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创新牛校落地命题求解

陆璐
2017-05-31 01:44:33
来源: 时代周报
6年前,当创办广以的想法还在李嘉诚脑海中酝酿,这间大学的改革基因就已经确定。李嘉诚向拉维吐露心迹:“ 我有个梦想,是在中国开办一所可以成为中国教育标杆的正规大学。”

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广州、汕头

5月7日上午9:50,连续飞行30个小时后,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70岁的阿龙·切哈诺沃如期出现在暴雨倾城的广州,并比预计时间提前十分钟到达高考咨询会现场。

过去,阿龙以诺奖得主和科学家的身份应邀出现在中国的公共场合,每到一处总引来诸多听众。这一次却略显冷清,会场内等待他的是数百名家长,这场暴雨影响了上座率。此次他的主要身份,是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下称“广以”)的常务副校长。

阿龙需要赢得这些家长的好感。“广以就是以色列理工学院在中国的校区,他们像双胞胎一样。”这是阿龙第五次强调广以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在办学标准和质量上的一致性,“既然拿同样的学位,就一定会确保,广以将完全按照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术标准、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来设置”。

6年前,在一次和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佩雷兹·拉维(Peretz Lavie)夫妇共进午餐时,长江实业董事局主席李嘉诚首次提出在中国开办一所“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设想。在此之前,这位前华人首富已在中国内地捐资建设了汕头大学和长江商学院。

经历6年的反复酝酿和前期准备,今年10月,广以将迎来第一批学生。按照招生计划,广以将面向国内外招收300名学生。尽管招生规模很小,但这所学校的雄心很大,目标是建成一所致力于创新创业的世界领先的科研型大学,提升广东省的创新水平及竞争力,“进而成为中国教育的标杆”。

在全国各省竞相建设“双一流”大学背景下,对于高教资源相对短缺、转型需求又更迫切的广东来说,广以的出现正当其时,并因此得到来自国家部委、省、市等多层面的支持。在2015年12月的建设启动仪式上,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表示,“希望广以能为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所需人才,并借助以色列理工学院在科研领域的强大实力,帮助广东提升研究创新实力和产业升级换代”。公开资料显示,广东省和汕头市将为学院建设投入资金逾40亿元,为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提供资金保障。

广以背负着“南方硅谷”的厚望诞生,然而即使如此,一切并不容易。

在国内现有中外合作办学版图中,中外合办大学拥有一定自主权,但在招生制度等方面尚难突破现有体制,此外还涉及文化和创业环境的诸多差异。以“世界名校”为蓝本,在中国汕头复制一所创新牛校,“愿景很美好,而关键是如何落地”。一名熟悉高校招生制度的教育界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推动教育改革的雄心

在中国的城市版图上,汕头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城市。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的经总量长期在粤排名靠后。尽管如此,1981年由李嘉诚捐资成立的汕头大学,却因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常被人提起。

在汕大旁边,广以的科研实验楼和教学实验楼还搭满脚手架,这所即将全部落成的学校,同样有着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雄心。

6年前,当创办广以的想法还在李嘉诚脑海中酝酿,这间大学的改革基因就已经确定。李嘉诚向拉维吐露心迹:“ 我有个梦想,是在中国开办一所可以成为中国教育标杆的正规大学。”

在工业工程、科技创新等领域,以色列理工学院处于全球顶尖水准,是全世界仅十家曾制造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大学之一。过去十几年中,该校三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在美国国家工程院的外籍院士中,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人数排名第二。 

此外,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亦为外界称道。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半数以色列公司由该校校友创办;该校校友领导的公司出口量占以色列工业出口量的51%,并领导着以色列85%的科技型公司;该校23%的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至少创办过一家公司。在此之前,以色列理工学院在海外的唯一合作办学项目,是在纽约罗斯福岛与康奈尔大学合办的康奈尔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雅各布创新研究院(JTCII)。

“我们想开办的可不是一所平庸的大学,而是一所优质的精英大学,目的是为中国教育带来改变,”拉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强调,“除了严谨治学,我们还打算把以色列的创新、创业精神带到中国。”

