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陆云CEO张晓明:为500万公里道路资产提供数字化方案
文|罗玉兰
新基建模式大规模的建设在减少,大发展的机会在哪里?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加快建设步伐,2020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19.81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不过,随着运营年限的增长,交通基础设施陆续进入改扩建及大中修养护阶段,我国公路发展的战略重点正由大规模建设向大规模养护转移。
正是看准这个时机,上海同陆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陆云”)于2020年正式成立,旨在赋能交通基础设施管养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提供道路资产数字化优质方案。
为了一探这家成立了一年多的行业翘楚企业和它所处的时代,《创业圈》记者专访了同陆云CEO,张晓明总经理。
产学研的真落地
本硕七年的同济大学求学之路已将张晓明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人工智能检测提高路面质量和检测效率。2018年被一家国企吸纳,并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为用户提供交通方面的智能化产品,在此期间,借由这家国企与同济大学合作的平台,和学校一直保持着技术交流的良好联系。心中一直怀揣着为道路管养贡献一份力量的梦想。
两年后,创业的种子已经被激情浇灌成了树苗。所以2020年,张晓明带上创业梦想的伙伴,决定把项目市场化进行整合,开始了同陆云的创业,探索孵化技术在市场、同济大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前瞻性价值和竞争力。同济大学与同陆云,双方一起建立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完成产学研落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是,同陆云与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一些学生会作为联合培养的硕士或者博士参与到项目中,他们在做自己的研发线路过程中,根据科研成果决定是否进行转化,公司投入一笔经费作为实验室研发资金去支撑可行方案的转化落地。
如今,同陆云已经慢慢搭建到近半百的团队,由同济大学博士后团队领衔,获得过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众多行业知名奖项,拥有核心发明专利16项,软著12项,在申请专利50余项。已授权三项,还有国外专利项。
创业初期,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留意到了同陆云,并为公司的孵化提供了保姆式的帮助,从最早的法务、财务、人力是园区保姆化服务,组织专业培训、学习交流,对接市场资源、组织融资方案等等。
资产化的精养护
同陆云的业务主要针对高等级公路、市政道路、农村公路等不同场景,面向政府与大型企业提供全要素基础设施的巡检-管理-养护-评估双闭环道路资产数字化服务。
“智慧养护一定要有双闭环,即数据闭环和业务闭环,二者相辅相成,每个阶段都要有相应的数据支持业务闭环,而只有真正的业务闭环才能实现真正的资金投入的双效益。”张晓明介绍。
张晓明用一个比喻解释,如果把道路看成一个人,道路管养就是一家医院。在看病的过程中,巡检服务就是CT室,利用智能巡查系统、智能探地雷达探测路上、路面和路内的信息,为道路发现病害,生成检测报告;通过分析病害情况,为决策提供靶向解决方案,就好像开处方,对症下药。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跟各地的路政养护单位是合作关系,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共同实现道路资产的数字化管养。”张晓明说,很多养护企业作业方式在数字化时代看来已经显得比较粗放,现在我们利用人工智可以帮企业赋能、降本增效,而且如今企业在外承接工程的时候,也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增加筹码。我们本身不做工程,只做信息化服务。
那在做信息化的公司中,同陆云又有什么优势呢?
张晓明给出的回答是,一是基于独有算法和轻量产品实现高效低成本的采集数据;二是道路行业专业知识,背靠同济大学资深团队,深刻的专业理解让数据产生高价值的附加值服务。
举例来说,上海市徐家汇已将道路的信息采集委托给同陆云,哪里有坑、什么该修了都有决策模型,遇到大工程还会让同陆云出方案,比如运输徐家汇连廊二期工程大型钢结构双侧主跨时,有两辆50米长运输车,总重约135吨,为了避免道路塌陷,同陆云进行了多条线路探测,然后给出建议路线,结束后还会跟踪对市政道路的扰动情况,有问题及时修复。这就是一个巡检数据驱动决策方案的落地案例。
资本化的快成长
张晓明算了一笔账,中国道路资产将近百万亿,塌陷等都属于资产的缩水,未来如何实现这些资产的保值增值?答案是靠养护。随着由重建设转变为重养护,近万亿的工程体量,按照6-8%做信息化养护的费用,也是几千亿级的市场。
同陆云成立开始从百万的合同额,到千万合同额,再到今年三千万合同额的快速递增,在均衡发展高等级公路、市政道路和四好农村公路情况下,高等级公路,市政道路及四好农村公路。
其中大部分业务来自政府,未来主要会面向企业。上海由于是办公地点所在地,可以直接面向政府,但外地很多直接找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养护企业合作,它们有办公场地、团队,同陆云只需要输入核心产品和技术,合作方还会主动推进项目开展,成本低很多。目前,同陆云就有近一半项目在外地。
谈及盈利情况时,张晓明透露,公司盈利良好,作为数据服务型和产品服务平台知识技术服务公司。平台稳健运行,产品持续复制交付,立项即交付的一站式服务,已经盈利了,所以一定是要快速扩大团队,投入成本研发相应的产品。
张晓明坦言,正在进行第一轮融资。我们孵化了技术,就是希望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快速长大,真正产生效益。
至于未来规划,张晓明的梦想是,更好地服务于道路资产数字化,先把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未来打造的是道路数字化,服务于管养和便捷出行者。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