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证监一年:股市再出发

2019-08-14 17:18:29
来源: 时代周报
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后,一年期间新政频出。证监会推出诸如强制分红、内幕交易零容忍、IPO制度改革、创业板退市制度等各项政策。改革正进入深水区—

本报记者 陈无诤 特约记者 亦沁末 发自广州 北京

书生意气的学者型官员郭树清,即将在2012年10月29日,上交自己主政证监会一周年的答卷。

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后,一年期间新政频出。证监会推出诸如强制分红、内幕交易零容忍、IPO制度改革、创业板退市制度等各项政策,“上任不满一年,各项政策、办法达到70多条,在保障股民权益、严打违规行为、释放证券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方面,罕见地进行了全方位大刀阔斧的改革。

“股市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惯于“整体设计”的郭树清,给予自己的周年执政总结依然清醒——他在2012年第10期的《行政管理改革》上撰文称,中国的资本市场距离成熟市场还有相当差距,A股暴涨暴跌影响市场信心。

“郭树清正在努力扭转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企业融资功能凌驾于大众财富功能之上的格局。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的评论一语中的。

公开透明、自信乐观—成为郭树清一年新政的关键词。他在2012年6月举行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第一,但我们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实现这个目标。尽管股市一再下跌,但他“仍对市场充满信心”。

然而,市场并未给予积极的回应。就在郭树清履新前一天,上证综指为2473点,到今年9月份一度击穿2000点,目前仍在2100点附近挣扎。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证券制度改革不仅牵扯到证监会定位,更与市场背后各种利益集团的角力相关。
 

中国股市能否再出发,郭树清已别无选择。

创纪录频繁动手术

2011年11月10日,郭树清履新后首次亮相国际金融论坛年会,去演讲途中差点摔了一跤。

郭当时在演讲开始时自嘲道:“刚才没能掌握好平衡的自己,非常适合讲再平衡的问题。”他并没发表对证券市场改革与发展的观点,而是谈论宏观问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事实上,郭所说的这些不平衡,在中国证券市场表现鲜明。如何加强证券市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且以市场化手段而非大跃进式的行政干预,是摆在郭树清这位新任证监会主席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年弹指一挥间,郭树清一改学者型官员风格,连续对证券市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纪录地对资本市场大动手术。

上任伊始,郭树清以“四天一新政”的频率,“不到一年各项政策、办法逾70条”,他连续指向中国证券市场的诸多弊端: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发展公司债、强力打击内幕交易和证券期货犯罪,为市场引入资金活水,倡议“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入市”,规范借壳上市,提升IPO审核公开性。

2011年11月9日,郭树清点燃上任后的第一把火,表示将出台政策,要求拟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明确红利回报规划,相关文件发布后,上证指数分别微涨0.07%和下跌0.32%,但市场褒贬不一,业内人士称修修补补根治难。郭随后力推的新三板概念股表现活跃,但目前尚有问题无法预见。

严惩内幕交易是郭一大举措。据不完全统计,郭树清提出“内幕交易零容忍”的口号,上任一年以来查处内幕交易案件42起,案件数创历年新高,严厉打击和查处内幕交易案,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丑形现身。

至于郭树清的三次降费,被业内评论称不如降印花税。“由于投资者交易成本中主要构成是佣金,三次降低交易费用对中小投资者来说能够受益但十分有限。”而5月7-8日大张旗鼓的券商创新大会,被批名为创新实为松绑。

借壳上市一直是A股市场让人诟病的话题之一,内幕交易和暗箱操作事件频发。郭树清上任之后,便提出了借壳上市审核标准与IPO趋同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屡遭诟病的借壳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郭树清提出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在制度设计和创新上尚有不少空间,借鉴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司债。郭树清上台后的两个月内就有17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截至2012年前三个季度,公司债发行规模同比增幅高达25%。

“我还是非常肯定郭树清的新政,”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郭的两个突出贡献一是制度建设,二是对证券市场的理念重新定位和再认识,对融资者和投资者这种关系的重新修正,对这种制度的重新梳理,郭树清都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方向还是正确的。

政策效果尚需观察

如此创纪录的郭氏新政,市场效果如何,仍需等待观察。

“郭氏新政是过去政策的延续。”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称,此前的宏观层面改革侧重制度的规范,现在的改革是在过去宏观框架下进行的微观改革。“过去改革侧重规范,现在改革侧重公平,不要把现在的改革和过去的改革切开。”

郭树清对此也表示理智和清醒,他在《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0期撰文作出上述表述并表示:“中国资本市场距离成熟市场还有相当差距,不能说用20年就完全走完了成熟市场200年的路程。”

郭树清也指出,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自身结构不平衡、波动和震荡幅度较大、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相对较弱、为居民提供的投资理财产品相对匮乏、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较大等诸多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的自身结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股票债券比例失调。”郭树清表示,2011年底,公司类信用债的余额不到股票市值的1/4。债券市场仍以国债、金融债、政策性银行发的债为主,公司类信用债券仅占全部债券市场的1/5左右。投资者结构也很不合理。境内专业投资者仅占16%,境外专业机构只有1%。更不合理的是,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26%,但完成的交易额却占到全市场的85%左右。

对比金融危机前后美股和恒生指数的涨跌幅,郭树清强调,暴涨暴跌不利于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也使大量投资者遭受利益损失,影响市场信心。为此他公开建议说:“不赞成中国的穷人和老人投资股市。”

