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生物医药盘点:指数全年下跌17.45%,资本化和投融资依然活跃

雷映
2022-02-25 14:25:21
来源: 时代商学院

来源 | 时代商学院

作者 | 雷映

编辑 | 陈鑫鑫

【摘要】

1、 生物医药指数全年下跌17.45%。2021年,申万一级医药行业指数下跌5.73%,相对于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5.2%,跑输0.53个百分点,在31个申万一级子行业中年跌幅榜位列第6名,仅次于家用电器、非银金融、房地产、社会服务和食品饮料。其中,中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药商业、生物医药(即申万二级子行业生物制品)六个二级子行业指数在2021年分别上涨31.71%、下跌7.17%、下跌7.25%、下跌8.67%、下跌16.32%、下跌17.45%,在125个申万二级子行业年涨幅排名中分别位列第27名、第98名、第99名、第104名、第116名、第117名,生物制品在二级子行业中跌幅最大,年涨幅排名倒数第九名,仅次于医药商业。

2、 血制品批签发量下半年开始复苏,存降价预期。从中检院2021年的血制品批签发数据看,2021年上半年进口批签发供应偏紧,下半年国产与进口企业批签发均呈现不断回升。从具体品种看,白蛋白、静丙2021年合计批签发4261次、986次,同比去年增长11%、9%。2022年初,广东等11省地方联盟集采中首次纳入血制品和生长激素,相关品种存在降价预期。

3、 2021年是我国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和出口元年。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自2021年初开始,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截至2022年1月7日,我国完成全程新冠疫苗接种人数大12.1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86.25%,达到理论群体免疫。截至2022年1月13日,我国新冠疫苗累计接种剂次大29.2亿剂次。而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人用疫苗累计出口货值达1010.4亿元,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及央视新闻的最新数据则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6日,我国累计向世界供应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或原液。按照习主席2022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的演讲,中国将再向非洲国家提供10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将无偿向东盟国家提供1.5亿剂疫苗。

4、 2021年,生物药集采正式落地。2021年,生物医药从胰岛素专项集采开始,到血制品、生长激素,均在2021年出台或落地执行了国家集采或地方集采的相关政策,对应的二级市场上,甘李药业(603087.SH)、长春高新(000661.SZ)均以-46.64%、-39.43%的年跌幅位列生物制品子行业2021年跌幅前五。其中,胰岛素作为我国市场最大的降糖药品种,2020年中国公立医院胰岛素用药市场接近270亿元。在进口品牌长期占据我国主要市场的局面下,本次集采结果显示,包括甘李药业、联邦制药、通化东宝等在内的7个国内药企中标,平均降价幅度48%。

5、 2021年,生物医药一、二级市场融资交易持续高涨。2021年,按上市时间节点统计,A股医药行业新增60家上市公司,整体募资为889.12亿元,其中生物医药有8家,占比为13.3%,排名子行业第三。2021年,A股新增医药上市公司的总体募资为889.12亿元,其中生物医药的募资额为328.09亿元募资额排名子行业第一。百济神州登录科创板的发行价为192.6元/股,募资额高达221.6亿元,刷新了科创板以来医药公司的募资额新高。而一级股权融资市场,生物医药投融资额持续高复合增长,并在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额中占据半壁江山。

6、 2021年,生物医药创新药爆发元年。2021年NMPA共批准了约60款新药(不包括新适应症、改良型新药、生物类似药、中药和疫苗),其中24个是全球首批新药,创近5年新高。首次获批的国产新药数量达到了23个,同比翻倍增长。预计预计未来几年国产新药每年获批的数量有望保持在20-30个水平。可以认为2021年是中国创新药爆发元年。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我国首批两款国产CAR-T产品上市,首批一款国产ADC药上市,也可谓是我国细胞治疗商业化元年。

7、 国际化加速,“引进来“与“走出去”均创新高。2021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License in的交易数量分别为133个,同比2020年增长23.15%,交易总金额达139.08亿美元,同比增长26.09%,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创年度新高。2021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License out的交易数量分别为41个,同比2020年增长70.83%,交易总金额达154.3亿美元,同比增长39.9%,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亦创年度新高。

