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码线上投入 捷信豪赌消费金融2.0

2017-09-30 16:50:31
来源: 时代周报
截至2017年6月末,捷信金融总资产为694.29亿元,所有者权益为68.84亿元,2017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26亿元,新增贷款发放量超过476.16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 罗仙仙 发自广州

2017年上半年,各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几乎都实现扭亏为盈,其中中银金融、招联金融、马上金融等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已超去年全年。

为抢占行业制高点,消费金融行业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增资潮”。今年5月,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一举从44亿元增加至70亿元,而后起之秀招联金融、马上金融分别增资至32亿元、22.1亿元,捷信金融在注册资本上仍保持巨大优势。

捷信金融为捷信中国在2010年获银监会批准后建立,注册地为天津,注册资本3亿元。2016年年初,捷信中国的母公司捷信集团陆续增资,从3亿元增至18亿元,同年再增至33亿元;2017年年初增至44亿元,6月份再次增资获批,注册资本将由44亿元增加至70亿元。

 “此次增资正是消费金融市场扩张的表现。线上发展是趋势,线下场景是消费的本质,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大量的资本金。”接近捷信管理层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作为内地唯一一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摆在捷信金融面前的,不仅是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还有应对“银行系”“电商系”消费金融对手的夹击。

线下驻店模式

总部位于捷克的克派富集团(PPF)是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的投资和金融集团之一,捷信集团为其全资子公司,从事销售贷款、消费金融及零售银行业务。

从2002年进入俄罗斯市场开始,PPF集团逐步布局海外消费金融领域。目前,捷信集团在全球11个国家开展业务,累计服务客户超过7000万,拥有超27万个线下贷款服务点。

在消费金融市场打拼多年后,PPF集团将目光投向中国,2004年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并搭建了国内领先的金融数据处理和业务支持平台“信贷工厂—贷款集中和批量审批系统”,逐步开展相关业务。

“客户通过我们的消费金融业务对金融产品有了认知,这是一个初期的市场培育的过程。捷信要打造消费金融领域中的麦当劳。”捷信集团高层表示。

“进入中国的前三年,主要是市场调研工作,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判断中国是否具备业务开展的良好环境和潜在机会。”捷信集团高层对媒体表示。

2007年,捷信集团在深圳福田设立捷信中国总部,第一个消费金融运营和数据平台—捷信金融搭建完成并开始运营,通过信托的模式启动了广州、佛山的消费信贷业务。同时还设立了广东捷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通过与国内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店内消费贷款业务,主要针对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

此时,捷信已确立“线下驻店模式”,即在合作的消费点派驻办公人员或者设立柜台,由捷信垫付货款,消费者通过分期的方式向捷信还款,目标群体为中低收入人群,苏宁、国美等知名零售商均是其合作伙伴。2008年,其消费金融服务扩展到深圳、成都、天津等地。

2009年7月,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国的消费金融行业正式起航。次年,银监会首批捷信金融在内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运营。

几年的扩张,捷信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直到2012年才抵达盈亏平衡点,实现5000万元盈利。

当时国内消费者对消费金融的认知度不高,在开拓市场时捷信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捷信集团前高层表示:“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就有人提醒,提前消费的信贷理念,跟中国人的传统理念相违背。”捷信一边培育市场,一边有针对性地调整战略,与合作商一起积累经验。

政策东风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估计, 到2025年, 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 个人消费额将增长到27万亿元。这也说明,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拥有的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当前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拉动内需,消费金融作为一个有效的、为大众提供小额消费贷款的信用工具,符合中国的发展国情,这为包括捷信在内的消费金融公司带来了更多机会。”业内人士表示。

与市场自然发展相伴的是,政府在宏观层面的调控和指导。在捷信迈进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2007-2012年的五年期间,整个行业得到了中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重视与支持。

2009年7月,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的消费金融行业正式起航;2012年9月,央行在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也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消费信贷,支持扩大内需”,也进一步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训新供给动力指导意见》,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推广到全国, 从最高层面为消费金融释放出了巨大的积极信号与政策红利。

