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文化盘点:以人民的名义

2018-01-02 15:01:07
来源: 时代周报
2017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突破3亿,市场规模已达120亿元。3亿数字阅读用户中,80后和90后占比高达64.1%。

现代与传统交织,主流与多样齐飞,2017年的中国文化与文明,呈现出一幅活力四射、精彩纷呈的画卷。

传承·创新·共享。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2017年,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弘扬新时代精神,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展现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

VCG111100294371_015573.jpg

2017年5月5日在南通凤凰书城,《人民的名义》在热卖中。

反腐剧

2017年,《人民的名义》以石破惊天之势,昭告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在满眼都是古装玄幻、青春时尚、小鲜肉、小花当道的情况下,竟然看到了一部题材宏大的反腐剧,我的小心脏微微有些颤动。”这是某个年轻人的心声。

十年前,反腐剧有过春天。周梅森的《绝对权力》、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高纬度战栗》、张平的《生死抉择》,一度都是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2004年,广电总局下文整顿反腐剧,“红极一时”的反腐剧和涉案剧退出黄金档,进入了长达十年的冬眠期。2015年初,伴随国家反腐工作的大力推进,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三顾茅庐,力邀周梅森参与创作。最终打动周梅森的是这样一句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场硬仗中下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文艺创作不应该缺席”。

中央撑腰,周梅森出山,反腐剧重振。《人民的名义》的规格之高,高在剖析反腐之烈度与深度,高在1.2亿元投资创下同题材电视剧之最,亦高在塑造出了颜值高、智商高的检察官形象,高在同时赢得了中老年与90后的双重青睐。Darkcom、沙李CP、海猴子CP……捧场就是爱,90后终于借反腐剧丰满的人性角色,体会了一把参与公共事务的在场感。

没有谁生来就是贪官,反腐剧的悬疑与复杂背后,永远是人性善恶。伟大的文学基于固定普遍的人性,影视作品亦是。人性构成冲突,个人组成人民,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起,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十九大如此表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习近平总书记曾连用三个典故描述文化自信的表现,中国人亦借此再次认识了“人文化成”的力量。

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文化自信,自有其现实意义。

美国《新闻周刊》曾评选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及形象符号,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武术、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不仅如此,中国即将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既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明古国,更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大国。这是现代化路途之中中国必须面对的考题,不仅关涉文化本身,更关涉国家命运与民族前景。

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数字阅读

数字化浪潮正在开启一扇通向全民阅读的新大门。2017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突破3亿,市场规模已达120亿元。

3亿数字阅读用户中,80后和90后占比高达64.1%。如果给中国的数字阅读用户画像,大概是这样:女性,28岁,高中以上学历,职业是学生、自由职业或服务业、金融业,喜欢捧着手机睡前阅读,爱看现代都市类题材;男性,29岁,高中以上学历,职业是互联网、金融或贸易、制造业,喜欢在手机或阅读器上看玄幻仙侠,平均每周阅读4.8次。

悖论在于:数字化阅读是发动了阅读革命,还是要革掉阅读的命?伴随数字阅读左右的,始终是人类对传统纸质阅读没落与实体书店式微的担忧。人类一焦虑,上帝就发笑。事实上,为纸书与书店操碎了心的绅士,也许压根没读过几本书。那些爱在字里行间寻找真谛与意义的,又哪里会真的在乎纸与电的区别?

人生识字忧患始,阅读的过程同时包含孤独与幸福,这一点亘古不变。英国作家斯巴福德在一本叫做《小书痴》的书里描述:“当你坐在家里看书时,随便是在哪个角落,我总能感觉得到。因为那时候会有一种特别的寂静。看书的寂静。”愿你的人生拥有这样的寂静,心的闸门向内打开—无论在哪里,翻动的是纸张还是电子屏。

文化综艺

人生有两个乐此不疲的大坑要填:消费、娱乐。2017年,这两者和谐相融,成就了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回潮。

文化工业造就消费主义盛行,缅怀慢吞吞的从前成为一种风尚,诗词、书信、书籍乃至文物,通通成为颇具传统印迹的文化符号,力图抚慰快速消费时代的疲惫人心。2017年初,《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成为新一轮综艺的主战场;年末,《国家宝藏》打开了文博节目的新世界—一头一尾打造“清流综艺”,被地方台真人秀节目压制多年的央视终于扳回一城,重新找回属于国家级媒体的自信。