目录

【摘要】

一、 生物药领跌医药板块,集采推动股价下跌,疫苗放量支撑子板块估值

1.1 生物医药子行业在医药行业中领跌

1.2 个股涨幅前五聚焦新冠治疗及疫苗,个股跌幅前五聚焦集采,疫苗业绩支撑相对强

二、资本市场格局:上市公司市值整体分散,IPO融资额和股权融资额领跑医药行业

2.1 二级市场:生物制品行业市值规模偏小,2021年涨幅考前的公司多为小市值公司

2.2  IPO:生物医药新增8家A股上市公司,募资额在子行业中最高,主要申请科创板上市

2.3  股权投融资:生物医药占据半壁江山,持续高复合增长

三、生物医药行业十大要闻

3.1  License in交易数量刷新高

3.2  License out 交易数量、交易金额和预付款刷新高

3.3  IPO募资额创新高

3.4  PD-1出海排队

3.5 细胞治疗商业化元年,国产CAR-T产品首获批上市

3.6  创新药爆发元年

3.7 医保谈判与天价药跳水价

3.8 《“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3.9  生物药集采元年,胰岛素专项集采

3.10  国产疫苗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

四、券商重点研报观点汇总

4.1《创新药研发专题系列—双抗:下一代抗体药物》  平安证券

4.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趋势展望》  德勤

4.3《扬帆出海正当时—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大梳理及ASC0摘要概览》 国盛证券

《创新药研发专题系列—ADC:从模仿转型创新之路》 平安证券

《创新药研究框架之ADC行业分析:高速发展,迎来初步收获期》 安信证券

五、年度观察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表 1  申万一级行业指数2021年涨跌幅统计(%)

图表 2  2021年生物医药子行业A股跌幅前五

图表 3   2021年医药板块申万二级行业指数涨跌幅对比(%)

图表 4   2021年生物医药子行业A股涨幅前五

图表 5   生物医药子行业A股上市公司市值分布(截至2022年2月15日收盘)

图表 6   生物医药子行业A股上市公司市值前五(截至2022年2月15日收盘)

图表 7   2021年医药板块申万二级子行业新增上市公司及募资额(家,亿元)

图表 8    2021年医药板块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及募资额按上市板块分布(家,亿元)

图表 9   2014-2021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交易数量及金额(起,亿元)

图表 10   2021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交易数量及金额按行业划分(起,亿元)

图表 11   2014-2021年我国生物医药投资融交易数量及金额(起,亿元)

图表 12   2021年生物制药投融资交易金额细分领域结构百分比(%)

一、生物药领跌医药板块,集采推动股价下跌,疫苗放量支撑子板块估值

2021年伊始,二级市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就面临上一年大涨过后的高估值消化压力。与此同时,化学药集采对恒瑞医药等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拖累开始凸显,而医保局进一步推动集采全面扩围至高值耗材、器械、生物药等,触发资本市场对行业整体的估值调整。

与此同时,2021年,药监局出台相关政策强调医药研发创新应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和以患者需求为核心,剑指研发投入对热门靶点集中扎堆的弊端,医药创新研发热潮冷却,相关领域上市公司的股价亦快速反应。2021年末,美国商务部出台新的实体清单,涉及国内相关生物技术公司以及CRO龙头药明康德(603259.SH),对国内医药研发服务产业链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产生阻力,亦引发了医药研发服务领域上市公司的股价暴跌。

1.1、生物医药子行业在医药行业中领跌

2021年全年,申万一级医药行业指数下跌5.73%,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5.2%,跑输沪深300指数0.53个百分点,在31个申万一级子行业中年跌幅榜位列第6名,仅次于家用电器、非银金融、房地产、社会服务和食品饮料。

其中,中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药商业、生物医药(即申万二级子行业生物制品)六个二级子行业指数在2021年分别上涨31.71%、下跌7.17%、下跌7.25%、下跌8.67%、下跌16.32%、下跌17.45%,在125个申万二级子行业年涨幅排名中分别位列第27名、第98名、第99名、第104名、第116名、第117名,生物制品在生物医药二级子行业中跌幅最大,年涨幅排名倒数第九名,仅次于医药商业。

图表1.png

生物医药从胰岛素开始,到血制品、生长激素,均在2021年出台或落地执行了国家集采或地方集采的相关政策,对应的二级市场上,甘李药业(603087.SH)、长春高新(000661.SZ)均以-46.64%、-39.43%的年跌幅位列生物制品子行业2021年跌幅前五。与此同时,不管是新药研发的临床价值再思考,抑或是医药研发服务产业链短期内在国际化上的阻碍,生物医药都是其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尤其是当前肿瘤治疗研发向大分子药物、免疫疗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技术领域聚焦,这或许是生物医药子行业跌幅较大的具体原因。