在“政策支持+消费拉动”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2016年迎来市场的爆发。

“更重要的是,随着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观念转变,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的消费模式逐渐被消费者接受,这将助推消费金融大爆发。”业内人士表示。

在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中,捷信通过线下驻店模式,开拓中国消费金融市场。2012年捷信找到盈亏平衡点,2013-2016年,捷信营业收入分别为21.4亿元、33.53亿元、57.06亿元、68.26亿元,同比年增长率分别为221.5%、56.7%、70.2%、156%。

捷信集团发布的2017年半年报,披露了旗下各地区业务上半年的业绩,中国区增长尤为迅猛。

在如此快速的扩张与发展下,资本是消费金融发展的关键。2016年3月,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拓宽消费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渠道。

这对业务处于快速上升期的捷信相当解渴。2016年9月,捷信首次作为发起机构及贷款服务机构开展的ABS产品—“捷赢2016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成功发行,总额近13亿元。截至目前,捷信已经五次发行消费信贷的ABS产品,发行规模超96亿元。

捷信方面表示,接下来会更加重视ABS这一渠道在优化公司资金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方面的作用。正在向央行申请注册额度,接下来,捷信发行ABS的频率将加快,为捷信持续不断补充低成本的资金。

消费金融2.0

经历2016年的井喷式发展,业内普遍认为消费金融在2017年仍然将延续这一高速发展势头,消费金融机构在迅速扩张占领市场的同时,部分专注于在线下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的公司向线上发展。

若将线下分期为主的消费金融发展阶段定义为“1.0时代”,那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消费金融就是“2.0时代”。

2015年,电商巨头的竞争和互联网平台的异军突起,互联网巨头内部生态体系开展消费金融服务,原本积累的大量流量使得在获客时具有天然优势。不仅如此,各类精耕细分场景的分期平台、P2P等开始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和空间。

一直以来,捷信都是以重资产的线下模式为主,以二三线城市、蓝领阶层为主,这种传统模式的获客、运营、管理成本非常高,且放贷量受限于线下场景的客流量。与之相反,招联金融从成立之初就选择线上轻资产模式。

在与不断涌现的消费金融持牌机构、电商巨头和P2P平台的轻资产线上现金贷模式相比,捷信的模式显得缺乏活力。

2016年,捷信在线上业务方面开始进行投入和开发,并在前期以试水目的开发了线上小额现金贷产品,为用户提供最高500元,期限为1-6个月的现金贷款服务,月费率最低为2%。

“与线上业务相伴的,是更高效的审核和更完善的风控,那做好个人征信就是首要任务。”业内人士表示,消费金融大多是“85后”“90后”用户,这些用户没有银行征信要求的“强特征”,但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渗透,却在各类交互行为中,留下了大量“证据”。

接近捷信中国管理层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捷信有20多家个人行为数据提供商,在个人向捷信提出消费贷款申请时就能调用这些数据,评判是否适合放贷以及匹配适当的额度。”

2017年半年报显示,捷信加快了线上业务的扩展。线上移动APP的用户数达到320万人,较2016年底增长209%。同时,自2017年开始线上贷款业务以来,捷信已经为超过60万用户提供了超过14亿元的贷款服务,即平均每笔贷款2300元左右。

接近捷信中国管理层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捷信相信在中国正确发展的方式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今年也会不断加大投资,继续提高线上贷款及其他服务的能力。”

截至2017年6月末,捷信金融总资产为694.29亿元,所有者权益为68.84亿元,2017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26亿元,新增贷款发放量超过476.16亿元。

此外,线下贷款服务网点和活跃客户也增长迅速。2017年上半年,捷信的线下贷款服务网点从2016年的14.1万个扩展到了22.5万个,活跃客户达1500多万个。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50只券商股齐飘红,“牛市旗手”业绩爆了!国联民生、华西证券预增超10倍
银行股再创新高!42家A股银行总市值超16万亿,有银行股价“跑赢”增持价
铅中毒危害不可逆,影响儿童智力?专家:通过环境控制预防,筛查是关键
香港豪门的光环与债务:三大家族拟融资超1350亿港元,地产巨头集体转身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