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讲粤语的三兄弟

杨凯奇
2017-06-27 03:14:26
来源: 时代周报
罗湖口岸早已撤去了铁丝网,并装上了先进的人面识别系统。甚至口岸本身的象征意义也在消退—粤港澳这片同根同源的土地,如今正以无可阻挡的趋势,加速融合。

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将满20周年。

从历史看,香港和中国内地在任何时期都密不可分,而回归20年来,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更加水乳相融。

“20年来的实践证明,粤港合作有利于香港长期繁荣与稳定,有利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一国两制’成功实践。”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全面介绍了粤港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广东累计设立香港直接投资项目约14万个,实际吸收外资金额2559.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2%和63.9%;而截至2017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批设立港资直接投资项目5547个,累计吸收港资企业实际外资72.4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已占据半壁江山,2004-2016年,广东共批准港资服务业项目34944个,实际吸收外资791.1亿美元,服务业合作亦从传统的房地产、商业、餐饮、交通运输业拓展到商务、信息、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领域。

20年来更加密切的往来,让粤港澳已成为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而这,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得以推进落地的背景之一。

时代周报记者 杨凯奇

照片里,从老深圳火车站大门口鱼贯而出的,有许多外国人的身影。也许很多人都已记不起,改革开放前,连接深港、其上架设广九铁路的罗湖桥,是外国人通过陆路进入中国的唯一“南大门”。

照片出自近日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而举办的“双城姿态—深港50至80年代纪实摄影展”。照片只有黑白两色,象征着久远的记忆。的确,罗湖口岸早已撤去了铁丝网,并装上了先进的人面识别系统。甚至口岸本身的象征意义也在消退—粤港澳这片同根同源的土地,如今正以无可阻挡的趋势,加速融合。

今年的全国两会,“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各地政府摩拳擦掌,专家学者踊跃献策。一切都昭示着,粤港澳三地将从新的起点出发,联合起来。

实际上,粤港澳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密不可分。三地在地域和文化上的接近性已无需赘言。从经济上看,改革开放后的广东不仅是港澳本土文化的母体,更是港澳繁荣商业的腹地,成为港澳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桥头堡。对广东而言,“前店后厂”模式,让它攫取了第一桶金。也正是通过对接港澳的信息、技术优势,广东省才能够引领改革开放事业,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试点蓝本和创新动力。

目前,广东省经济规模位居中国第一,转型升级步伐亦走在全国前列。同样操着粤语,同样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代表,随着广东的迎头赶上,粤港澳步伐能否一致,关乎到“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6月20日,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举行,主题是“共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而承办此次论坛的腾讯,其发展历程正是粤港彼此依存的一例明证,一道缩影。

1984年,13岁的马化腾随父母移居深圳,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中学和大学阶段。高考成绩优异的他选择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深大,也许少年的他已经看到了深圳的前景:有特区的政策优势,有全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更面朝香港。

果不其然,在深圳一个叫华强北的角落里,一切看上去都百废待兴,但实则暗潮汹涌。电子产品市场正在从萌芽走向壮大,并将在日后成为全国的范本,发达的电子市场成为日后许多年轻人在深圳创业的原因,他们在此可方便地购买到各种各样的电子元器件。但在内地电子工业尚处“小荷初露尖尖角”时,是香港和以香港为枢纽的国际市场需求,支撑华强北走过起始阶段。

马化腾就是在华强北的赛格科技园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1998年创立腾讯,以OICQ起家,马化腾逐渐甩掉了同行业的竞争者。随着腾讯规模的扩大,融资成为当务之急。2004年,腾讯选择在港股上市。