1.2、个股涨幅前五聚焦新冠治疗及疫苗,个股跌幅前五聚焦集采,疫苗业绩支撑相对强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生物医药子行业A股跌幅前五的上市公司中,除甘李药业、长春高新,还有凯因科技(688687.SH)、康泰生物(300601.SZ)、百克生物(688276.SH),年跌幅分别为53.51%、43.43%、42.83%。其中,康泰生物因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被怀疑借离婚为大股东解禁后的减持做准备而被投资者用脚投票。而凯因科技、百克生物均为2021年上市的新股,凯因科技因新股认购不足,原公布拟募资10.92亿元实际募资净额为7.26亿元,成为A股首个募资不足的IPO公司,上市后股价冲高回落并在低位盘旋,年跌幅位列生物医药行业第一。而百克生物作为长春高新旗下分拆出来单独上市的子公司,亦在短期冲高后持续回落。

图表2.png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生物医药子行业旗下共有44家A股上市公司,下属疫苗、血制品、其他生物制品三个三级子行业分别有10家、6家、28家A股上市公司。2021年,疫苗、血制品、其他生物制品三个三级子行业指数的年跌幅分别为11.16%、22.92%、27.04%,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

2020年血制品行业受制于经济活动下滑,产业链供应受阻,进口端和生产端的供应能力均下降导致行业整体销售规模下滑。2021年,随着新冠疫情逐步进入大规模的疫苗接种阶段,供应端的限制逐步改善,血制品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从中检院2021年的血制品批签发数据看,2021年上半年进口批签发供应偏紧,下半年国产与进口企业批签发均呈现不断回升。从具体品种看,白蛋白、静丙2021年合计批签发4261次、986次,同比去年增长11%、9%。2022年初,广东等11省地方联盟集采中首次纳入血制品和生长激素,相关品种存在降价预期。

图表3.png

2021年,我国疫苗行业总计实现批签发(不含新冠疫苗)5704次,较2020年同期增长9.2%,较2019年增长32%,疫情暴发带动了居民对疫苗接种的重视程度。从大品种看,HPV疫苗、流感疫苗、13价肺炎疫苗等均实现了较高的增速。

2021年亦是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和出口的元年。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自2021年初开始,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截至2022年1月7日,我国完成全程新冠疫苗接种人数达12.1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86.25%,达到理论群体免疫。截至2022年1月13日,我国新冠疫苗累计接种剂次达29.2亿剂次。

而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人用疫苗累计出口货值达1010.4亿元,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及央视新闻的最新数据则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6日,我国累计向世界供应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或原液。按照习主席2022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的演讲,中国将再向非洲国家提供10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将无偿向东盟国家提供1.5亿剂疫苗。

不难发现,2021年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和大规模出口,疫苗行业相对血制品、其它生物制品两个子行业更有业绩支撑,行业指数跌幅相对小一些。从具体公司看,2021年,北京科兴、国药中生的新冠疫苗分发量预计均超过20亿剂,不过这两家公司均不是A股上市公司。其中,北京科兴克尔来福2021年上半年的销售额达109.8亿美元,荣登2021年上半年全球畅销药的亚军。

其他生物制品子行业中,胰岛素已全面纳入国家专项集采,根据最终中选结果整体价格降幅为46%,量价挂钩的报价策略下,甘李药业选择以价换量,产品价格最高降幅达到了70%。同样降价的还有医保目录中的PD-1/PD-L1,作为划时代的抗癌神药,PD-1/PD-L1促使肿瘤治疗进入免疫时代,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1款PD-1/PD-L1创新药上市,其中7款为国产产品,整体的产品价格在历经几轮年度医保目录谈判后,从最初的月花费几万元一路下跌至2021年医保目录调整后的月花费千元左右。其中,2021年医保目录谈判中,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价格降幅最高,为62%,单价为1080元/100mg。

图表4.png

从2021年生物医药涨幅前五的A股上市公司看,主要集中于基因治疗、新冠疫苗和新冠治疗等方向。其中,诺思兰德(430047.BJ)是一家生物工程创新型企业,拥有两个重磅基因治疗平台,在研产品丰富且成熟度较高,重点产品的研发进度居世界前列,后续仍有储备在研产品不断推向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成为一家先进成熟的基因治疗公司。

舒泰神(300204.SZ)、海特生物(300683.SZ)则主要是新冠治疗药物研发进度较为靠前的上市公司,舒泰神在研产品BDB-001注射液目前进入临床三期,已被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用于冠状病毒感染所致重症肺炎,而海特生物因具备默沙东新冠特效药利托那韦的原料药、中间体供应产能而备受市场关注。沃森生物(300142.SZ)旗下的重磅产品2价HPV疫苗按照审批进度有望在2022年初获批,与此同时该公司在研mRNA新冠疫苗目前已于2021年11月完成国内临床三期试验,有望进入产品上市申请程序。