广以的目标不仅是建立一所世界领先的科研型大学,还有企图改良中国高等教育的雄心,并借此将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再往前推进一步。

根据广以的官方介绍,广以将采用专业课全英文教学。全面引入以色列理工学院基于“创新、研究、教育”的“知识三角”模式的办学战略,开展创业学分课程和加强技术转化。学术事务由常务副校长阿龙·切哈诺沃全面负责,毕业时学生将获得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学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学位两个学位证书,以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毕业证书。

在前述高考咨询会现场,阿龙向家长们反复强调:他把广以视为以色列理工学院在中国的分校,将确保就读学生在这两所学校接受同样质量的教育,授予同样的学位证书。他同时强调,“我们的目标不是一味做大,而是精而强,将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与教授接触,建立起类似家庭的学习氛围。”

针对首批本科招生的三个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阿龙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解释:“广以聚焦环境、能源和人类健康三个领域,这三个专业是我和我的学术团队经过仔细调查研究后制定的规划,主要针对中国现实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针对环境问题,学生如果学有所成,未来将大有用武之地。”

领导班子中以混搭

“中以双方紧密合作。”广以校方如此回应时代周报记者关于学校管理层的询问。

在广以的行政架构中,董事会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学校的一切重大事宜,并负责监督学校的运转,包括确保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维持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术标准。

中以双方各占董事会四个名额。佩雷兹·拉维出任主席,李剑阁出任副主席,其他四名中方董事成员则包括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汕头大学副校长林丹明、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王芸。

2015年7-8月,经由广东省政府两度出面,朱小丹亲自前往北京邀请,金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剑阁出任广以校长,并同时担任广以董事会副主席职务。不过,他本人并不承担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形象、协调方面的工作。

在此之前,李剑阁一直以中国改革智囊身份为公众知晓。他先后担任过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要职。2008年,李剑阁离开机关,先后担任中央汇金副董事长、中金公司董事长等职。

从任职经历来看,李剑阁横跨高校、政府和金融类企业。对中外合办的广以来说,找到一位能充分协调政企资源、具备广泛影响力的中国人来担任校长至关重要,李剑阁正是不二人选。

在校长和常务副校长之下,行政、学术和学生事务分别由摩西·马龙(Moshe Marom)、埃利泽·沙莱夫(Eliezer Shalev)和冯兴雷三位副校长分管。作为副校长中唯一的中方人员,冯兴雷将负责招生、学生成长等与学生有关的事务。

公开资料显示,在担任广以副校长之前,冯兴雷是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还曾担任广东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负责广东省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规划和政策制订,并组织实施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广东某重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所领导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冯兴雷的到任,是广东省政府层面的人事安排。

广以无疑得到了政府各个层面的支持。2016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访问以色列时,赞赏广以的筹设进展。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更是推动广以从启动到落成的关键角色。2017年1月,广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马兴瑞履新不久便带队调研广以。

招生中的中以磨合

广以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挑战发生在招生阶段。

原因在于中国的高考体制及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外有较大差异。“在中国,一名学生只能被一所大学录取,在国外,学生可以申请多个学校,拿到多个录取通知书。再比如在国内,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需要提出招生计划,但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核定,一旦核定公布之后就要完成招生计划。但在国外,想要招多少学生由学校自己决定。”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广以一名参与招生的人员一连举了好几个例子。

既要确保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术标准,又要严格遵守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中方人员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帮助以方领导充分理解中国的教育情况,当中发生了不少故事。

以招生录取方式为例,在综合考虑到准备时间仓促、教育公平性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后,广以最终决定在第一年招生中采用相对稳妥的做法,不组织自主测试,而是申请在一本提前批里按照高考成绩录取,同等分数情况下优先考察学生理综和数学成绩,并要求学生的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20分。

为了说服以方领导接受这一方案,有关部门和人员却花了3个多月,其间经历反复的邮件往来、视频会议和当面沟通。

“一开始他们完全不能理解这种做法。”广以招生办公室主任曾锐说道。不过,在反复将中国的高考录取制度、填报志愿方式以及考生、家长的想法思路向他们解释之后,以方最终理解并接受了这一做法。

