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陷医疗事故,“眼茅”爱尔眼科做错了什么?

杨智灿 雷小艳
2021-02-01 10:37:57
来源: 时代商学院

时代商学院实习生 杨智灿
研究员 雷小艳

近期,武汉抗疫医生艾芬与爱尔眼科(300015.SZ)因医疗纠纷一事引起全社会关注。

1月23日早间,艾芬在个人微博再度披露一段视频称,爱尔眼科医院公布关于其诊疗过程的核查报告中,术前、术中、术后的眼前节照片放大后有PS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不断并购整合,爱尔眼科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连锁眼科医院集团。2009年上市至今,该公司市值从不足40亿元飙升至3000亿元,有眼科界“茅台”之称。

然而,快速扩张的背后,却是连续不断的医疗事故纠纷。以武汉爱尔眼科为例,2016年至今该医院累计有7起因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而被起诉的诉讼案。

那么,在爱尔眼科快速扩张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导致医疗事故频发?

一、频陷医疗纠纷

爱尔眼科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医院规模和医疗能力均居领先地位的眼科医疗集团,业务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根据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研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爱尔眼科旗下的眼科医院及视光中心数量合计600余家,其中中国内地500余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80余家、东南亚12家;而中国内地的年门诊量超1000万人次。按照目前的经营规模,爱尔眼科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连锁眼科医院集团。

然而,近期一起医疗纠纷却让这个市值3000亿元的眼科商业帝国遭遇黑天鹅。

2021年新年伊始,武汉抗疫医生艾芬在微博发文称,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的诊疗不规范行为导致其在接受白内障手术后右眼视网膜脱落。

1月4日,新年第一个交易日,爱尔眼科公布了艾芬诊疗过程的核查报告,指出艾芬右眼视网膜脱离与爱尔眼科给其做的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但承认存在主诊医生未按医院规定及时上报不良事件等医疗管理规范执行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的问题。

是日,爱尔眼科股价下跌8.91%,市值蒸发274亿元。

时代商学院研究发现,这并非爱尔眼科第一次身陷医疗纠纷,以该事件中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为例,天眼查数据显示,其涉及的法律诉讼达12条。

2016-2020年,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有7件因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而被起诉的诉讼案。

此外,中国裁判文书网还显示,2016至2019年,与爱尔眼科“医疗损害”相关的诉讼纠纷共11起,引起诉讼纠纷的原因包括诊疗过错致患者视网膜脱离、术前检查不完善、B超报告不准确、手术重大失误致患者玻璃体持续出血等,上述案件中除1起撤诉、1起驳回外,其余9起均以法院判决爱尔眼科败诉告终。

从涉案金额看,2017年爱尔眼科医疗纠纷产生的未决诉讼余额为208.3万元。2018年,子公司Clínica Baviera.S.A及其下属诊所与患者发生的未判决医疗纠纷事项,已计提预计负债141万元。2019年,爱尔眼科及下属子公司未决事项涉案金额为1686.97万元,案由也包括了医疗纠纷事项。

二、频频并购扩张致商誉高企

纵观爱尔眼科的发展史,“并购”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爱尔眼科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并购模式,即通过体外并购基金收购、投资医院,待医院业务成熟后,将其回购注入上市公司,医院资产并表可大幅提升上市公司业绩。

2018年1月4日,爱尔眼科完成上市以来的首次定增,募资总额达17.2亿元,主要用于收购并购基金的9家医院,形成了“参与—培育—收购”的闭环,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先河。

随后,爱尔眼科在买买买的路上一路狂奔。2020年7月7日,爱尔眼科再次定增7.1亿,一次性鲸吞30家医院。截至2020年11月30日,爱尔眼科和并购基金旗下累计已开业的医院达434家,门诊部118家。

时代商学院认为,爱尔眼科上市后在二级市场多次成功完成定增募资,与其长期以来的业绩靓丽不无关系。尤其是近年来业绩爆发性增长,与其持续并购扩张下的财务并表密切相关。

不断并购助推业绩高增长,凭借靓丽业绩多次成功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募资后又用于并购扩张,爱尔眼科似乎进入了一个并购式增长的循环模式。

