的销量增加。”
此外,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大众软件子公司CARIAD和电池业务PowerCo共创造了17.6亿欧元的亏损。大众方面也提到,旗下软件部门CARIAD的重组费用也对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
豪华品牌阵营,BBA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也基本呈现下滑态势。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奔驰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下滑8.6%;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60.87亿欧元降至26.88亿欧元,跌幅高达55.8%,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9.57亿欧元,同比下滑68.7%。
图源:视觉中国
宝马方面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宝马集团上半年销售收入677亿欧元,同比下降8%;税后净利润40亿欧元,同比下滑29%。
奥迪是今年BBA中唯一营收同比增长的品牌,不过却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虽然奥迪在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5.3%至325.7亿欧元,但税后利润为13.46亿欧元,同比下滑37.5%。
奥迪首席财务官于尔根·里特斯贝格尔在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奥迪正推进“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转型”,这一转型涉及巨额的前期投入,包括研发新一代纯电平台、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软件定义汽车能力、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合作网络等,企业转型成本增加也让奥迪今年上半年出现利润下滑。
在盈利压力之下,传统车企的转型偏向务实,一方面保持其在内燃机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加强多种动力车型的布局,力求实现燃油、纯电、混动“三条腿”走路。
今年5月,本田宣布对电动化战略进行调整,一是将原计划到2030财年投资纯电动汽车10万亿日元减少至7万亿日元;二是将原计划2030年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30%的比例下调。与此同时,本田明确提出强化混合动力战略,计划2027年-2030年间推出13款新一代混动车型,目标2030年混动车年销量达220万-230万辆,占总销量的60%以上。
图源:本田中国官方网站
2026财年第一财季(2025年4月-6月),丰田全球混合动力车型(HEV)销量达116.5万辆,同比增长16.7%;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销量4.7万辆,同比增长38.8%,两者销量增速均高于其纯电车型。
今年上半年,宝马品牌实现电动汽车销量大幅增长,电动汽车共交付27.2万辆,同比增长6.5%。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共交付9.8万辆,同比增长28.9%。
在中国市场,东风日产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N6,已经出现在工信部第398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新车名录中。
与此同时,不少车企也在近期宣布修改“全面电动化”计划,选择暂不停售燃油车。
据第一财经报道,今年6月,奥迪全球CEO高德诺(Gernot Döllner)表示,奥迪已经撤回原定于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目前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
“奥迪将在2024年至2026年期间推出全新的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系列,这将为我们在未来十年内提供更强的灵活性,然后我们将看看市场如何发展。”高德诺表示。
奔驰今年6月底表示将调整2030年电动化战略,不再坚持“在条件允许的市场全面转向纯电销售”的目标,转而采取燃油车与电动车长期共存的灵活策略,将“2030年停售燃油车”调整为“2030年新能源车型(含混动)占比最高达50%”
合资燃油车的“油电同智”战略
除了电动化转型的“阵痛”,上述部分车企在今年上半年也遭遇销量下滑的局面。本田今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下滑5.1%,日产今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下滑5.7%。BBA方面,奔驰今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下滑8.0%,奥迪今年上半年销量下滑5.9%,宝马集团今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微降0.5%。
不过,在中国市场,今年前七个月,上述不少品牌有销量回暖的趋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5万辆,同比增长1%。
具体到头部车企,也有销量同比增长的表现。一汽丰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累计销量37.78万辆,同比增长16%;广汽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广汽丰田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34.89万辆,同比增长2.72%;一汽-大众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累计销量43.61万辆,同比增长3.5%。
在各细分市场,经典燃油车型仍然在销量榜中占据一席之地。懂车帝数据显示,今年7月,轿车销量榜中,轩逸、朗逸、凯美瑞、速腾和迈腾五款燃油车进入前十名。SUV销量榜中,RAV4荣放、途观L、卡罗拉锐放三款燃油车型进入前十名。而在MPV市场中,赛那更是排在销量榜第一位。
销量回暖的背后,与合资燃油车价格体系重塑不无关系。
近两年,多家合资车企燃油车型推出一口价政策。比如,上汽大众、东风日产、广汽丰田、上汽通用等头部合资车企旗下的热门燃油车型均提供一口价,打破以往“一车多价”的现象。
此外,合资燃油车也适应市场变化采取“降价换量”措施。根据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披露的数据,今年前七个月,常规燃油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6万元,降价力度达到9.1%
除了价格的变化,合资车企正积极推动燃油车产品上新,加强智能化转型,并与中国科技巨头开展密切合作。
8月1日,全新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上市,新车是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ADS的燃油车。
图源:上汽奥迪供图
上汽奥迪方面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华为在智驾和对中国路况的理解等方面,都有非常强大的技术积累。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结合了华为和奥迪的最新技术,在奥迪定义的驾控标准下,为用户提供先进的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上汽大众也采取“油电同进,油电同智”的战略。近两年上市的新车中,包括途观L Pro、帕萨特Pro和途昂Pro在内的多款燃油新车,均冠以“聪明油车”的称号,上述车型均搭载大众与大疆针对中国特殊路况联合开发的IQ.Pilot智驾系统。
广汽丰田则在今年6月12日的广汽丰田科技日上宣布,与华为、Momenta和小米构建深度技术联盟,将与Momenta的飞轮大模型、华为鸿蒙座舱与电驱技术、小米的人车家生态深度融合。
今年7月15日,宝马宣布与Momenta达成合作,双方将基于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和硬件平台,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在此之前,宝马已经牵手华为鸿蒙生态,并引入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大模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颜景辉告诉时代财经:“燃油车本身技术底蕴深厚,在强化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后,可以缩小与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的差距,帮助提升销量,拿回这几年失去的部分市场份额。”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