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虚向实赋能实体经济

2018-11-14 11:52:53
来源: 时代周报
本轮监管风暴处罚力度之大,处罚范围之广,无不验证着我国金融市场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大洗礼。重罚之指向,意在治乱象,防风险,促进金融脱虚向实。

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实习生 吴思雨 发自广州

金融业严监管是当下的一个趋势。

今年年初,银监会表示,2017年强监管严监管的态势基本形成,监管的震慑作用明显提升。2018年银保监会成立后,继续整治违法违规业务,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票据违规操作、规避监管、乱收费用、滥用通道、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问题,已经非常普遍,大型机构和中小机构都有涉及,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必须施以重拳整治。”

欲治市场当先破而后立,罚是第一步。仅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部门对违规机构的处罚金额就已达78.2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度增长,受罚人员涉及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上千余人。本轮监管风暴处罚力度之大,处罚范围之广,无不验证着我国金融市场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大洗礼。重罚之指向,意在治乱象,防风险,促进金融脱虚向实。

去杠杆

在金融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在逐步累积。杠杆率过快攀升、资金脱实入虚、交叉金融野蛮生长,非法募资等金融乱象频发,为保证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严监管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主旋律。

时代周报记者在对金融从业人士的采访中了解到,近两年金融业的监管明显趋严,总体思路是罚单与制度并行,对于违法乱纪的现象坚决给予惩治,并且出台各种措施补短板。

2017年被称为“史上最严”金融监管年,监管令密集发布,大额罚单不断开出。银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银监会系统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其中处罚机构1877家,罚没29.32亿元。

2018年,严监管的态势延续。银监会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密集出台文件,与2017年相比不减反增。据银监系统公布,今年上半年共处罚银行业金融机构798家、罚没14.3亿元;处罚责任人962人,取消175人一定期限直至终身的银行业从业及高管任职资格。

严监管不只是限于银行业。2017年,强监管、防风险,同样是证监会的主基调。据证监系统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证监会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59件,比去年同期增长41%,罚没款金额63.94亿元,市场禁入20人。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曾表示,证监会将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查处肆意妄为、逃避监管、影响恶劣的机构和个人,打好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的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今年9月,全国各地保监局和保监分局共发布103张行政处罚决定书,较8月增加5张;罚款金额共计2239.7万元,环比上升了24%,同比上升了237%。

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银保监会对保险业的监管可谓是“铁腕”,前9个月处罚金额如此之高,是监管进一步收紧的结果。这种强监管预计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今年金融监管力度料将会更强,而且涉及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几乎全部重要领域,最终目的还是要达到重塑金融生态。

脱虚向实

本轮金融监管政策的执行与落地,可分为先“破”而后“立”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任务的“破”,即拆除金融体系中的高杠杆。从成绩上看,银行业务日趋规范,降杠杆的成效明显,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遏制。“监管出台的一些政策接地气,抓住了重点,符合市场要求,符合中国金融业系统风险控制的要求。”一位不便具名的股份制银行业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评述称。

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企业部门杠杆率比去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从目前来看,杠杆拆解工作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的重点在于“立”,即基本清理现有问题后,建立、完善各项金融监管的长效机制。2017年,银行业重点推进70多项补短板项目,其中已完成的有48项,而在2018年,又新提出40多项。值得注意的是,综观这些文件,都突出了银监会引导资金脱虚向实、防控金融风险的意图。

资金空转是不少金融风险滋生的源头。近年来,大量资金留滞在金融体系内部,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循环,寻找套利机会,使得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抬升。同济大学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钟宁桦认为,我国经济高杠杆是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金融资源错配的问题加剧了其严峻程度,这其实与“同业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金融不支持实体”的现象密切相关。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评价称,当前深化整治乱象的关键在于扭转金融脱实向虚趋势,在去杠杆的主基调下,促进资金脱虚向实,真正投向实体经济。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