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蚊子传播的基孔肯雅热!一周确诊2940例,尚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应该如何防治?
“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
图片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一周内确诊近3000例,引发国内关注。
据广东省疾控局7月27日通报,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广东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
具体来看,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东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门、阳江、肇庆各2例,清远、深圳、湛江各1例。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目前,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到底什么是基孔肯雅热?随着全球天气急剧变化,持续高温下,基孔肯雅热到底如何传播,又该如何防治?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在解读相关情况时对媒体表示,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主要特征。多数症状较轻,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复,但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慢性关节疼痛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但需要重点关注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康敏称。
7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对外解答有关基孔肯雅热传播的多项问题。中国疾控中心明确指出,“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另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在中国,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曾在广东和云南等地引发本地疫情,尚未形成稳定的疫源地。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输入病例引发了本地传播疫情。
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综合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小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住院防蚊隔离治疗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核心环节。收治医院均配备防蚊纱窗、门、蚊帐等多层保障,能更好隔绝‘人-蚊-人’传播途径,同时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休息与病情监护。基孔肯雅热虽然病死率很低,但人群对基孔肯雅热病毒普遍易感,因此无论症状轻重,住院防蚊隔离治疗都很有必要。”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林炳亮也指出,“当出现发热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由医生进行专业判断后再开具药物。在未排除登革热之前,不建议自行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免因用药不当而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告诉时代财经,预防和降低基孔肯雅热的风险,主要仍是防蚊灭蚊,首先在家庭居住的周围,尽量翻盆倒罐、不要有积水,也需要在房间内安装纱窗、蚊帐,减少蚊虫叮咬的风险,也可以使用一些驱蚊产品,减少蚊子进入房间。
“这类伊蚊更爱在户外叮咬人,尤其是早上、傍晚,或是在草丛茂盛的地区。我们需要尽量减少早晨傍晚在草丛茂盛地区停留的时间,可以选择穿浅色的长衣长裤,皮肤裸露的位置可以使用驱蚊产品,减少蚊虫叮咬的风险。”李侗曾对时代财经称。
在检测方面,达安基因(002030.SZ)、华大基因(300676.SZ)等多家企业因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而被问及是否有相关检测试剂。7月28日,达安基因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可提供基孔肯雅病原学检测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主要用于科研、海关、疾控等使用场景,目前适用于非临床检测,暂无相关获证试剂。”
华大基因方面告诉时代财经,公司基于荧光PCR和高通量测序双技术路线,推出了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筛、诊、监”全方位精准防控方案。配套产品方案可满足海关、疾控等应用场景下的检测需求,适用于应急响应与日常监测。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