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中国车市温度——企业篇

2017-01-17 02:12:03
来源: 时代周报
大众江淮的横空出世本身就已让2016年的中国车市风云暗涌,加上年底上汽奥迪合资的消息传出,踏入2017年,车企间的分分合合或成新常态。

大众江淮的横空出世本身就已让2016年的中国车市风云暗涌,加上年底上汽奥迪合资的消息传出,踏入2017年,车企间的分分合合或成新常态。

大众深陷排放门

大众深陷排放门.jpg

虽然已经是2015年爆发的事件,但是大众汽车如此规模的汽车业巨头,其尾气排放作弊事件的影响仍在持续。

简单回顾事件伊始,2015年9月,美国环保局指控大众汽车集团在所产的车内安装非法软件、故意规避美国汽车尾气排放规定,涉及违规排放的车包括大众集团2008年以来在美国销售的约48.2万辆柴油车。随后大众承认了数据造假,并称在全球涉及违规排放的汽车可能多达1100万辆,大众一夜之间陷入“排放门”丑闻。一时间,德国制造的美名被彻底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内斗获胜不久,刚刚坐稳大众CEO位置的文德恩辞职、大众汽车股价暴跌、面临天价罚单、大规模召回,一系列负面事件和新闻席卷而来。大众汽车一时间风雨飘摇,大众“帝国”大厦几近倾覆。

点评:各种不幸中的万幸,大众事件所涉及的柴油车产品,除了少数几款进口车型之外,都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大众也未在中国推广其柴油车产品,因此,大众汽车的最后一块根基:中国市场得以保持稳定,此前经历数次质量维权问题的国内南北大众得以喘息。经历此事件,大众唯有更加强化与中国市场的投入和合作,除原本大众乘用车之外,斯柯达、奥迪等在华耕耘多年的品牌也希望有进一步发展。这才有了后来的斯柯达独立,上汽奥迪横空出世等事件的发生。

只不过,到目前为止,大众集团仍未走出排放门的阴影,最终何时结束,还需要静待时日。

江淮大众联手

目前来说,江淮大众合资项目的审批实际上还未获得批准,但是舆论普遍认为,木已成舟,批准的可能性很高。

理由就是江淮大众新能源合资将按照《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申报,由发改委进行审批。目前舆论认为,中外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合资企业,将按照《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来进行,可以突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有关“同一家外商汽车企业(同类)可在国内建立最多两家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政策规定。

也就是说,2017年上半年,江淮大众的项目将获得批准之后,大众乘用车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三家合资企业的品牌。

点评:江淮大众可谓是突破性的合作,甚至是大国博弈之间的产物。从海兹曼的只言片语之间,似乎对江淮大众的项目并不抱太高的期望,大众未来的电动车平台MEB平台确认会在南北大众投放,但与江淮大众无缘。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大众在江淮导入的入门级平台可能性很高,那么对于江淮的实际提升很有限。

更重要的一点是,大众在新能源领域投入研发相对较晚,技术储备也并不雄厚,江淮难以从大众方面获得多少实际的技术,从南北大众的合作方一汽与上汽的自身自主品牌发展来看,一汽乘用车主要依靠马自达,上汽则是此前收购的罗浮汽车的底子,与大众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一汽甚至一度因为一个入门级的MQ200手动变速箱,被大众指控抄袭侵权,虽然最终双方和解,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江淮未来从大众方面难以得到有助于自身品牌和企业发展的支持。

上汽奥迪合资

上汽奥迪合资q70.jpg

如上所述,上汽奥迪的消息在2016年可谓横空出世,就在签约消息曝光之前,一汽-大众奥迪方面还信誓旦旦地对舆论表示,此举空穴来风,纯属谣言。然而短短几天之后就传出了上汽与奥迪AG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成立股比对等的合资公司,共同生产和销售奥迪相关车型。