二、资本市场格局:整体市值偏小,IPO融资额和股权融资额领跑

2.1 二级市场:生物制品行业市值规模偏小,2021年涨幅靠前多为小市值公司

以截至2022年2月15日收盘的市值分布看,生物医药A股上市公司市值规模总体规模偏小且分散,主要集中在100-500亿市值区间,该区间有23家上市公司,占比超过50%,尤其是血制品行业内6家上市公司中除卫光生物(002880.SZ)市值不足100亿外,其余5家市值规模均在该区间。

相对500亿以上的市值,更多的生物药A股公司集中在0-100亿市值区间,其中50亿-100亿区间的上市公司有9家,0-50亿元市值区间的有7家,但该两个区间里除去血制品行业的卫光生物以及疫苗行业内的金迪克(688670.SH)外,其余均为其他生物制品行业。而2021年度涨幅前五的公司有四家(诺思兰德、舒泰神、海特生物、万泽股份)均在该市值区间,跌幅前五的仅凯因科技一家属于该市值区间。

图表5.png

虽然整体市值规模较小,但生物医药行业也有2家市值上千亿的上市公司,分别为智飞生物(300122.SZ)、百济神州(688235.SH),此外还有3家市值处于500亿-1000亿区间,分别是沃森生物、长春高新、泰康生物,而长春高新、泰康生物均是因2021年跌幅较多,市值规模从千亿以上回落至500亿-1000亿区间,市值前五的公司中除沃森生物因在研产品落地预期强烈而涨幅较多,其余四家的股价在2021年均为下跌。此外,市值前五的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比较集中于疫苗行业。

图表6.png

值得注意的是,百济神州虽然是2021年12月新上市的,是国内第一家在美股、港股、A股三地上市的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登陆科创板的发行价为192.6元/股,募资额高达221.6亿元,刷新彼时科创板设立以来医药公司的募资额新高,按发行价算该公司市值规模为2563亿元,但该公司股价自上市首日以来持续下跌,目前已经低于120元/股。

百济神州是聚焦于抗肿瘤药物研发与生产、商业化的创新药企业,也是一家全球性、商业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旗下产品主要是用于治疗癌症的创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目前已有3款自主研发的药物处于商业化阶段。从该公司目前的营业状况看,百济神州2021年的营业毛利润在100亿元左右,但由于该公司仍处于商业化初期,且储备了较多创新药研发品种,研发投入较高且三费较高,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2.2 IPO:生物医药新增8家A股上市公司,集中在科创板,募资额子行业中最高

不难发现,以百济神州为首的生物医药创新型研发企业,在资本加持下,获得了更多的运营资金和研发资金。2021年,按上市时间节点统计,A股医药生物行业新增60家上市公司,整体募资为889.12亿元,其中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医药商业五个子行业分别为25家、15家、8家、8家、4家,生物医药占比为13.3%,排名第三。

2021年,A股新增医药上市公司的总体募资为889.12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医疗服、医药商业的募资额分别为328.09亿元、264.52亿元、148.45亿元、131.12亿元、16.93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募资额排名第一。

图表7.png

综合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募资额两个观测指标,不难发现,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是目前资本化进程较快的两个子行业,而中药行业在2021年没有新增IPO公司,医药商业则在数量、募资额上均表现较少。从产业背景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亦是医药行业研发创新、国产替代方面更有发展潜力的主要发力点。

图表8.png

从上市板块看,科创板是医药企业申请IPO的主要阵地,其次是创业板。2021年,科创板、创业板新增医药上市公司为36家、19家,募资额分别为604.93亿元、246.64亿元。其中,生物医药新增8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是科创板上市,此外仅1家创业板上市,1家北交所上市,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科创板是主要的IPO阵地。

2.3 股权投融资:生物医药占据半壁江山,持续高增长

根据动脉新医药&蛋壳研究院&动脉橙发布的《2021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报告》以及《2021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资本报告》,统计了2021年全年全球及国内医疗健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从天使轮到IPO以前的股权投融资情况,但不包括IPO、定向增发、捐赠、并购等资本运作情况。

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创下历史新高的2192亿元,同比增长32.84%,融资交易数量为1362起,同比增长77.57%。其中,超过半数的企业完成A轮及B轮融资,融资总额高达151亿美元(973亿人民币),占国内年度融资总额的超44%。

