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崛起进行时:华侨试验区是新引擎

2016-05-31 04:59:25
来源: 时代周报
2014年9月15日,华侨试验区得到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级战略发展平台。按照规划,跨境金融是华侨试验区的重点产业之一。

时代周报记者 杨凯奇 黄昌成 发自广东汕头

汕头市中心向东20分钟车程,海边一片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响起了机械的轰鸣声,工人正在为这片围海造田区域的路桥建设忙碌着。在工地不远处,一些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城市设计者已经在这里勾画好未来城市中心的蓝图。这里是位于汕头东部沿海的东海岸新城,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以下简称“华侨试验区”)的核心部分。

这是全国唯一的以华侨为核心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汕头,侨乡的痕迹无处不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5000万海外侨胞,潮汕籍侨胞近1500万,人数之巨独占鳌头,其中汕头籍侨胞340多万。如今无论从数量和资源上汕头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侨乡之誉也让其蜚声海外。

让汕头人引以为荣的著名侨商莫过于李嘉诚,这位全球华人首富最近在家乡牵头兴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他还要将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搬到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以下简称“华侨试验区”)内,在未来三五年,华侨试验区将会成为带动汕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现在这里是一张白纸,可以供人们尽情描绘。” 5月20日,华侨试验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陈满彬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道。

就在当天下午,这海滨蓝图上就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华侨板交易融资层首批企业挂牌仪式在汕头华侨试验区举行。汕头市政府副秘书长、华侨试验区副主任刘俊毅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华侨板是我们搭的金融服务平台。真正在平台上唱戏的是试验区在未来将要孵化出来的上板企业以及基金、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汕头和深圳、珠海一样,成为国家的经济特区。然而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汕头一度错失了发展机会。

十八大之后,汕头人铆劲待发、捕捉到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013年,广东省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汕头被定位为粤东地区中心城市,要“努力成为支撑广东新一轮发展的区域性增长极”。2014年9月15日,华侨试验区得到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级战略发展平台。批复文件中提到:“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

按照规划,跨境金融是华侨试验区的重点产业之一。去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来到华侨试验区东海岸新城建设现场调研,他的寄语是:希望汕头在金融创新、总部园区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打造汕头版的“陆家嘴”。


 

华侨板开盘

“潮汕有很多民间资本,但却一直没有和企业对接的平台。现在汕头市政府和华侨试验区搞了华侨板,这是对我们汕头企业的一种支持。”万安纸业董事长郑康桔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他的企业是5月20日当天在华侨板交易融资层挂牌的四家企业之一。

2015年9月15日,华侨试验区挂牌一周年之际,华侨板股权交易平台成立,被认为是华侨试验区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份成绩单。如今又一年即将过去,华侨板交易融资层启动,让汕头各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华侨板是在为试验区发展奠定金融基础。

第一批在华侨板交易融资层挂牌的四家企业,是从300多家汕头当地企业中筛选出的“种子选手”。四家企业的代表们,在汕头华侨试验区、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东股权交易中心”)主要领导的见证下敲锣。随后,大屏幕红色文字滚动播出四家企业的基本信息和融资需求,象征着汕头华侨板从即日起正式“开盘”。

但在此之前,由于汕头市经济规模不大,很多人对成立股权交易中心并不看好,认为很难成功。“积极和消极的观望目光都聚焦在华侨板上。”刘俊毅对时代周报记者直言。他此前在广东金融学院从事金融研究工作,半年前来到汕头市和华侨试验区任职,负责抓华侨试验区的金融工作。从研究者到挂职政府官员,这个角色的转换对他来说亦是不小的挑战。

更早之前,年轻的林焕凯从广州转战华侨试验区。他是潮汕人,原在广州工作的他因为熟悉当地语言,被派到汕头担任华侨板汕头运营中心副总经理。他认为华侨板对汕头企业家来说是“刚需”:“潮汕有很多民营企业,但本地并没有这样的股权交易平台,现在潮汕企业的融资产品大多都很单一,但实际上他们的融资需求很旺盛。我们的优势在于广东省股权交易中心的技术、团队,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

带着对前景的看好,林焕凯和华侨板的运营团队“进行了有效率的工作”。在华侨板挂牌成立的头两个月,他们每晚工作到10点、11点,如今由于交易融资层启动,也要工作到晚上9点。“刚起步,所以很忙。我们现在要追求业务量增长,就要让融资服务多样化,并且体现出转板功能。”林焕凯说。

今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和欧盟委员会举办的第11次中欧区域政策高层研讨会在汕头举行。当时负责会务的华侨试验区的不少工作人员每天赶材料、做准备,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最后有两个人高血压犯了。而这次研讨会,也是国内外政要、宾客们最满意的一届。包括参与华侨板的汕籍企业家均感叹:“他们(试验区)的拼搏让我感到,汕头有希望。”

