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船队到过澳洲、美洲?
随着研究的深入,郑和下西洋的谜团和争议逐渐露出水面。郑和船队的某些小分队是否到过澳洲、美洲,就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
郑和下西洋到过哪些地方?随行的马欢、费信、巩珍所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以及《郑和航海图》,都有比较明确的记录,除了东南亚的近邻,就是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各国,诸如越南、柬埔寨、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印度、伊朗、也门、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等国。
这是以往人们的共识。近些年来,情况有了变化。某些西方学者认为,郑和船队的小分队,可能到达了澳洲,也可能绕过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甚至到达了美洲。对于这些新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是正常的现象。历史研究讲究实证,一切凭事实说话,我们不妨以冷静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探索,不必匆忙下结论。正如明史专家南炳文所说:当前最为迫切需要搞清的问题之一,郑和航海的活动范围,是否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实现环球航行,应当进一步审核,确定真相。
目前看来,到达澳洲的可能性较大。
最早提出这一假说的是澳大利亚学者菲茨杰拉尔德(C.R.Fitzgerald),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表文章《是中国人发现澳洲吗?》。近来,美国学者李露晔(Louise Levathes)关于郑和的专著《当中国称霸海上》,继续对此进行考证。1879年在澳洲达尔文港附近,在一棵两百年的榕树下,发现中国道教三星之一寿星的雕像,带有明代风格,可能是郑和船队带去的。她在中国文献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星槎胜览》记载,郑和船队的船只曾经到过达尔文港北方的吉里地闷岛,就是今日的帝汶岛。《郑和航海图》有一个叫做“哈甫泥”的地方,可能是南太平洋的科尔圭兰岛。迹象表明,郑和船队到达了南半球。
中国学者郑一钧的《郑和全传》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郑和航海图》所标示的航路,由爪哇、吉利闷延伸至一片“未明陆地”,可能就是澳洲。此图绘于第六次下西洋之后,极有可能在第六次航行中,有一支小分队在爪哇岛东南海域进行探索时,曾到达澳洲。他还援引明代人慎懋赏《海国广记》,来证实这种可能性。该书提到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一个名叫“伽里耶”的国家,绵羊重达二百斤,“颇似盛产绵羊的澳大利亚”。
另有中国学者推论,抵达澳洲的小分队,是郑和部下专门绘制航海图的杨敏率领的。永乐十一年(1413年)四月初四日,杨敏在安得蛮洋遭遇飓风,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域漂流南下,到了澳大利亚西海岸。几十年前,中西交通史专家向达在清初抄本残卷中,发现了有关“三宝信官杨敏漂流”的记载。近来发现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收于《道藏》),其中明确记载“大明国奉圣内官杨敏······于永乐十一年四月初四日,行至安得蛮洋,遇值风飓大作”云云。因此,有的学者把杨敏称为“澳洲大陆发现者”。
最为令人吃惊的是,英国学者孟席斯(Gavin Menzies)2002年3月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发表他的研究成果:郑和的船队比哥伦布早72年到达美洲大陆,比麦哲伦早一个世纪实现了环球航行。2002年10月他出版了专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全面论证郑和船队率先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观点。他说,1421年3月,郑和率领107艘船第六次下西洋,11月,郑和率一支船队返回,其余船队由洪保、周满、周闻率领继续航行。他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大西洋佛得角群岛的圣安唐岛,沿大西洋赤道洋流向西航行,然后分道扬镳。洪保船队从佛得角抵达加勒比海、南美洲东岸,然后通过麦哲伦海峡,经澳洲西北海岸、爪哇返回中国。周满、周闻船队的航线稍有差异,但都到达美洲,然后环球航行,返回中国。
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匪夷所思,却并非信口开河。这位孟席斯先生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只是一名退役海军军官。令人敬佩的是,为了研究郑和航海事迹,他到过120多个国家的900多个博物馆,收集资料,书中附录的几十幅历史地图,以及历史文物与遗迹的照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孟席斯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也成为新闻界的热点话题。毫无疑问,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针锋相对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提出新见解需要勇气,它也许并非无懈可击,人们是否可以抱着宽容的态度,鼓励新的探索呢?何况,关于郑和下西洋不断有新说出现,使得这个枯燥的学术问题增添些许神秘魅力,又有什么不好呢?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