从成语到诗词,从诵诗到读信,回应的实则是人心的渴求:从轻到重,从快到慢。层层叠叠的焦虑之下,试图以“文化”之名寻找诗和远方。和“综一代”《百家讲坛》不同,2017年崛起的这批“综二代”模糊了文化与娱乐的界线,惯用明星带流量,刘涛、雷佳音、周迅、姚晨、王凯……“参加文化类综艺节目,容易让明星更有质感。”某娱乐营销公司宣传总监如此诚恳坦白。

问题是:明星带流量,能带多久?大漠孤烟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山水田园牧歌,金戈铁马阳关……回归到文化本体的功能上来,文化综艺节目究竟如何才能内化成自觉的文化意识,实现更为普遍的人文关切?

VCG111141412621_015600.jpg

大四女孩当主播,她每次去菜市场买菜都买够别人一家子一天的份量。

直播文化

2017年,直播文化烈火烹油。以游戏为主打的斗鱼、虎牙,以才艺表演为主打的花椒、陌陌,以户外为主打的快手……逐渐填充大众娱乐的框架,不同人群各取所需,打开软件观看喜欢的主播直播,成为主流休闲方式之一。

当一个词被加上“文化”的后缀,便意味着其确立了稳固的运转逻辑。直播行业特定的语言结构介入日常语境之中,人类的思维模型、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老铁”“666”等成为流行口语,网红主播占据新闻焦点,明星梦不再遥不可及—直播与亚文化的充分融合。

窥私欲总在人类情绪中蠢蠢欲动,而直播文化让这一欲望变得光明正大,急促的生活节奏和精神压力,更让“直播文化”这块土壤更加肥沃。与传统的视觉影像呈现不同,在观众的潜意识中,直播没有NG和排练,带来情感上的“真实”体验。第一视角是直播最常见的展现形式,与主播的互动则淡化了网络的虚拟感,如此,一个拟人化的实体形象站立起来,模糊了因果的界线。

直播文化集中体现了大众对互相交流和个体展现的渴望,传统文化的规训枷锁在时代大潮中逐渐松懈,信息网络的粘连让每个个体不再是一座孤岛。

VCG11470761635_015595.jpg

“动漫北京”活动现场,动漫爱好者头戴流行于网络的姚明和doge狗图案,高举手机追星。

打call

2017年,“为××疯狂打call”可见诸各种报道评论和视频弹幕。“打call”一词源自日系的粉丝应援体系。作为偶像和ACG(动漫游)文化的圣地,日本在LIVE方面为世界输送了各种完善的模式。“打call”最初是艺人在台上表演时,粉丝观众与其互动的行为,包括有组织性地呐喊、挥舞荧光棒等,以表达对偶像的喜爱。

“打call”是一种群体性行为,是粉丝文化的进阶形式。偶像的人设在自我搭建之外,外部的装修通常由崇拜者群体完成,有共同喜好和审美的人群走到一起,他们为偶像做的一切,本质都是为了维系自己某种理想的人格。

社交软件越发达,个体越孤独。现代人渴望群体认同感,遂靠“打call”找到属于自己的同类,从而获得安全感。在这个群体中,对共同信念的追逐成为首要因素,社会阶层、文化修养、性格特征等反倒被置放在次要位置。所有为同一个偶像“打call”的人,终于可以真正实现彼此“纯粹”的关系。

VCG111104673050 浙江宁波:恢复高考四十周年 _015611.jpg

2017年5月25日,浙江宁波,40年前参加高考的陈联飞老师在工作中。

高考40年

1977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拐点。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被形容为“塌方隧道尽头突然射进来的那束光,让人们在快要闷得透不过气来时,看到的那个小孔的光亮”。知识改变命运,被重新赋予足够的尊严与价值。

77级、78级大学生,一群由历史机遇造就的独特人群登场了,其后40年,他们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了极为重要的力量。考运与国运紧紧相连,与社会进步紧紧相连。考试制度改革是时代的反映。恢复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没有打破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意义远远超出教育本身,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