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作出的决定。港股历来是地产和金融证券的天下,科技股往往在这里铩羽而归。就在腾讯登陆港股数年前,香港股市刚经历了2000年科网股泡沫爆破,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创下市值蒸发5500亿(占总市值96%)的记录。腾讯当时面对的质疑想必不少,因为在美股上市是更多互联网公司的选择。但他们用漂亮的投资回报曲线进行了回击:上市13年中,有12年都在上涨,累计涨幅高达389倍,成为港股市场唯一一只符合价值投资定律的科技股。到了2017年6月,腾讯市值已经上升到26425亿港元(约3389亿美元),超越了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约3365亿美元),再次成为了亚洲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

十年前,环球企业家的一篇《你所不知道的马化腾》,刊出了一则腾讯上市前的细节:在港股上市还是登陆纳斯达克,马化腾也作出了一番选择:“承销顾问里,六家建议在香港,四家建议在纳斯达克,三家建议两边同时上,搞得我头都大了。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比美国低,但如果我是香港的龙头股呢?”

这份自信和眼光,是成功创业者所共同拥有的品质。

也正凭借这种眼光,马化腾在两会前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力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他说,粤港澳大湾区要对标世界三大湾区,他还说,湾区经济最重要的是人,要为三地的人才流通打通渠道。

作为互联网巨头,腾讯关注湾区是情理之中的事:毕竟,硅谷就在旧金山湾区。硅谷的区位优势明显,周边高水平大学环伺,交通便利,对世界各国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享誉世界的环境,让全球顶尖的科技精英荟萃于此。论经济体量,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已达1.24万亿美元以上,接近旧金山湾区的水平,但决定“湾区”成败的绝非经济体量,而是创新能力。否则,粤港澳仍将是实力强大、但各单元功能都较为独立的普通经济体。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了与其他湾区类似的条件。马化腾在论坛召开前的一封欢迎信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已经集聚了相当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各城市的互补优势明显。例如,香港、澳门的国际级商务和科研资源,广州、深圳的科技产业孵化能力以及东莞、佛山、珠海、惠州等地的制造与应用转化基础。如果能够很好地整合协同,就有机会形成新的全球竞争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关键在于能否营造好化学反应,使湾区已经存在的区位条件形成“1+1>2”的效应。无可否认,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和香港之间,是竞合关系。深圳与香港的金融产业,深圳与广州的港口物流、高科技产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例如,在广州南沙港配套设施全部落成后,湾区范围内将拥有南沙、盐田、香港三座吞吐量世界排名前十的超大港口。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者在设计方案时,不应无视这业已成型的竞争格局,而应承认竞争,同时准确定位,发挥合力。

除了规划者,湾区范围内各城市的政府、企业乃至所有公民,都需要有“形成合力”的意识。在涉及全民的观念营造上,追溯文化的共源十分有必要。从前述图片展中能看到,文化的力量如此强大—即使在港澳回归前,即使有边境铁丝网相隔,粤港澳三地依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突破重重阻碍的20年后,三地文化层面的融合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对大湾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湾区合力,点燃第一把火的应当是政府。但政府的发力点需要谨慎选择,政府的导向信号一经发出,将会引起多米诺效应。基于此,论坛上有许多专家给出建议:从推动人才交流入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资深讲席教授周其仁在论坛的主题演讲中提出,创新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密度”和“浓度”。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要素已经高度富集,“浓度”则是大湾区当前的劣势,意即诸多要素间的互动频率仍有不足。周其仁指出,“浓度”的提升需要人才做基础,需要吸引人们为解决世界级重大问题而工作。

一位在深圳前海的香港创业者曾向笔者坦言,当前香港和内地之间还存在一些人才壁垒,使得一些香港年轻人对来内地创业持观望态度。如何突破这些壁垒,推动人才流动加速运转,需要规划者与主政者的慎思笃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A股成交额再破万亿!银行板块罕见大跌,这家银行一度逼近跌停
科技大佬,正努力上“热搜”
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竞争?奔驰唐仕凯:加大在华投入,按中国速度打造产品
单季营收大涨,股价却一日跳水14%!被东方甄选拖累,新东方需要新故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