相较于投融资交易数量、交易额在2018年后短暂出现下滑,2021年的交易数量、交易额均出现了较高的增长幅度。而从复合增速看,2014-2021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年复合增速高达43.97%,交易数量年复合增速为17.9%,医疗健康产业近7年来持续维持活跃的股权投融资活动,这也反映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速度较快。

图表9.png

从细分领域看,2021年,生物医药领域在国内外一级市场中都取得了较为亮眼的融资成绩。在新冠疫情刺激和生物医药类国家鼓励政策出台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内也依然维持生物医药子领域领跑医疗健康产业细分领域的投融资交易量和投融资交易额。2021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交易额为1090.83亿元,占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额的比例为49.8%,交易数量为558起,占医疗健康产业交易数量的比例为40.97%。对比动脉网划分的器械与耗材、数字健康、医疗服务、医药商业其他四个子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占据了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交易的半壁江山,并在交易数量、交易规模上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图表10.png

从年度增速看,2021年,我国生物医药投融资额同比上一年增长23.4%,交易数量同比上一年增长76.6%。2014-2021年,我国生物医药投资额的年复合增速106.6%,交易数量的年复合增速为58.9%,相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融资额、交易数量的复合增速,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更为迅速。

图表11.png

2021年,从生物医药投资额的细分领域看,动脉网划分的制药企业、CRO/CDMO、技术支持、原料四个细分领域所占的结构百分比分别为86%、11%、2%、1%,维持以制药企业为主,CR0/CDMO占比上升的趋势。其中,在制药企业细分领域,小分子、大分子、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疫苗、血制品均为较热门的投融资赛道,所占的结构百分比分别为39%、24%、9%、5%、12%、3%、7%。

图表12.png

三、年度十大要闻

3.1  License in交易数量刷新高

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完善和蓬勃发展,中国医药BD交易在近10年间也由起步进⼊快速发展阶段,License in(海外的医药企业给国内医药企业授权)交易数量⾃2016年起每年持续增加,2019年起License out 数量也明显增加。2021年License in的交易数量分别为133个,同比2020年增长23.15%,交易总金额达139.08亿美元,同比增长26.09%,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创年度新高。

其中,2021年1月,再鼎医药以7500万美元预付款+1亿美元里程碑金额引进Argenx的Fc突变体Efgartigimod,成为年度最高的License in预付款金额。2021年的重要License-in交易还有再鼎医药引进Mirati的KRAS G12C抑制剂、箕星制药引进Cytokinetics的Omecarntiv Mecarbil等。

3.2  License out 交易数量、交易金额和预付款刷新高

2021年License out(国内医药企业给国外企业授权)的交易数量分别为41个,同比2020年增长70.83%,交易总金额达154.3亿美元,同比增长39.9%,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亦创年度新高。其中,2021年1月,百济神州PD-1抗体授权给诺华,预付款高达6.5亿美元,总协议金额22亿美元,创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新纪录。2021年的高额交易还包括荣昌HER2 ADC以26亿美元授权给Seagen、百济神州TIGIT抗体以29亿美元授权给诺华等。

3.3  百济神州IPO募资额创药企新高

2021年12月15日,百济神州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募资金额222亿元人民币,创中国药企IPO募资新纪录。百济神州之后,荣昌生物、诺诚健华等一众明星生物技术公司也将陆续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一级市场上,2021年8月,艾博生物完成7亿美元C轮融资,创中国药企一级市场融资新纪录。2021年6月,另一家mRNA公司斯微生物完成12亿元新一轮融资。

3.4  PD-1出海排队

PD-1是全球最热门靶点,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单抗药物的竞争都十分激烈。2018年12月17日,第一款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上市,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6款国产PD-1药品上市。

从海外市场来看,PD-1需要出海,是所有企业的共识,但在海的另一边,FDA正在收紧准入规则。2022年2月11日凌晨,信达生物打响了中国PD-1出海的第一枪。最终,美国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经过5个小时的讨论,委员会专家以14:1的投票结果,认定信迪利单抗仅凭借ORIENT-11临床研究不足以获得监管批准,需要补充临床试验。无论是对于信达生物,还是对于整个中国医药产业来说,这都是一个让人遗憾的结果。

但是,作为整个中国医药产业近年来标志性成就的PD-1药物,不会就此停止出海的步伐。从进度上来看,目前排在PD-1出海一线队列的还有君实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企业。

3.5 细胞治疗商业化元年,国产CAR-T产品首获批上市

CAR-T疗法将癌症患者体内的T细胞分离出来,利用基因工程对其进行改造,给T细胞装上识别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使其重新恢复抗击癌细胞的功能,然后再把它们输回人体去对抗癌细胞,以达到治疗癌症的作用。