但这个扩张模式的一个隐患是资产负债表上的高额商誉。截至2020年9月底,爱尔眼科的商誉已超过40亿元,而2016年底其商誉仅4.48亿元,4年时间商誉增长了近9倍。一旦出现商誉大额减值,其业绩或受较大影响。

此外,2020年上半年末,该公司的负债率一度攀升至46.72%,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合计40.89亿元;同期货币资金仅39.83亿元。可以看出,持续扩张后,爱尔眼科的利息支出大增,偿债能力有所承压。

三、利润最大化与医疗服务属性冲突

时代商学院注意到,不管是在资本市场募资,还是与产业基金的稳定合作,爱尔眼科并购扩张模式的一个重要诉求,就是追逐高额利润。这可从爱尔眼科的管理制度中窥见一二。

首先,爱尔眼科旗下医院在股权分配上 设置了“合伙人制度”,医院管理层、医院内的优秀眼科医生均作为医院合伙人入股。虽然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但是另一方面会使医生诊疗时经济利益导向更加严重。在这样畸形的诊疗氛围下,医疗质量难免令人担忧。

民营医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医生绩效奖金直接与患者诊疗费用挂钩,这难免导致医生在做医疗决策时被金钱利益左右,通过过度医疗以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以爱尔眼科为例,其毛利率常年在50%附近,2011年毛利率甚至高达55.33%,2019年毛利率也有49.3%,可谓是典型的赚钱机器。

其次,爱尔眼科医院实行“双院长制”,学术院长由眼科专家担任,负责医疗业务、质量控制、学术科研等工作,经营院长由专业的管理人才担任,负责盈利。该制度的初衷是保证经营和业务专业化,然而,经营院长负责整个医院的运营,相对学术院长更有话语权,该权力结构也易引发冲突和内耗,增加了医院在管理、内部协调等方面的难度。

对爱尔眼科而言,“合伙人制度”和“双院长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这从其经营业绩节节攀升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快速扩张的根本目的是盈利,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无可非议。

那么,当上市公司在经营天生带有公益属性的医疗业务时,到底应该以盈利优先,还是以生命健康为重,这往往是一个两难决策问题。

从另一方面看,医疗卫生业务从来都应以人的生命健康为基本底线,因为医疗业务本身带有一定的公益属性。

而爱尔眼科在管理制度上过度强调盈利则削弱了医疗服务的公益属性,其在ESG方面做得尚不够好。

四、防范道德风险,监管不可缺位

当然,上述这些问题并不是“白马股”爱尔眼科所独有的。在消费需求激增和公立医院资源有限的矛盾逐渐激化的间隙中,顺势而起的民营医疗机构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出现这些问题,只不过快速扩张的名企爱尔眼科陷入医疗纠纷使得“逐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被放在聚光灯下,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民营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因此规范民营医疗的发展势在必行。

然而,民营医院如何调和逐利与公益之间的关系,不光需要民营医院自身的努力,根本上更需要从监管层面做出改变。有效的监管上可引导民营医院在盈利与公益之间作出合理权衡,而不是一味追求业绩增长,而放弃医疗本身的底线。

时代商学院认为,国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导民营医疗企业在逐利和公益间找寻新的平衡点:第一,当私立非营利医院能够有意识为社区提供公益性服务时,将有机会享受税费减免特权。第二,引入“民营低收益医疗机构”概念,一方面赋予其一定利润分配权,另一方面对其实行利润上限管控。第三,构建专门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审体系,患者可以利用信用网络查询民营医院信用背景,动态防范医疗机构道德风险。

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而立之年,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间关口,该如何把握下一个30年的航向?对于医疗行业,毫无疑问是将社会公益、企业责任感等指标都纳入到企业的考核之中。

【严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撰写,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未经时代商学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及其他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获得授权转载,仍须注明出处。(联系邮箱:TimesBusiness@163.com)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