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美好生活实践,华润置地解锁从家到城市的“好房子”答案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住有所居”已不再是终点,而是“住有优居”的起点。
2025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核心标准,为新时代的居住需求锚定了清晰方向。住建部进一步提出“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理念,为高品质居住与城市服务指明了方向。
“四好”理念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从居住空间到社区环境,再到城市整体发展的有机整体。
基于此,作为“城市投资开发运营商”的华润置地构建了以“好产品、好社区、好服务” 为核心、“十大能量体系” 为路径的华润置地好房子体系,通过“全周期焕新科技宅”的设计让房子常住常新,到“完整社区”全维度全时段生活圈的规划,再到从社区延伸至城区的智慧化运营,通过“三好”能力的实现与交织,达成“四好”的融通与落地,为居民打造出更多真正意义上的好房子。
好房子:从“精准适配”到“持续生长”
好房子的核心底色,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当前我国住房发展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以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为导向,从功能、质量、体验等方面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居住习惯、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能力等群体的需求特别是适老化、儿童友好等新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好房子建设,既要强化标准引领、技术赋能把新房子建造成好房子,也要通过科学改造把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针对这一关键命题,华润置地以“全周期焕新科技宅”为载体,借鉴汽车行业4S服务逻辑,针对家庭结构从二人世界向三代同堂的演变,打造“空间可生长、服务常焕新、空间能智联”的全周期产品和服务体系。
以空间可生长举例,依托模块化、工业化、无柱化三大技术,居住空间如“乐高”般灵活调整。例如,儿童房可随孩子成长从游戏区改造为书房,老人同住时则升级为适老化卧室;工业化生产确保部品标准化,改造时仅需替换墙板、柜体即可完成空间重构;无柱化设计打破传统户型限制,为后续改造预留充足余地。
服务常焕新方面,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家装改造服务体系。针对有孩家庭提供儿童安全防护改造、老年家庭提供适老化升级,甚至支持整体空间风格焕新与单个模块功能优化,让房屋始终贴合家庭需求。
空间能智联方面,华润置地打造的新一代空间智联平台,已经实现了设备管理系统与物业APP/小程序互联,一键即可预约上门服务。
这套“全周期焕新科技宅”在近日开展的好房子科技展上亮相,受到观展者的极大欢迎。
“全周期焕新科技宅”在好房子科技展亮相
另值得一提的是,华润置地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也同样按照“好房子”所要求的功能质量、体验等方面进行落地。
在户型规划上,为给怀揣梦想涌入城市的新青年提供好居所,华润旗下保障性租赁住房品牌“有巢”推出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供给体系,成为新青年扎根城市的第一站。
好房子科技展上,华润置地“有巢”公寓展示了36平方米的“一套房”,在极小户型的面积上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功能最大化。入户玄关、清洁收纳区、轻享厨房、多功能客厅、就寝区及休闲阳台等功能板块无缝衔接,搭配整体卫浴、绿色建材与智能化系统,让“小空间”承载“大生活”。
更关键的是,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模式,租户可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如共享厨房、健身角、阅读区等,让“租房”真正转化为“家的归属感”。
通过持续服务新市民与青年人,“有巢”已经成为城市青年安居的标杆样本。
“有巢”为新市民、青年人实现从住有所居到安居乐业
好小区: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完整社区”
优质居住空间是“内核”,完善社区配套则是“外延”。养老、托育、就医、购物、健身等需求,无法仅靠单一的居住空间满足,而创新 “物业服务 + 生活服务” 的实践路径,构建完整社区 15 分钟生活圈,正是新时代好房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正是华润置地的拿手好戏。
作为“城市投资开发运营商”,华润置地旗下拥有开发销售型业务、经营性不动产与资管业务、轻资产管理业务和生态圈要素型业务,业务范围广泛涵盖办公楼、商业综合体、租赁住房、文体场馆运营等多个场景。华润置地将之概括为“3+1”业务。
从数据上看,华润置地的“3+1”业务底盘打的相当稳。
以经营性不动产与资管业务举例,2025年上半年,华润置地经营性不动产与资管业务实现营业额121.1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购物中心实现零售额1101.5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速领先,整体经营利润率65.9%,再创历史新高。
华润置地经营性不动产与资管业务持续增长
轻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旗下华润万象生活保持营业额及利润稳步增长。截至2025年6月30日,商业航道继续保持行业综合实力第一,期内管理在营购物中心达125座,其中重奢购物中心14座。104个项目零售额位居当地前三,同比增长20.9%,市场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华润置地方面介绍,通过上述“3+1”业务的有机联动与一体整合,华润置地持续强化“好房子”建设的系统性能力,逐渐形成三大核心优势,分别是全场景客户链接、全周期统筹运营和全维度智能互联。