在5月20日交易融资层开始运作前,华侨板只有“展示孵化层”。“展示什么样的企业是不错的,比如这些企业有股权转让的意图,发债的意图,这只是一个信息披露式的。”华侨板的一名负责人说,处于草创阶段时,华侨板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而通过对地域的逐渐摸索,与汕头本土商人交流,“现在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孵化都要逐步做起来”。

今年三四月份,汕头市政府和华侨试验区管委会组织访问团前往东南亚和迪拜,拜会当地的潮汕商会代表,向他们介绍华侨板。“和别的侨乡不同,潮汕华侨是最富有资源的,”刘俊毅说,“他们经常干的是贸易,但随着自己资金量的扩大,如何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成了问题。他需要在销售的上游—生产链条上进行投资,这是他们一直想干的事,但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平台去对接。有了华侨板,就可以把境外的资本向境内注入,销售渠道向生产渠道进行重叠。”

“大家(华侨)都觉得华侨板是个好东西,但都不敢第一个吃螃蟹,感谢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刘俊毅说。他认为,第一批挂牌的四家企业和本次与签约和已开展合作的私募基金、资产管理机构、银行、保险就是这“吃螃蟹的人”:“这四家公司的债券产品计划要发行2000多万,近期就会发行。这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参与到华侨板来。”而在得到更多关注后,刘俊毅还有更深远的筹划。他认为,华侨板除了吸引侨资,搭建平台之外,还大有可为。

特区中的跨境金融

长期以来,潮汕地区被认为是“藏富于民”,这里走出了许多著名商人、甚至亚洲、全国首富。在潮汕地区,几乎每个当地人都或多或少有华侨亲戚,出国对潮汕人来说是件平常事,这使外界常有“潮汕人富有”的印象。

历史上,汕头的经济曾经在广东省地级市中排第二位,如今已经落在了茂名、湛江的后头,并且低于同属粤东地区的揭阳;而近几年来,汕头人均GDP一直低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每年都在拉大。

为提振汕头经济,汕头市政府曾于2012年提出建设海湾新区,并以海湾新区为基础,在2013年提出打造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华侨试验区,这块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地方,无论是广东省还是汕头市都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为拉动汕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低迷已久的经济特区打一个“翻身仗”。根据汕头市部署,至2020年,全市要实现的GDP为2890亿元,人均GDP为51540元,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邓江年曾参与过华侨试验区的总体设计。他所在的团队对华侨试验区的规划定位很高:“当时是想做广东省的‘3+1’,3是前海、南沙、横琴三个自贸区,1就是华侨试验区。后来华侨试验区也拿到了国家的牌子,规格更高了。”他认为,华侨试验区在整体模式上是复制了自贸区,同时针对华侨特点加以改进。

如何做出华侨试验区与自贸区的差异、特色?挂职伊始,这个问题就盘亘在刘俊毅心中。“全国六个自贸区,汕头有什么可以和人家比?地缘不便,一直是汕头发展的症结。”他认为,华侨是汕头最优势的资源,从中可以找到与自贸区差异化的路线。

汕头虽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圈的中间位置,但要均沾两个经济带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并非易事。刘俊毅认为,现代社会沟通的效率越来越高,金融的撮合成本就越来越低:“这使得汕头面临一个机遇:做金融。金融不单纯依赖本地实体经济,特别是跨境金融需要的是人脉。汕头拥有的是1500万的海外华侨和1500万潮汕地区以外的潮汕人。这个地方有做金融的先决条件。”

时代周报记者在华侨试验区规划图上看到,两栋已被指定用于金融业的大厦正对着海,处于东海岸新城的门户位置。这对应了试验区对于产业的安排:在国务院对于设立华侨试验区的批复中,跨境金融服务排在试验区主要发展产业的首位。

邓江年认为汕头做跨境金融有两个优势。他的团队曾做过调研,结果一如人们预期,潮汕的华人华侨有很强的乡土观念,很愿意把钱投在家乡的建设上;而另一个优势在于,在金融方面,前海已经建设成为可资借鉴的对象。“现在试验区的金融产业可以模仿前海模式,区别在于,需要根据华人华侨的特点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整。”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华侨试验区近期在金融方面动作频频:首先是意图获得全国性金融牌照,目前正在申请流程中,而项目从酝酿阶段到报批材料就绪,整个流程才花了不过3个月时间。

“以前大家都说深圳速度;现在我们也可以说,汕头和华侨试验区的速度也很快了。”华侨试验区的人自豪地说。

其次是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按照华侨试验区的初步想法,合资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解决当前我国金融所面临的一些难题。

