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资本汤维清:穿越资本寒冬
作为资本市场的入局者,一村资本身上的标签逐渐从模糊的“华西股份金融平台”,到被市场认可的“独角兽捕手”、“并购专家”、“产业投资者”。
从管理规模的维度来看,作为资本市场的新玩家,一村资本的发展可以用迅猛来形容。即使是在公认为“资本寒冬”的2018年,一村资本的募资势头依然强劲,今年以来增加募资规模超40亿元,3年来管理规模突破100亿元。
但是一村资本显然并不满足于这些。在8月16日一村资本成立三周年的2018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暨第一届产业变革者论坛上,华西股份、一村资本董事长汤维清分享了一村资本的初心和愿景,“做产业方和创业者的垫脚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企业”。
一村资本脱胎于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1999年作为“农村第一股”的华西股份在深交所上市,之后的20年间,华西股份在产业大潮中数次寻求转型,不断探寻驱动产业革新的力量。2015年,一村资本作为华西股份全资控股平台正式亮相。
“一村资本存在的价值,就是通过‘并购+创投’的投资方式,成为‘产业方和创业者可靠的垫脚石’,帮助有需要的成熟企业发展成为伟大的企业,帮助创业企业发展成为一家优秀的企业。”汤维清讲述了自己20多年来和大大小小不同企业接触过程中的感触,很多产业方或创业者需要的不仅是资金,还需要一条顺畅的通道,在基于他们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帮助清理出一条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通道。
相比较普通的PE机构,一村资本选择的这件事显然更为不易,帮助企业最终实现商业价值,除了做到资本赋能,还需要产业赋能、管理赋能和价值赋能。
一村资本为什么要选择做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据汤维清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很多产业方和创业者需要外部力量帮助自身实现飞跃和蜕变;二是相信付出获得回报的行为才符合市场规律;三是为实现一村资本的社会价值,主动承担起转型升级的使命。
一村资本做到“产业方和创业者可靠的垫脚石”的秘诀主要是摆脱了传统的并购和创投模式,用产业思维做并购,用并购思维做创投。
汤维清认为,产业思维是并购基金区别于VC/PE基金的重要特征之一。金融只有深植于产业、深耕于产业,顺应时代大趋势,通过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的整合、产业的转型升级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才是正道,才会有活力,也才能持久。而所谓的“用并购思维做投资”,则是在投资之初便为创业团队安排好了发展路径,增强了帮助创业团队能最终实现自身价值、投资者最终实现退出的确定性。
此外,一村资本并不是一家单纯的基金管理公司。一村的背后是华西股份,是一家上市公司,懂得上市公司发展中的阵痛和所应该遵循的市场规则;一村的背后是一家产业集团,拥有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等多个板块;一村的背后还是一个村庄,一个懂得踏着时代浪潮前进,提出“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这样先进人才观的村庄。除了这些软性条件外,一村资本的注册资本金达到20亿元,有自己的资本投入和支撑。
巴菲特曾说过,投资的第一要素是人,第二要素是人,第三要素还是人。作为一村资本01号员工,汤维清颇为自豪的是聚集起了一支既懂金融又深耕产业的精英团队,除了有来自大券商、大银行、大投行这样的金融人才,还有IC工程师、医药学博士、医生、实业方面的上市公司高管。这也是一村资本有底气做好“产业方和创业者的垫脚石”的原因之一。
借本届大会之机, 一村资本还将与中信医疗集团达成深入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大健康产业未来。据悉,中信医疗集团是中信集团的全资一级子公司,被誉为“中国四大医疗集团”之一,具备丰富的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经验,业务领域主要涉及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医药配送、医疗后勤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业务。此次,双方战略合作的达成,或将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有力范式。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