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新闻人的时代楷模

2010-12-09 11:42:49
来源: 时代周报

特约撰稿 张耀杰

1945年,作为新华日报社的一名编辑记者,27岁的李普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光荣归于民主》。这本书1980年再版时,62岁的新华社副社长李普把它改名为《我们的民主传统》。同一本书的两个书名,浓缩了作为新闻人的李普,对于民主自由的文明理想和价值观念的一贯追求。

李普原名李前管,1918年9月出生于湖南湘乡即今天的涟源市。早年在双峰高等小学堂读书,初中二年级转学至青岛市立中学。后因病回湖南,改名李壬练进入长沙广雅中学读书,高中毕业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春天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育英小学教师和长沙县地下党嵩北区委书记。1939年初,他受命为《观察日报》特派记者,不久前往贵阳,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和内政部合办的卫生人员训练所任政治教官。后辞职前往重庆,在新华日报社担任记者。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前往昆明,考入华中大学历史系。一年后他回到新华日报社继续担任记者,李普是他在《新华日报》撰稿用的笔名,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8月,李普由新华社武汉中南总分社调到北平总社,与李千峰一起进驻中南海怀仁堂,全程参加9月21日-9月30日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以及10月1日开国大典的新闻报道。10月2日《人民日报》的第一版,刊登的就是李普采访写作的关于开国大典的新闻报道。在此之后,李普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兼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新闻秘书,主要从事财经报道。1953年,他调任中宣部宣传处任副处长。1955年内部肃反,李普受到亲属中两个冤假错案的株连而“不适合在党委机关工作”,于1957年秋被调往北京大学后参与筹建政治系并出任系主任。1960年,李普调往广东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办公厅副主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72年12月,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3年10月回新华社工作,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国内部主任。在1976年10月针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四人帮”的政治斗争中,李普作为五人小组成员之一参与接管新华社,随后被任命为新华社党组成员兼国内部主任。1978年5月-1982年4月任新华社副社长,直到1982年从新华社副社长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任上离休。

作为新闻人,李普一再强调“新闻写作绝对不许虚构,必须每一点都是真实的”,“新闻报道不要盲目向文艺靠拢”,“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更是一个记者的命根子。”离休之后,他对于新闻操守的真诚维护和对于民主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得更加清醒也更加坚定。在他看来,1949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又逐步走上正轨。

在反思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李普没有忘记解剖反省自己曾经有过的“左”得“可恨”、“可笑”的精神迷失。他明确承认,自己在北京大学政治系工作期间,曾经参与批判当时的北大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发言稿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现在来看我那篇文章,真正是信口胡说”。是后来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唤醒解放了自己一度迷失的思想,以至于有了“豁然开朗的欣喜,如梦初醒的振奋”。

2010年11月8日,是国务院自2000年确定记者节之后的第11个记者节。这一天下午,著名记者、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回顾李普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他的一生既是作为新闻人时代楷模的一生,同时也是坚持不懈地追求民主自由的一生。

作者系文史学者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多家在港银行推出高息定存,众安银行高达18.1%,跨境理财通也火热
一瓶面膜卖1800元,中国贵妇爆买伊菲丹,雷军曾参股的这家国货美妆净利飙升135%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工业富联:AI服务器有望增厚利润,研发及供应链实力显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