华侨还带来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股市低迷下,现在很多企业在传统二级市场融不到资。通过华侨的联系和我们的运作,我们甚至可以让汕头企业去国外上市。比如澳大利亚,投资相对来说非常稳健,不会受汇率影响很大。如果我们的企业去澳大利亚上市,那么市盈率就会很稳定。”刘俊毅设想道。下一步,他计划让汕头本地的资本通过华侨板向国外投资,达到让资本自由来往的目的。

汕头新希望

五月的汕头,春季刚刚结束。在位于城西的小公园,清末民初修建的、西式风格的骑楼群久经风雨,斑驳的、起着青苔的墙面、凌乱的电线杆令这里看起来有些破败。但骑楼中亦不乏精细的砖雕和繁缛的柱式,似在诉说汕头作为昔日通商口岸,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黄金时代。民国时的汕头是全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在当时出版的《中国地理全志》中,提到了汕头港:“本港与厦门、福州、香港、上海诸港汽船时常往来,交通甚繁盛焉” “其商业经济影响所及范围甚大。”这本书将汕头港列为当时中国的第七大港,仅位列广州之后。

汕头与汕头港的旧时荣光,与经商成风的潮汕人有莫大关系。“潮汕人开着帆船,风把他们吹到哪儿就在哪里落脚。”华侨试验区规建局副局长陈满彬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由于东南季风的影响,从汕头出海的潮汕人大多数先落脚到东南亚,再飘转至世界各地。

邓江年在为试验区做规划时发现了“侨批”这一概念。“侨批”,指的是在当年在海外谋生的潮汕华侨给家里汇钱的行为。邓江年认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金融活动”。在方案中,“侨批”与“一带一路”挂上了钩,华侨试验区的金融产业被冠以“21世纪侨批”的文化意味。

在邓江年等开拓者看来,华侨试验区能够得到批复,是因为汕头有广大华侨资源,吸引侨资和青年华侨回国创业,都需要“文化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华侨试验区的特点,也突出体现了“文化”二字。在试验区方案中,一个定位就是“华侨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基地”,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在这里需要得到交融。

另一方面,在方案里还设计成立一所华侨国际学校。刘俊毅认为,设立这所学校不仅是从教育上培养华侨子女的归属感,同时还有其经济含义。“搞跨境金融的地方一定要有国际学校的。”

为营造对潮汕华侨的归属感,试验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预备设立养老中心,方便年长的华侨落叶归根;设立侨创园,吸引华侨子女归国创业;投拍多部关于潮汕文化的电影,以及建设国际化的华侨文化展示中心。

 “文化不仅仅要吸引那些富足的华侨,还要让经济困难的华侨找到归属感。我们正在和中缅友好协会对接。在缅甸有很多华侨流离失所,没有身份,过得很艰难。有些孩子甚至上不了当地的学校。我们准备在国际学校里设立一些学位给这些孩子,虽然投资很大,但对华侨而言所带来的归属感是不一样的。”刘俊毅说。

对郑康桔来说,华侨板给他带来了希望,目前他已经通过华侨板在和两三家投资方进行洽谈,其中有一些具有华侨背景。“我看好(华侨板)未来走势。汕头打造这个平台,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潮汕华侨资本回到潮汕,以及当地的民间资本,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陈满彬则对华侨试验区的建设颇具信心。他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对东海岸新区围海造地的投资额达200亿元,采用PPP模式,由中交建集团负责筹资、建设,目前已进入加速收尾期。“汕头本来没有能直接看到外海的景观大道,填海结束以后,汕头会有一块直接面向外海的土地,到时候这里的风景会很漂亮。”他介绍,今年年底,连接新区的滨海大道就将竣工。

为了重振昔日的荣光,汕头的城市建设者可谓铆足了干劲。华侨试验区的引擎动力必须更足。华侨试验区正试图从着手改变一些机关效率开始。试验区将提供打包式服务,工商、收税、上市咨询,所有手续可以在一栋楼里办成。为防止潮汕地区喝茶的习惯耽误时间,华侨试验区领导要求各个办公室一律不再用功夫茶具。

从2012年海湾新区建设至今,华侨试验区逐渐摸索出跨境金融、商务会展、资源能源交易、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信息、海洋等九大产业。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数据,截至目前,华侨试验区注册企业达2000多家,总注册资本近200亿元。陈满彬介绍,目前注册的企业中,有中海、中交建、华润、华融等大型国有企业。

“很多土地马上就可以交付了。”陈满彬说,“但我们现在是有节奏有规划地出让土地,我们要给后代子孙留有扩展的空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主板IPO丨沪深主板本周4家IPO企业撤单!或有41家排队企业不达上市财务新标准
去年利润7.57亿!爱旭股份发布轻质新品,全BC路线首创0BB技术
菜鸟撤回上市30天:阿里百亿回购开启,接盘申通所持股份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