40载光阴荏苒,岁月将一段段轰轰烈烈的往事定格成一幕幕全民的集体记忆,历久弥新。40载岁月如歌,已是“不惑”之年的高考,依然继续着选拔人才、服务国家的神圣使命。如果说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奏响了改革开放交响曲的序曲,那么,40年来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则是改革浪潮不断向前的有力见证。

2015年6月7日上午,盲人姑娘王香君走进为她单独设置的考场,触摸到从北京专门为她制作和运来的盲文试卷。最终,王香君以超过安徽省艺术类本科线10分的成绩,被天津音乐学院录取。一场可以称为“私人订制”的考试,正是这项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试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生动注解。

2017年,是新高考改革落地元年,以上海、浙江为代表推进的改革试点正在探索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40年后的今天,虽然一张考卷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凭证,更不是成长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战狼》

谈论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无法回避《战狼2》。吴京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从开拍前的舆论造势到上映后受到的关注程度,悉数领跑。

电影通常脱胎于小说文本。反观近年大热的网络文学可以发现,军旅题材的小说特别是特种兵系列,完美地迎合了读者心中的英雄梦。凭一己之力逆天改命的英雄主义结合根植心中的爱国主义,《战狼》为这样汹涌的情绪打开了出口。

李小龙打碎“东亚病夫”招牌的情景历历在目,而《战狼》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则代表了大众对于中国文化输出的潜在渴求,是中国人对自身国际形象的理想表达。

文化是民族精神面貌的直观体现,在集体主义解构、个体表达兴起的背景下,需要在文化上探索一种折中的表达方式,《战狼》的阳刚之气和其表达的爱国主旋律,是中国人希望看到的未来,刀锋所向,人心所向。

丧文化

“我已经完全变成了废人”,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写下这句名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时下流行的“丧文化”中的某些核心概念。“丧文化”的诞生,最早始于葛优在1993年《我爱我家》中的一张剧照, “葛优躺”迅速受到自媒体的传播和年轻人的热捧,衍生出《马男波杰克》《南方公园》《丧女》等系列“丧剧”。

“丧文化”演绎了一种真实,表达了青年一代对人生的迷惘和无助。这种情绪源于坚固的社会建筑和文化解构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丰富且稳定的物质生活,如同曲折的迷宫包围着现代人群。身陷其中的个体困于秩序化的阶层壁垒,找不到出口。另一方面,在后现代的文化视野下,传统的集体主义逐渐分裂,对命运的思考和内心记忆的回溯,成为“丧文化”人群叛逆、厌倦情绪的宣泄出口。

个体向内的野蛮生长是“丧文化”的显著标志,相对于外部世界的尖锐和危险,内心维度似乎成为青年人可以把握和休憩的安全区。中国“丧文化”并不新鲜,早有美国“垮掉的一代”和日本“平成废物”在前。关键在于,有个体意识的觉醒作底色,今天的“丧文化”区别于真正的厌世和颓废,它并非时代的伤口,仅仅是行者在途中停顿时发出的疲惫叹息,时间将给予他们足够的安慰。

内容付费

内容付费在2017年迅速升温,虽然名词新颖,但依旧是传统消费领域中的延伸:过去我们购买报刊、书籍等知识产品时产生的消费都属于这一范畴。

网络传媒的井喷式发展让信息过度膨胀,结果就是爆炸成无数碎片。各种头条和标题党的刷屏,带来狂欢后的深度厌倦,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采撷优质成品,成了困扰现代人的难题。与此同时,精英领域中的知识受传播方式改变的影响,固有界限被打破,大众的探索求知欲望空前强烈,通过网络搜索等手段获取专业知识成为需求。

内容付费正诞生于这种社会背景中,伴随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知识作为隐性的硬通货,具有被购买、存储的价值。从收藏的层面上讲,决定消费的关键因素在于商品的固有和附加价值,但内容付费的区别在于,消费者更注重个性化定制的属性:从浩瀚宇宙般的网络或专业术语中,梳理出能被来自不同生存状态的消费者接受并理解的内容和重点,并能够用于满足工作、生活或精神审美等经验,这才是付费者最看重的。

针对不同人群的定制化服务,是内容付费的直接目标,也是当下大众心态最直观的反映:碎片化信息带来的焦虑和遵循内心直觉的本能产生矛盾。但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总结式知识销售往往流于浅薄,因为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呈现出完整的面貌。在庆幸大众乐于为知识买单的同时,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这次前所未有的冲击中,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内核会不会改变?

