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2015》:中国银行国际化指数名列第一

2015-09-21 17:54:34
来源: 网稿

时代周报记者 陈舒扬 发自北京

2015年9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2015》,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浙江大学互联网与创新金融研究中心(CIFI)、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联合发布。据悉,报告由IMI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率领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编写而成。

发布会上,贲圣林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报告指出,在国际经济呈现分化新格局、国内经济步入运行新常态的背景下,在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范围齐升、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下,在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行的历史契机下,中资银行机构的“国际化”势在必行。如何直观地认识中资银行目前国际化发展现状、清晰认识自身与国际上大型银行的国际化差距,以此谋求更好更快地海外业务拓展显得尤为重要。《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2015》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三类指标,从境外资产积累、营业情况、分支机构以及海外并购等多维度建立中资银行国际化指数(Chinese Bank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简称CBII),以此对国际化实践较为丰富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进行排名,以便读者直观了解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情况。

通过对CBII结果以及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加以分析后发现,中国银行的CBII以23.72排名首位,中国工商银行(9.12)、交通银行(7.73)、中国建设银行(4.47)、中信银行(4.38)分列二到五位。中资商业银行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引领,股份制银行为重要力量,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补充,不断丰富海外发展实践,积极通过新设分支机构或跨境并购等方式扩大海外发展步伐。

最后,报告针对国际化规划、区位决策、模式选择以及机构形式策略等多个方面对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中资银行更好更稳地实现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在随后进行的讨论环节中,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指出,中资银行应提高国际视野,充分认识目前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反思自身的“走出去”战略正确性,根据自身所有的禀赋优势走个性化海外发展道路。对于实力相对雄厚、海外发展经验较为丰富的5家大型商业银行,可集中更多的资源进行国际业务探索。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政策对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在国际化势在必行的今日,相关部门应继续深入研究中资金融机构的“走出去”政策,以鼓励和支持中资银行更好地走出去。

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国际化”本身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何为“国际化”也需要深刻思考。目前的中资银行虽有在全球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一些国际化业务,但这相对比较初级。真正的“国际化”,应是在国际金融体系拥有话语权、定价权,这类软实力的提升应是中资银行未来需要积极探索思考的。目前,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主要存在三点障碍,一是中资银行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普遍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国际歧视,使得国际业务在具体开展时处处受限;二是国内“走出去”相关配套政策存在矛盾,体制机制的障碍严重影响了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进度和积极性;三是国际化人才的短缺局限了中资银行的具体业务开拓。我国相关部门应努力营造国际化氛围,为中资银行的“走出去”扫清制度障碍。

(编辑:吴筱羽)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