“中国股民经过20年的洗礼,应该明白自己永远有不参与的权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表示,去赌场总会输钱,因为庄家赢的概率更高一些。散户要明白自己在股市,肯定玩不过大户。”

中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仅15.6%,而发达国家有60%-70%。从交易量来看,中国市场上85%的交易量是由散户贡献。据统计,美国拥有8000多只共同基金,其净资产高达12.22万亿美元,占美国国内市场股票总市值的73%,这是美国股市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群体之一。

“美国股市都是大户在玩,从而市场会更加理性。而国内市场却是散户的天下,羊群效应十分明显。”芮萌一针见血地指出,东方人的赌性更大,更愿意靠冒险去赚钱。

“中国资本市场发育较稚嫩,要借鉴国际经验。”主管金融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最近强调,要借鉴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组织制度创新,加强市场监管,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外开放,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郭氏新政面临大考

二级市场的持续萎靡,令郭树清的新政备受争议。在乐观者看来,郭树清是在给资本市场做外科手术,是从制度设计入手,扎实地推动二次股改。而悲观者则认为,现在的政策有些宽松,一味地小修小补,缺乏力度。

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如此多项新政的推出,能在任内完成并且有效提升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可能并不多。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证券市场中,许多缺乏“消化期”的政策,更可能会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偏离最初的预期。

“大盘如此跌幅,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在股市上的正常反应,也是对20多年累积矛盾的总的作用结果。”著名的私募经理、东方港湾投资公司董事长但斌依然力挺郭树清,“他的改革无疑是正确的方向,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应该更彻底更坚决!”

对于吴晓求“微观改革”的看法,李大霄表示理解,“首先是进行定位的再深刻认识,融资者和投资者定位的重新纠正,如果这个东西能纠正过来,那么我觉得这次微观的改革就非常到位。那么要触及到核心,即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等,市场就会蓬勃发展了。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要对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发展要均衡,引入资金跟融资的速度要平衡,取得这三种平衡,市场就会健康。”李大霄说。

改革正步入深水区

郭树清铁腕新政,令市场耳目一新。但是要革除多年积弊,显然非一日之功。到了真正触碰各方利益格局的中盘博弈时,是否会陷入举步维艰的泥沼?

目前改革正步入深水区。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体系的变革是一个深具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系统升级”,证券市场自身的改革,如果没有其他相关领域的改革跟进,亦很难维持此前“单兵突进”的改革步伐。

备受重视郭树清的养老金入市,亦步履维艰。2011年12月15日,郭树清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养老金入市,“地方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全国大概有两万亿元余额,组织起来,设立一个专门投资机构和委托一个机构来做,这个效果对市场大有好处。”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养老金入市首先要考虑市场风险,养老金短期内不会大量入市已成定局。“入市要有一定的比例,真正进入到股票市场中的不会太多。”

中国证券市场的弊端形成多年,证监新政无法一蹴而就,直面中国股市当前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郭树清能否冲出这个重围,市场对此仍半信半疑。如何彻底斩断当下中国的IPO灰色产业链,这是摆在郭树清面前的重大考验。

正是这个利益链条和众多的寻租机会,很容易让拟上市公司、PE、投行、会计师及律师事务所、财经公关、保荐人、部分证监会和地方官员、部分财经媒体等各方变成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离不开谁。

2009年IPO重启以来,在发审委力推下,新股发行呈现空前规模,然而,大量新股的发行也对市场资金形成“抽血”作用。对此,市场将其归咎于IPO审核制度,并呼吁向注册制过渡,使其彻底接受市场检验。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曾经给郭树清写了一封信,提出证监会应下决心来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放弃IPO审批这一巨大的权力,把上市选择权交给投资者,从实质性审批转向“程序性审核”。

为此,证监改革的重中之重,还是发行制度改革。2011年10月底,郭树清上任后在一个内部场合,向发审委委员提出问题,“IPO不审行不行?”实际上,IPO制度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接轨的注册制,但证监会拥有对申请上市企业的生杀予夺权力的局面至今还未见改变。

新近发布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征求意见稿并未彻底解决行政审批问题。而如果现行审批制度不变,就不可能杜绝寻租现象。业内人士的担忧不无道理,“在新一轮证监会内部大换岗之后,新上任的某些官员仍可能重蹈覆辙,享受审批权力带来的快感。”

被誉为“孤独”的改革者、“一个人在战斗”的郭树清,在给中国资本市场刮骨疗伤的过程中,即便是查处较少争议的违规违法行为,也很容易遭遇“地方保护主义”。更多的市场观察人士担心,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证券市场中,许多缺乏“消化期”的政策,会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最终流于形式。

在掌声和质疑并行的前行道路上,郭树清能否在任期内实现他所倡导的设想,取决于高层的改革决心和市场承受能力,还有更多的难关在等待着这位踌躇满志的理想主义改革者。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光伏一季度滑铁卢?“一线大厂”天合光能增速下滑,“硅片寡头”TCL中环由盈转亏
一季度营收增长超54%,品牌微电影票房效应近62亿,持续看好九号公司长线经营
中核钛白实控人被罚没1.33亿,其父旗下私募曾操纵广汽集团股价
国联+民生,开启江苏券业新纪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