2021年6月22日,中国迎来了第一款获批上市的CAR-T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获批适应症为治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在首款CAR-T细胞治疗上市之后不久,2021年9月1日,国内很快也迎来了第二款CAR-T免疫细胞疗法的获批,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相信在新的一年将出现更多CAR-T免疫细胞产品,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3.6  创新药爆发元年

我国创新药行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每年获批上市新药数量不断创新高。2021年NMPA共批准了约60款新药(不包括新适应症、改良型新药、生物类似药、中药和疫苗),其中24个是全球首批新药,创近5年新高。首次获批的国产新药数量达到了23个,同比略超翻倍增长。预计预计未来几年国产新药每年获批的数量有望保持在20-30个水平。可以认为2021年是中国创新药爆发元年。

根据医药魔⽅PharmaGo数据库统计,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共批准83款新药,其中国产新药51款,进⼝新药32款;从药物类型上看,包括38款化药、33款⽣物药(涵盖抗体、重组蛋⽩、ADC、疫苗、细胞疗法、变态反应原制品)、12款中药,生物药与化学药成为并驾齐驱的两大主力阵地。

3.7 医保谈判与天价药跳水价

2021年12月3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公布。值得注意的是,2021医保目录纳入了7款罕见病药物,其中包括两款“天价”药:渤健旗下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和武田旗下治疗法布雷病的阿加糖酶α注射用浓溶液。

2021年9月4日,有媒体报道称,不满2岁的小花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病院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医生在救治过程中使用了一种昂贵的罕见病特效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该药早在2020年,就曾因“70万一针”引发广大争议。

2021版医保目录公布后,一段现场医保谈判的视频登上热搜榜,火爆朋友圈。视频中,经过一个半小时共8个回合的“灵魂砍价”、企业代表多离席商谈后,诺西那生纳注射液从首轮报价5.36万元/瓶,降至3.3万元/瓶后方才成交。看着70万元一针的天价药以跳水价进入医保目录,至今我们还在为医保谈判专家那句“每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而感动。

罕见病高值药物首入中国医保目录,这背后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罕见病用药保障问题。

3.8 《“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权威发布,明确了国家对于“十四五”期间的政策要求和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指明了未来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生物医药领域方面,《纲要》明确要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聚焦生物等重大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

随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十四五生物医药发展规划。其中犹以生物医药领头羊上海市的《“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更加引人注目。

上海市的规划明确:上海将瞄准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方向,通过五大行动和十大工程,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上海市将扶持帮助国产1类创新药品上市1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35个;新增上市企业25家。到2025年,共建成六个百亿级产业园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超10000亿元。

3.9  生物药集采元年,胰岛素专项集采

2021年11月,第六批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正式启动,与此前五批集采不同的是,本次属于专项集采,胰岛素成为首个纳入国家层面带量采购的生物制品。此次胰岛素集采纳入了二代、三代胰岛素,分速效、基础、预混各三组共六类产品,平均价格降幅48%。

作为我国市场最大的降糖药品种,2020年中国公立医院胰岛素用药市场接近270亿元。在进口品牌长期占据我国主要市场的局面下,本次集采结果显示,包括甘李药业、联邦制药、通化东宝等在内的7个国内药企中标。

随着胰岛素国采落地,国内药企所占市场份额将有一定提升,国产替代有望加速。胰岛素专项集采搅动近300亿市场格局。展望2022,生物药是否会进入集采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3.10  国产疫苗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

2021年5月7日23时,世界卫生组织举办发布会,谭德塞总干事宣布将中国国药中生北京公司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列入其紧急使用清单。2021年6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举办发布会,谭德塞总干事宣布将中国科兴中维公司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列入其紧急使用清单

被列入 WHO 紧急使用清单(EUL)意味着向各国监管机构发出产品安全有效的信号,为各国加快进口和管理疫苗的监管审批程序打开了大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已在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批准注册上市或紧急使用,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采购需求,国内外供应超过2亿剂,接种已覆盖196个国别人群。

四、券商重点研报观点汇总

4.1《创新药研发专题系列—双抗:下一代抗体药物》  平安证券

Ø 双抗作为第二代抗体药物有望填补治疗空白。从作用机制来看,双抗大致可以被分为四个类型,分别为细胞桥接、双靶点阻断、免疫细胞激活、促蛋白复合体生成机制。根据目前公布的临床数据,双抗已展现出相比单抗联用疗法、CAR-T 和小分子药更好的疗效,甚至在这些现有疗法治疗失败或产生耐药的患者中也出现显著有效应答。我们认为,伴随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临床的不断推进,双抗有望填补甚至取代现有疗法在部分适应症中的应用,成为未来重要的临床治疗选择之一。