按照原定的招生计划,2017年广以将面向海内外招收300名本科学生,其中包括60名海外招生,由以色列理工学院根据以往国际招生标准招生。但由于2016年12月5日才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客观上已错过国际招生的最佳动员时间(10月至次年2月),广以“今年估计很难迎来60名海外学生”。

同时,招生章程还在等待最后核准,分省分专业的招生计划也在编制当中,“有关招生工作的流程一环扣一环,这一步没有完成,下一步就无法进行”,曾锐感到压力很大。加上是第一年招生,没有往年情况可参考,如今,广以的招生团队唯有马不停蹄地跑各地,竭尽全力地开展宣传、接受咨询,力争达到预定目标。

“世界牛校”如何成功落地?

“在纽约的研究院是合作项目,但广以是我们自己的学校,你难以想象我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但我们将竭尽所能。”招生宣讲结束后,阿龙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略显疲惫。

这位70岁的老人在台上花了两个多小时,来介绍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以色列理工学院,以及回答家长们的轮番提问。这些问题包括“广以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学生在海法上学是否安全”“在广以上学是否需要接触放射性原料”。

谈及对中国家长的印象,阿龙笑言:“中国的孩子根据父母的安排来生活,这不分好坏,只是一种文化。许多中国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承受不起孩子的失败,所以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这可以理解。”

但阿龙也表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文化传统和以色列有巨大差异。“在以色列,学生从小就有挑战权威、质疑权威和提问题的意识,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太在意老师和父母怎么想。但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学生会很听话,很害羞,总是担心英语是否够好、要不要顾虑别人的感受,不够勇敢表达自己。”

阿龙表示,广以的办学重点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将这种思维方式、文化的基因移植过来,重点强化中国学生敢于创新、提问、质疑和创业的思维方法—这也是他将面临的一大挑战。

类似文化差异还包括不同的教育理念,曾锐对此深有体会:“有家长表示,我的孩子很优秀,报考一所国内985高校,每年花7000元学费,就能找到好工作。有何必要每年花9.5万元读一所刚刚起步的学校?”

曾锐明显感到,广以的定位和家长们的理念之间存在落差。“广以的目标是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和科技人才,建议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但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本科毕业后立刻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些家长从家庭经济状况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相比材料科学等新兴专业,有些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选择商科专业。” 曾锐说。

接触了不同需求的家长之后,曾锐更倾向于相信,广以在寻找“同道者”:“那些认同广以的教育理念,同时愿意参与进来、与学校开始这场教育改革探索之旅的学生与家长,才是我们努力争取的对象。”

在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盛兵看来,广以能否保持高质量办学水准,难点在于引进优秀师资和 “高淘汰率”。“国外高校奉行严进严出,淘汰率一般不低于30%,但在中国是0.5%,只要不犯严重错误就能毕业。”

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差异的融合命题,还不是广以将面对的全部挑战,以方团队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汕头开办分校绝非易事,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始终强调质量,而非一味把事情做大。”两年前,原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保罗·费根(Paul Feign)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曾如此表示。

以色列理工学院和工业、企业历来合作密切,这不仅得益于学生自己创立公司,也来自毕业生对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许多公司把研发中心建在以色列理工学院附近,借此加强与师生的互动,“不幸的是,汕头目前对于大型跨国公司而言,并不是那么具有吸引力。”费根曾如此表达他的忧虑。

9个月前,阿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稍微有些偏远的地区办大学传授知识,这件事很有挑战,我很喜欢这个挑战。没有人能确保成功,但你总要竭尽所能,希望自己做到最好”。

阿龙补充道,“好的大学需要时间来见证,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人工智能+”让优质教育触手可及 作业帮携最新成果亮相中国教育装备展
1天6只基金发清盘预警!年内超100只基金陷清盘危机,权益类成“重灾区”
创始人家族放权,“奶茶第一股”香飘飘去年卖了36亿,销售费用为净利3倍
2024中关村论坛4月25日开幕,举行60场平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等热点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