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海闻谈城镇化:城市既要大,又要透气

2017-12-19 02:05:37
来源: 时代周报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就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趋势、美国税改的中国影响、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改革挑战发表看法。

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深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周于北京召开,按惯例,会议将回顾2017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并为2018年作出规划。这是十九大后的首个经济工作会议,分析普遍认为,就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看,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将延续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

12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2018年是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之年,因此意义尤其重大,政策走向更受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论坛暨EDP年会于12月16-17日在深圳举行。论坛以“新时代 新征程”为主题聚焦十九大以后的经济态势,就供给侧改革、互联网与共享经济等热点话题展开交流讨论。论坛期间,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就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趋势、美国税改的中国影响、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改革挑战发表看法。

消费越来越拉动经济增长

时代周报: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从工业投资领域的数据来看,仍然有持续放缓走势。你认为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处于什么阶段?

海闻:宏观经济经过五年下行以后,我认为已经在底部运行,目前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并且有所回升。我预测今年的GDP增速绝对不会低于6.7%,起码是6.8%、6.9%,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迹象,明年的宏观经济会继续有所改善。虽然现在看到的企业投资并没有增加很多,但实际上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并不是投资,而是越来越多地体现为消费领域拉动经济增长。因为拉动总需求的包括投资、消费、政府开支和对外出口,投资只是一个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消费越来越会成为拉动宏观经济总需求的重要部分,这实际上是非常好的趋势。

时代周报:你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处于“L”型底部的阶段了吗?

海闻:我认为,对“L型”的理解不能过于简单化,这里边主要有两个描述不太准确。第一,经济增速的放缓不是直线下来的,它是一个逐渐放缓的过程;第二,它不是在底部长期运行。实际上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可能是一个大的“U”型,只不过它的“U”比以前的“U”口子张得更大一些,放缓下来和恢复上去的时间更长一些。现在正处于“U”型曲线中开始逐步上升的阶段。我预测明年的GDP增速至少可以和今年持平。换句话说,明年应该是6.9%或者6.9%以上。

时代周报:几天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激发各类市场的主体活力列入明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在这两个领域中,你觉得接下来哪些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海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讲就是要去库存和补短板。第一,对于过度产能要进行调整,这一块过去几年里已经做得不错。第二就是要通过改革补短板。这部分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一些改革措施要跟上。还有就是对于高科技产业的鼓励,这点部分取决于包括投资市场、资本市场如何更多更快地回归到实业当中,这个实业指的就是高科技产业。

此外,制造业的兼并重组也是一个改革措施。现在很多企业小而全,但缺乏科研能力和市场规模。目前兼并重组这一步仍然有很多制度障碍,接下来要思考怎样通过改革使兼并重组的过程更加顺利。总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去产能,现在需要更加重视补短板。

就业驱动人们到大城市去

时代周报:你之前谈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时,称未来一个新动力是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和制造业的兼并重组,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具体如何理解?

海闻:现在我们主要有几个领域需求很大,但是供给不足。“十九大”报告讲中国现在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用总书记的话讲出来就是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人们现在需要什么呢?健康、医疗。看病难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将来能不能有家庭医生,我们看病时,能否打一个电话预约就能得到初步诊断。现阶段医疗健康服务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原因是体制上有问题。首先是医院被当做一种供应链来管理,其次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包括投资方也总是觉得这是个涉及事业单位的民生问题,而不是从市场角度来看待医疗,但实际上民生问题也是需要市场机制来解决的。

第二个是优质教育系统的缺乏。这方面光靠国家的公办远远不够,需要思考怎样更多发挥社会和地方的积极性,从中学、小学、幼儿园到大学,来办更多优质的学校。第三个服务业是文化体育产业,这方面现在也有很多制度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医疗、教育和文化,这几个领域之所以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因为很多制度的妨碍,因此改革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时代周报:你提到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于未来10-20年的城镇化趋势你怎样预测?

海闻:城镇化的趋势必然会继续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在历史当中的特殊阶段。几千年来中国没有城镇化,完成了这个城镇化以后,它也不会再出现新的城镇化,所以它一旦开始了就停不下来。中国的城镇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持续了20多年,它什么时候会结束呢?我认为就是到农村人口只剩下10%左右的时候。目前我们国家还有接近40%的农村人口,所以说未来10-20年,城镇化的趋势都不会改变,只不过速度可能有快有慢。这个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我们的改革,如果说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能得到更快的改革,城镇化速度可能还会加快。

时代周报:但目前人口仍然在往大城市涌进,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市场要素、产业形态都发展不够充分。

海闻: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城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居住问题,它还是一个就业问题。应该讲在目前阶段,城镇化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一个趋势,因为大城市的产业更全、就业机会更多,尽管北上广深的生活成本很高,人们还是愿意去。我认为大城市发展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一定要想办法使这个城市既要大,还要透气。不要怕大城市,大城市不是可怕的事情。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美国,城镇人口都是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地区。但美国的情况和我们相差更远,因为它已经到了另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居住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就业反而是次要的,所以人们愿意到比较安静的中小城市去。

现在中国还处在一个经济起飞的过程当中,就业是驱动人们选择城市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中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仍然是趋势。解决大城市病的关键是要搞城市带,或者是让它既有规模,又不会出现大城市的弊病。

时代周报:中国经济正处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起飞阶段,这个阶段究竟会持续多久?

海闻:中国是一个大国,它不是一架飞机,而是一个机群。如果把沿海地区比作一个飞机,它可能已经达到巡航速度,到了可以追求生活质量的发达阶段。但一些落后地区才刚刚起飞,它的增长速度很快,但发展阶段还比较低。至于这个阶段会持续多久,类似“二战”后的亚太国家,这个阶段的过渡花了四五十年,中国整个国家的起飞也需要这么长时间。根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要到2050年我们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和“二战”后的亚太国家不同的是,我们有很多政府的作用在里面。

总而言之,我们是从一个落后阶段到发达阶段的转型,在这当中,实际上都能不断产生促进起飞的动力。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股价涨幅第一!中信银行年内涨近50%,超10家上市银行获大手笔增持
机器人、机器狗、重卡?李彦宏携AI神器及5000万大奖亮相开发者大会
共探制造业数字化建设未来趋势,这份报告聚焦“需求侧”
港股IPO|挚达科技增收不增利,傍上比亚迪仍难解盈利困局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