Ø 双抗已有24 亿美元重磅品种,近年将迎来上市爆发期。双抗是通过化学偶联、重组DNA或细胞融合的方式,将不同的重链和轻链组合,从而产生能够同时特异性结合两个不同抗原的人工抗体。目前上市的3 款双抗中,Roche 研发的Hemlibra 在2020 年实现了24 亿美元收入,成为重磅品种。218款在研药物中,大部分双抗产品仍然处于I 期临床试验,伴随研发逐步推进,未来3-5 年将有望迎来双抗药物上市井喷。从适应症布局来看,超过80%的管线集中在肿瘤领域,其中实体瘤赛道最为热门。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国产自研产品主要集中在临床前。

4.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趋势展望》  德勤

Ø 我们进一步比较了美国和中国历年生物创新药的批准上市数量,发现不管是美国或是中国的生物创新药皆是增长状态,而中国的生物创新药获批数量在2019年超越美国,2020年保持同样状态,且2021年有望继续维持势头。这主要归功于近几年中国一系列创新药上市政策与监管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药产品逐渐成功商业上市。随着数字技术在生物药创新领域的应用,以及医疗外包服务企业,如CRO(医药合同研究组织)与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的快速崛起,未来全球的生物创新药的数量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Ø 无论是中国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还是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对于中国的数字化转型的重视和布局都在逐渐加重,数字创新的使用意愿越来越高,应用领域也将更加广泛(,不论是跨国药企或是本土药企皆在加强和扩大在中国的数字科技的投资和应用场景。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的宋瑞霖博士和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女士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中的数字科技赋能有望随着时间的积累在中国达到常态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升级。摩根士丹利亚太区投资银行部医疗行业组董事总经理孙锶铭先生认为中国的数字科技能够有机会带动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加速追赶欧美国家,跻身全球制药强国之列。

Ø 中国本土的药物研发创新存在“同质化”现象,首创靶点的数量仍然不多。2017年至2020年,在中国上市的37个I类新药中仅有3个产品具备原创性作用机制。全球在研的401个靶点中,中国本地仅覆盖了80个(约20%)。但在前十大热门靶点的在研产品数量统计中,中国以外的国家地区仅有约22%的产品数量聚焦在前十大热门靶点,而中国的比例却高达47%。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原创能力的积累尚且不足,以及投入资本的风险收益问题。中国的投资方普遍比国外的机构更看重投资回报周期,相比新领域的摸索更加倾向于对国际上已有成功案例的领域进行创新投资。

4.3《扬帆出海正当时—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大梳理及ASC0摘要概览》 国盛证券

Ø 中国在2017 年加入ICH 后,创新药研发能力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快速提升,向海外的授权的创新药数量年年创新高,且FDA 授予的BTD 以及ODD 也日益增多,扬帆出海的品种也不再局限于肿瘤药物。此外,由于药物在海外销售并不受国内医保控费的限制,我们认为未来会有更多的本土创新药走出国门。

Ø 在国内政策推力+海外需求拉力共同作用下,我国创新药出海之路愈发顺畅。2007 年以前,我国药企出海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原料药和仿制药制剂出口业务;2007 年微芯生物向HUYA 转让西达本胺全球许可,开启了中国药企License-out 的大门,我国以临床试验入组快的优势迅速吸引了海外药企的目光,但由于政策限制,此后十年内我国创新药出海事业都在原地踏步;2017 年6 月CFDA 正式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大大减少全球同步开发所需的重复临床试验,并于2018 年6 月加入ICH管委会,推动我国创新药License-out 数量自2017 年起年年攀升,不断刷新金额记录。

4.4《创新药研发专题系列—ADC:从模仿转型创新之路》 平安证券

Ø ADC 药物展现临床治疗潜力。ADC 是由抗体、毒素和连接子组成的创新药物,可以精准将毒素递送至肿瘤细胞,从而发挥杀伤作用,被称为生物导弹。作为集合体,ADC 药物结合了化疗和精准疗法的优点:相比化疗具有更强的特异性、更小的副作用;相比抗体具备更强的肿瘤杀伤效果和旁观者效应。全球目前已有12 款上市的ADC 药物,治疗领域主要集中在肿瘤方面,并且主要是用于患者的后线治疗,包括复发/难治性和转移性肿瘤。从疗效数据来看,有多款ADC 药物的ORR 或mPFS 相比化疗增长了约一倍,为后线患者带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延长生存期的希望,进一步验证了ADC 药物填补空白适应症以及取代传统疗法的治疗潜力。