可以想象得到,一汽-大众奥迪中方团队有被明显“打脸”的感觉,随即一汽-大众奥迪旗下400余家经销商,空前团结地一致联名抗议奥迪德国代表,以停止进口和销售奥迪车型为由,要求奥迪AG方面停止与上汽的合作框架协议。在谈判现场还颇为傲慢的奥迪德方高管,似乎感觉到了渠道方面的压力。

随后与经销商代表的会谈后,奥迪AG方面宣布暂停与上汽方面的有关销售与网络的谈判,但是合作并未终止,上汽集团方面也对此表示了相同的说法,上汽奥迪实际上已成定局,一汽奥迪经销商的反抗只是阶段性的延缓。

点评:之所以认为上汽奥迪已成定局,原因就在于,无论如何,主机厂对于经销商是有着绝对话语权的,虽然目前的舆论阶段,奥迪选择了暂停,事实上与上汽的协商与洽谈依然在继续,上汽奥迪项目早已确定框架,经销商的反抗起不到实际作用,殊不知一汽在与大众的合作上就没有多少话语权,都是德方说了算,因此指望一汽集团站出来对抗其目前利润最大一块的合作方大众,是不太现实的。

另一方面,一汽奥迪经销商自身作为企业经营者,也是无法真正意义上用自断生路去抗议的,这不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最终,或许是各退一步的方案,默认上汽奥迪项目的既成事实。

对于消费者而言,有更多的选择未必是坏事,因此也乐见其成。

三菱油耗造假

三菱油耗8.jpg

大众造假,凭借在华的坚实根基,挺过了2016年。但是根基羸弱的三菱汽车,倒在了一个可以忽略的小错上。

日本七大汽车企业的第六位:三菱汽车,曾经凭借在运动赛车界的口碑,以及在华供应自主品牌品质不错的发动机而闻名国内市场。

让三菱汽车栽跟头的是其合作数年的伙伴日产汽车,原因则是在日本本土的合资公司“NMKV”设计开发,并由三菱汽车生产制造的K-car之上。所谓K-car亦即轻型汽车,是日本特有的一种当地最小型的四轮汽车形式,排气量为0.66L及以下。

这款K-car车型从2013年初推出直到2016年3月末,合计共生产销售了62.5万台。其中三菱汽车占15.7万台,日产汽车占46.8万台。

出问题的第三代eK车型虽然名义上是由合资公司设计开发,但实际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均由三菱汽车一手操办,日产方面也默认了这一情形。到第四代将由日产汽车开发之时,其拿到第三代的数据,发现无法测出与三菱汽车得出的相同的数据,就公开曝出了JC08模式燃效数值造假的事件。

随后的发展出乎众人意料,三菱汽车因造假事件遭遇财务危机,股票市值下滑40%之时,告发它的日产汽车乘机收购三菱的34%股分,成为三菱汽车的第一大股东。

点评:曾经叱咤风云一时的日系运动王者三菱汽车,如今恰似丧家犬一般寄人篱下,经典的EVO和帕杰罗项目都早已停摆,新能源技术虽有起色,但是目前离广泛推广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无法渡过目前危机的三菱汽车,眼光难以长远。而这一切,又是其当年数次作弊事件的连锁反应,或者说是延续性的影响。

曾在中国市场拥有一批粉丝和用户的三菱汽车,几乎坐拥半壁江山,国内多个自主品牌纷纷采用三菱汽车的发动机作为动力总成,消费者也普遍认可,但是同样地出现质量问题,拒不承认,最终被强制召回,信誉扫地,销量一落千丈。

可以说,错失中国市场的汽车企业,都没有太好的发展前景,而三菱汽车就是其中典范,原本发展势头还算不错的广汽三菱,在终于理顺三菱在中国市场的旧账之后,以为能够重振雄风,没想到母公司又来一次丑闻,让声誉毁尽,因此很好理解未来广汽三菱为何将导入广汽自主产品的意图,实质上就是,三菱汽车太不靠谱。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扣非净利稳增长,现金流创新高!九州通去年经营质效双增 营收突破1500亿元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品牌升级聚焦高钙,奶酪博士发布行业首个儿童奶酪团标,同步上线10余款新品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