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超市”找退路 并不是任性

2014-12-19 13:37:09
来源: 时代周报
外资超市在中国是不是已经步入黄昏?它的业态过时了吗?还是经营上黔驴技穷了?我认为完全不是。

英国星球零售分析师邱裕君(口述)
时代周报记者 赵妍 实习生 刘金环 采访、整理

外资超市在中国是不是已经步入黄昏?它的业态过时了吗?还是经营上黔驴技穷了?我认为完全不是。

战略撤退—有所不为

虽然沃尔玛、家乐福、乐购在中国已经做得很大,但比起他们在法国、英国、美国的本土市场来说,中国所占的份额还是非常少。它们跟肯德基不一样,中国市场如今已经成为肯德基全球最大的市场,所以绝不可能轻易退出。但对于诸多外资超市来说,虽然近年来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有所增长,但比起全球其他市场而言尚不足以产生决定性影响。

所以,当外资超市们在中国市场不盈利,需要进一步追加投资才可能实现盈利的时候,他们就面临一个选择:继续花钱花精力开拓中国新市场,还是稳固本土市场、巩固自己已有的优势?

这就是近期我们看到一些外资超市撤离或者缩减在华业务的原因。外资超市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中国市场失望了,或者干不下去了,而是把他们的钱投入到了自己最拿手、最赚钱的地方去了。

比如乐购把中国业务出售给了华润,但拿了合资公司20%股份—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外资公司来中国的目的就是赚钱,当了股东可以分红那又何苦拼杀?其实外资超市自己的那一套东西拿到中国来并不会行不通,但需要花大量的钱培育市场。我认为这才是外资超市暂时退却的原因。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性价比、盈利问题,还考虑到公司全球战略问题。

饱和的市场“洋超市”更懂

实际上,我认为现在恰恰是能发挥外资超市水平的时候。

国外市场早就已经饱和了,这些外资超市知道如何在饱和市场的背景下通过业态创新、门店陈设、消费者研究、促销来达到盈利和增长。这恰恰是当下中国需要的能力,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快速开店的能力。在快速开店方面,外资一点儿优势都没有,而内资无论在市场方面还是政府资源方面,都要优于外资。但目前中国市场的情况是到了比真功夫的时候,不是比谁能跑得快而是比谁能跑到最后。

现在是外资超市在华发展的最佳时机,就看他们怎样培育人才、做好供应链,利用好自身先进经验这块了。国内的零售市场以前走的步子太快。据我了解现在很多零售商日子都非常难过,毛利率很低—超市10%的毛利都不到,还能怎么做?而且来客越来越少,电商冲击越来越大。

电商的冲击是什么?是把大卖场原有的最赚钱的客户拉走了。现在大卖场里只剩下老人买菜,这一块业务其实超市是不赚钱的,最赚钱的是衣服、日用品,但电商一冲击把年轻的消费者全拉走了,所以现在零售商都很难过。

但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早几年因为超市都一直扩张,忽略了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大卖场盈利模式还是得靠进场费当利润。只要开店就有供应商交进场费,相当于开店的成本就是进场费,不需要付别的钱了。而供应商评判的标准也就是开店数量,大家看这个公司发展得不错,一年开这么多家店,就往你这供货,最初几年确实也可以卖得不错。

但现在增长放慢,问题就出来了。基础没夯实就去扩充门店,再发现效率不高要怎么做?只能从头做起。一是供应链,二是人才培养的问题。过去几年,包括沃尔玛和几家国内大零售商平均每年开200家大超市,问题是到哪里找那么多店长?全是在揠苗助长。所以根本上,电商只是催化了这个问题,导致零售业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不是电商太强而是国内零售企业太弱。

当然,我认为无论是外资超市还是国内的零售商,机会还是有的,各自的机会不一样。中国的零售商决策更灵活,反应快,国际零售商要层层审批,等待时间过长,容易错过机会。而外资超市拥有如何在饱和市场的背景下竞争的经验和技巧。总体来说,各有各的强项和弱项。



相关报道

沃尔玛的中国麻烦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监管能见度 | 沪深北交易所连续6周IPO“零上会”背后:监管全流程“零容忍”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元宇宙概念股营收榜:四企营收超千亿元,半导体、游戏企业数量最多
发现新质好公司|AIGC概念股营收榜:三企营收破百亿元,北京企业占三成
业绩变脸股盘点│招股书自称具有高成长性,威力传动上市首年扣非净利同比大跌86%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