Ø 创新2.0 时代关注ADC 这类高壁垒赛道。从我国创新药研发阶段来看,过去为了快速跟进国外成熟药物的me-too 类赛道同质性问题显著,导致新药上市可能就将面临集采,陷入价格、销售能力的比拼。伴随研发能力提升,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研发正在逐步从创新1.0 转型到2.0 阶段,演变成差异化竞争,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创新2.0 时代我们需要关注ADC这类有临床价值和差异化的高壁垒赛道。ADC 研发的核心主要包括三要素和组合技术,每个部分都具有设计难点,赛道护城河较宽,竞争格局良好。

4.5《创新药研究框架之ADC行业分析:高速发展,迎来初步收获期》 安信证券

Ø 国内ADC 药物发展迅速,近年来逐步进入初步收获期:荣昌生物HER2 ADC 药物RC48 已于2021 年6 月获批上市,云顶新耀Trop2 ADC药物也已申报上市,科伦药业、浙江医药在2021 年ASCO 年会上分别公布了其HER2 ADC 的优异临床数据。在技术平台方面,国内企业通过引进或对已有技术的调整构建自己的具备差异化的研发平台;在参与企业方面,根据企业官网及CDE 数据查询,目前国内已有32 家企业布局ADC 药物研发,另有25 家的ADC 产品(共40 款)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靶点布局方面,除了主流的HER2、Trop2 外,多个新兴靶点百花齐放;在临床开发进展方面,国内ADC 正逐渐从早期向后期过渡,少数品种即将突围。

五、年度观察及展望:创新井喷与集采降价并行不悖,数智化助力产业升级

2021年悄然已过,但新冠疫情仍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全球政治与经济秩序。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医药行业在新冠疫情的危与机中不断推进内部改革升级,行业整体的研发创新实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国际化进程亦明显加快,行业内企业的资本化和投融资动作活跃。

生物医药子行业是在在医药行业六个子行业中首当其冲引领行业创新升级和国际化加速的板块,新冠疫苗作为我国生物医药迈向国际市场的突破口之一,在2021年实现了在全球接种普及,而首款ADC药物、首款CAR-T产品获批上市也代表了整个行业从研发创新积累向商业化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集采全面扩围和医保目录常态化谈判的政策执行下,创新药亦难以避免在国内上市之后要面临降价压力,因此创新药出海似乎成了应对措施,只不过我国创新药出海之路亦受美国FDA监管趋严的挑战。

总而言之,2021年,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来说亦殊为不易,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经济发展,医保谈判不断压缩创新药的利润空间和市场前景,二级市场持续调整行业估值,PD-1等创新药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生物药集采首度从胰岛素开始,向血制品及其他迈进。挑战之下危与机并存,生物医药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探索将更加积极,继往开来,2022年,不管是资本化,抑或是国际化,生物医药行业都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展望2022年及“十四五”,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国家战略要求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将逐渐分化,产业分工向区域纵深发展转变,生物安全构建产业发展新窗口,政策闭环式改革持续推进。

首先,从医药领域改革工作来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医保改革成果,维持医保基金的稳定运行,仍将是2022年医改工作的重点。因此可预期在2022年,继续优化基药目录和医保目录,推进生物制药相关品种的集采,深入落地DRG/DIP医保支付试点和分级诊疗,腾换出更多的医保资金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仍是政策领域内的重点工作。

其次,从产业层面的创新升级看,2022年仍将有不少在研创新药新产品上市,而相应的资本对产业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亦将持续加大,国际国内“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项目交易、一二级市场的融资交易活动持续活跃。但在药监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研发引导下,对热门靶点的重复研发或将有所改善。

最后,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全社会的生活与消费方式,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性发展,也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更多产业领域走向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和智能化。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借助数字化运营、AI研发、线上办公等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整个产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亦将是行业升级的方向之一。

总之,面对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与新形势,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研发能力,持续推进医保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细化医药产业引导基金制度体系,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

参考资料

1.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之最  医药笔记公众号

2.2021中国医药BD交易年度报告  美柏医健

3.2021年生物药领域发展回顾  火石创造

4.2021年:生物类似药的“拐点年”  生物制品圈

5.2021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资本报告  动脉橙&蛋壳研究院

6.2021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报告  动脉新医药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