VCG111133119830 2017年11月8日,北京,_015563.jpg

2017年11月8日,北京,一名工人在故宫修复一件18世纪的皇家长袍。

故宫

“我的故宫梦,就是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这是单霁翔的名言。为了践行这一理想,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后,单霁翔对管理体制展开变革。从门票制度、参观形式、展馆修整、藏品开放和宣传策划各个方面入手,试图让故宫重新焕发活力。

从皇权的象征到历史的里程碑,故宫始终屹立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与其他传统文化地标不同,故宫是一个闭环,是各种文化要素组成的超稳定结构,外部的风雨撼动不了它,内部又具有广阔无垠的精神空间。

故宫也是民族脉络发展的见证者,当下倡导的文化自信需要这样的物质载体。单霁翔对故宫倾注的爱,代表了整个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珍惜。“我是文化机构的看门人”,表达出了单霁翔最朴素最真实的职业情感。

2017年,单霁翔领衔“故宫跑”。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故宫博物院成为备受喜爱的文化“网红”,让井喷的文化热情得以妥善安放。

余光中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过世,引发了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巨大流量。

在两岸文学史上,余光中这个名字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对青年人而言,他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一部分;对学者而言,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系中较为普罗的一端;对中老年人而言,他见证了一段撕裂的历史。

余光中和他的作品早已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结构之中。他对国家情感和乡愁的抒发,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意义深远。对余光中的集体悼念,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情感诉求:古典的,惆怅的,悠长的。

余光中、周梦蝶、洛夫、郑愁予……对岸,这些名字逐一远去,给此岸留下的不该只是感慨。

VCG111140459418_015613.jpg

2017年12月10日,电竞选手在比赛中。当日,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第四届城市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举行。

王者农药

《王者荣耀》是由腾讯游戏开发并运行的一款MOBA类手游, 2015年11月公测,2017年,随着KPL职业联赛规模化扩展和游戏机制完善,人气达到顶峰。由于其用户群体受众面广,年龄跨度大、玩家痴迷程度高,遂被冠以带“毒”的“王者农药”绰号。

手游市场一直是各大网络游戏公司抢占的蛋糕,2016年,网易推出的《阴阳师》一度掀起手游狂潮。在网络游戏模式中,卡牌、MOBA、养成、枪战等系列一直拥有稳定的粉丝基数,其中MOBA类游戏最大的魅力在于合作性,其运行模式可类比于篮球等对抗激烈、团队配合的竞技比赛,既可展现玩家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可领略队友同心协力的乐趣。

过去五年里,最火热的MOBA类游戏是拳头公司开发的《英雄联盟》(即LOL),后被腾讯收购。将LOL复制到手机上并非腾讯首创,但作为MOBA游戏的巨头,凭借技术优势和玩家情怀,腾讯推出《王者荣耀》后迅速吸引了大批拥趸。

作为LOL的简化版,在保留原有魅力的基础上,《王者荣耀》节奏更快、时间更短,更符合上班族的需求。其次,弱化操作性、让门槛降低,亦吸引更多新手加入(尤其是女性和儿童)。但是究其火爆根源,一是中国传统元素加入赢得了用户的文化亲切感,二是网络游戏固有的社交功能持续在手游平台上展现出重要价值,用户可以通过它维系友谊,认识新友。

网络科技发展给现代人提供了更为真实的虚拟满足感,社会对电子竞技的看法也不再是最初的洪水猛兽,随着手游市场的完善,供玩家选择的模式越来越多,《王者荣耀》刺激的全民狂欢还能持续多久?但毫无疑问,《王者荣耀》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经典坐标之一。

(穆尔 谢洋)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拆解百年人寿股权变局:万达的包袱,大连国资的蜜糖?
今日开盘即跌停!ODM业务去年Q4亏了近7亿,闻泰科技:外部原因干扰
低空经济火热,这家通航公司股权却流拍!5年间估值腰斩,创始人为瑞丽前首富
裁员风波中的贝达药业:一季度净利大增超9成,研发费用遭削减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