其中,在全周期统筹运营方面,从规划设计、建设交付到服务运维,华润置地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最大化城市生态的整体价值和可持续竞争力。
具体到案例上,“一座杨家门,半壁华润置地造”的桐乡置地中心,无疑是华润置地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完整社区”的绝佳诠释。
走进桐乡置地中心,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微缩的城市。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商场万象汇,为居民提供时尚购物、美食娱乐等一站式消费体验;还有教育中心幼儿园,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邻里中心杨家门万象未来中心,集休闲、娱乐、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居民们交流互动的温馨场所;超星级商务办公楼置地大厦,以其高端的办公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入驻,成为城市商务的新地标;商业式街区润悦集,充满了时尚与活力,各种特色店铺琳琅满目,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商业风情;未来社区瑞园,秉持着未来社区的先进理念,打造智慧、绿色、人文的居住环境。
不难看出,作为华润置地在该区域的首个超级综合体项目,桐乡置地中心承载着华润置地对城市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愿景。
桐乡置地中心“完整社区”运营模式
桐乡置地中心丰富的社区活动
好运维:贯通房屋管理、社区治理与城市运营的智慧脉络
资源丰富固然重要,但如何运营好这些资源才是关键所在,也就是华润置地所说的“好运维”。
好运维并非是一个单独的体系,而是在打造“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同时,生长出的整体运营逻辑,展示了从家庭服务、社区响应到15分钟生活圈乃至城市综合服务的完整体系。
对此,华润置地方面介绍,全维度智能互联方面,依托贯通生产运维全链条的生产智造平台,打通全屋智能、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空间智联平台及打造“一个品牌、一个端口”对客服务模式的服务智享平台,形成华润置地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在房屋端,华润置地通过平台能智联迭代升级7大核心智能系统,包括全屋交互、智能控制、安防监控、设备管理、健康监测、能源管理与社区服务。例如,智能系统可实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自动调节新风系统;老人独居时,健康监测系统能识别异常行为并推送预警至子女手机。
这些智能化功能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
一方面,这些智能化功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设计,全面重塑了智能家居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这些智能化功能为小区的管理打好了底座,在运营无数个房子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小区管理方案。
例如,将所有房子的家电设备均接入智能家居系统,并与物业平台打通,一旦发生水浸、燃气报警或设备故障,系统将主动推送预警至管家,可以实现及时响应。
这就是小区管理维度上的“智慧社区运营”。
华润置地搭建了“智慧社区运营”平台,通过运用AI、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社区里的“人、物、事、地、组织”等信息连接起来,打造“九大智慧场景”,让社区管理更高效,居民生活更便捷,整体环境更安全。
另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居民对便民、养老、托育等日常需求,华润置地自有社群服务品牌“润比邻”,目前已孵化超 2300 个社群、聚集 2900 余位主理人,开展4.6万场活动,通过与业主共创,已打造“润BA”“小企鹅计划”等社群IP。
“润BA”全国业主篮球联赛
“小企鹅计划”
在运营了无数个小区的基础上,华润置地已经将好运维的辐射范围从社区层面拓展延伸至整个城市领域,通过一体化城市运营服务,推动“好运维”从社区迈向城区的高质量发展。
在深圳南⼭,华润置地⽤时⼗余年,通过⼤冲城市更新、⼤沙河⽣态景观提升、后海新区建设,成功构建了全局规划、⼀体开发、分期建设、统⼀运营的⼤⽚区统筹“南⼭模式”。 2022年以来,华润置地携⼿南⼭区政府,聚焦后海中心区3.5平⽅公⾥公共空间,围绕“智慧运营、艺⽂活动、商圈统筹、城市空间服务”承接⼀体化城市运营服务,进⼀步强化了运营环节,成功书写了“南⼭模式”的后半篇⽂章,成为华润置地城市投资开发运营业务的⽰范样板。
深圳南山后海的城市建设与运营
华润置地将这⼀成功经验推向全国,结合不同城市特点,因地制宜,持续推动创新试点项⽬落地,实现⾼质量发展。形成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核⼼的温州⻰港模式,以“⽂商旅⽚区统筹”为核⼼的三亚海棠湾模式,以“⽂商体建设运营”为核⼼的深圳⼤运模式。
从社区到城市,从硬件配套到软件服务,从空间营造到治理升级,华润置地眼中的“好房子”并不局限于标准、设计、材料、建造、运维的单独要素,而是关注人们在城市居住的全周期、全场景、全维度生活场景,成为串联起个人生活、社区温情与城市发展的重要纽带,为好房子的推进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系统创新范本。
未来,随着华润置地“好产品、好社区、好服务” 的持续精进,更多“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