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消金打下半壁江山

2018-11-14 14:39:59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吴绵强 发自广州

蓬勃发展的消费金融市场,仍然不断有新玩家进场。

“华夏银行正在申请筹建消费金融公司,其成立后将为全行零售业务转型提供更多的动力和创新。”近日,在第188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华夏银行副行长任永光对外透露。

从2009年的试点,到2018年监管层发文明确支持鼓励,近10年以来,中国的消费金融企业已从最初的4家增长到目前的20余家。

当前,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各大商业银行凭借资金成本、风控等优势,抓住转型零售业务的新机遇,意在消费金融领域挖掘出新的业绩增长点,而“银行系”占据该市场半壁江山的格局亦愈发明显。

从试点到全国推广

2009年7月,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京、津、沪、蓉四市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2010年初,北银、中银、四川锦程和捷信4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首批试点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除捷信外,其余3家均出自“银行系”。

2013年11月,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修订稿)》,宣布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新增沈阳、南京、杭州、合肥、泉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青岛等10个城市参与试点工作。

修订期内,消费金融产业持续发展,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兴业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湖北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和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共7家消费金融企业相继成立。

2015年6月以后,国家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部分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亦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目前已开业的20余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具有银行系背景的占了10余家,占比达七成以上,包括北京银行、成都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达到36万多亿元,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借此东风,银行业纷纷转型强化零售金融业务,

“商业银行的零售转型始于2012年前后,与宏观经济层面的动力转换一脉相承,即随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商业银行也顺势启动了零售转型,零售金融开始成为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从主要上市银行零售业务数据来看,2017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平均接近40.8%,较2016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为36.4%,较2016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增资“补血潮”迭起

在新进入者持续催热市场竞争的同时,已有的消费金融企业亦持续增资“补血”,不断增强自身的资本实力。

10月30日,长沙银行(601577.SH)对外披露称,拟对该行控股子公司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以现金方式同比例增资不超过6亿元人民币。

公开资料显示,长银五八消费金融成立于2017年1月,注册资本3亿元,系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湖南首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股东情况方面,长沙银行持有51%股份,北京城市网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持有33%股份,长沙通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6%的股份。

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共有近10家消费金融企业“补血”增资,其中包括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费金融”)等多家具有“银行系”背景的消费金融企业。

9月21日,经保监会批准同意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由5亿元增加至10.5亿元。变更后,该公司各股东名称、出资额及持股情况出现变动。其中,第一大股东哈尔滨银行出资7.95亿元,持股75.714%。

而今年较大的一笔增资发生在中银消费金融。4月中旬,中银香港(02388.HK)发布公告,中银香港旗下中银信用卡公司向中银消费金融按股权比例增资约4.331亿元,按此换算,中银消费金融此次增资额达35亿元,注册资本从8.89亿元变更为43.89亿元。

中银消费金融于2010年6月成立,2017年营收达40.05亿元,同比增长70.65%;净利润达13.75亿元,同比增长157.78%。中银消费金融超过招联、捷信,成为2017年净利润最高的消费金融公司。

薛洪言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消费金融迎来了风口期,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迎来高速增长,在杠杆率监管要求下,资本金开始成为很多机构规模增长的束缚条件,“通过增资扩大资本金规模,既是业务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前提条件,也反映了持牌机构对未来行业增长的乐观预期”。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