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归来:国美之后 沪商抱团

2014-12-23 09:05:37
来源: 时代周报
加入新沪商,标志着陈晓正式告别其经营了25年的家电零售,试水股权投资、财富管理等热门行业。

时代周报记者 陶喜年 发自上海

没有多少人听说过新沪商,但很少有人不知道陈晓。

在告别往日的喧嚣后,这位前国美电器总裁、董事长,如今的身份是上海新沪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担任国美电器董事长期间,陈晓因为一系列富有争议的举动,与黄光裕家族形同陌路,进而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陈晓一度被贴上“叛主”的标签,甚至出现“做人不能太陈晓”之类的流行语。在此背景下,2011年3月,陈晓从国美电器辞职。

不过,从北京重返上海的陈晓,马上开始了新的征程。2011年底,陈晓联合上海富大集团董事长袁立、上海中邦集团董事长卫平、上海中通集团董事长孙贴成等上海商人,发起成立上海新沪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沪商” ),意在打造一个合伙制企业,及一个沪商合作发展的平台。

加入新沪商,标志着陈晓正式告别其经营了25年的家电零售,试水股权投资、财富管理等热门行业。三年过去,这位当年零售行业的枭雄人物,在新岗位上交出的答卷,可谓中规中矩。

“我不会投太传统的企业,未来我将加大对现有股权基金和企业咨询业务的投入,并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积极参与获得类金融牌照型业务。”陈晓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应称。

新沪商F4

2011年离开国美之时,陈晓已经52岁。当时颇有些心灰意冷的陈晓,何以在知天命之年,踏上“新沪商”的征程?一切源于一场饭局。

 “新沪商”原是解放日报旗下一本杂志的名字,当时为配合创办企业家俱乐部而设立。但杂志很快经营不善,在解放日报改制剥离后,被上海富大集团董事长袁立和几个股东买下,但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袁立是陈晓的老朋友。2006年,两人在中央党校第一届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相识,袁立是当时的班长。

陈晓离开国美回到上海时,袁立召集一班企业家朋友为其接风。谈及“新沪商”的平台,陈晓表现出极大兴趣。双方一拍即合,第二天就开始谈运作。

新沪商公司其实在2007年7月即已成立。陈晓加盟后,股权结构有了巨大变化。参加宴会的20多位上海本地企业家,不少成为了新沪商平台的第一批股东。其中主要股东有四位,除陈晓、袁立外,还有上海中邦集团董事长卫平、上海中通集团董事长孙贴成。

富大集团创建于1992年,注册资金800万美元,拥有富大胶带制品、富运运输机械、上海富大乐富门环保工程等成员企业。公司注册在上海浦东新区,总部则设在虹口区。2009年、2013年连续两届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袁立,就属于虹口选区。

中邦置业前身为上海联洋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11月,以在浦东开发大型社区“联洋新社区”而闻名上海地产圈。此外,中邦还曾投资组建过上海中邦足球俱乐部。中邦置业董事长卫平,是浦东张江人,华东师范大学毕业,曾是上海市经委的公务员,后下海从事房地产开发。如今,卫平是地产、足球、文化跨界商人,目前担任陈逸飞艺术基金秘书长。而陈晓与卫平的渊源,甚至比袁立还深,两人早在1997年就已认识。

中通置业董事长孙贴成,以做建材起家,后涉足安置房建设,再进入商品房开发。目前,中通置业投资项目已进入上海、浙江、江西、广东等省市。孙贴成为杨浦区工商联副会长、区政协委员。

四位股东中,陈晓的知名度无疑是最高的。对新沪商来说,陈晓加盟,等于有了一面旗帜,而对陈晓来说,新沪商则为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我们看中陈晓,是因为他是这个位置的不二人选,有能力、有资源、有影响力,所以我们相信他一定能够给新沪商带来价值的重造。”袁立曾公开这样表示。

在新沪商内部,袁立善于沟通,陈晓智商较高,孙贴成情商最高,卫平则比较理性,四人刚好形成互补。F4组成了新沪商集团的核心董事会,每个人都有一票否决权。目前,陈晓任新沪商董事长,卫平任总裁,孙贴成任副董事长,袁立任监事长。

在新沪商,四个人各有分工。“主要决策和管理还是在我这一边,但我不善于打交道,像是去见政府、去喝酒之类的事情,就找卫总,跟慈善相关的就找袁总,我们分工还是很明确的。”陈晓方面如是回应时代周报记者,四人平时也会产生分歧,此时会表决决定。

按照此前媒体的报道,参与陈晓接风晚宴的20多位企业家,都成了新沪商的股东。新沪商官网则称,新沪商由30余位实力雄厚的在沪企业家共同发起设立。但时代周报记者查阅最新工商资料,发现新沪商的股东目前只有8位。

新沪商注册资金2.5亿元,其中陈晓出资6250万元,中邦置业出资5000万元,孙贴成出资3000万元,袁立出资2500万元,上海欧堡利亚实业出资2000万元,上海远虹投资出资3480万元,上海砥柱投资出资1406.74万元,邹文彬出资1363.16万元。

上海远虹投资、上海砥柱投资都是袁立控制的公司,其中远虹投资由袁立独资;砥柱投资股东包括上海快鹿投资、上海富大乐富门环保工程、上海旻浩投资、上海通程汽车零部件、上海云海实业、上海盛航贸易、上海超拨乐器等。在8个股东席位中占据3席的袁立,出任新沪商的法人代表。

主打股权投资

陈晓加盟后,袁立、卫平、孙贴成主要忙于自己的事业,陈晓成了新沪商的当家人。

新沪商的功能分两块,一个平台,一个是公司。

其中新沪商平台有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上海市新沪商民企合作促进中心、新沪商联谊会、新沪商企业家俱乐部和新沪商太太俱乐部。该平台旨在以资本为纽带,实现成员跨行业、多产业合作投资。目前,有200多家上海企业加入平台,既包括中邦置地、上海中路等企业,也有南京银行上海分行、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成员中也有刚泰控股、人民电器等浙商企业。

除了组织成员活动,陈晓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新沪商的对外投资上。为了拓展投资业务,他特意将投行出身的老部下任大庆招致新沪商。

陈晓加盟后,新沪商组建了上海琥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新沪商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新沪商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业务十分庞杂,包括股权投资、财富管理、管理咨询、房地产、卫生医疗、文化传播、拍卖业务等。

陈晓将投资、咨询和嫁接资源定位为新沪商的三大功能。一是资本服务,新沪商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同时介于天使投资与股权投资之间。二是咨询业务,为转型期的企业提供从营销、品牌、管理、战略等方面的应对策略。三是嫁接资源,补充企业短板。

其中琥珀资产为新沪商的核心。琥珀资产目前规模为10亿元。新沪商集团作为发起人,为GP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成员,陈晓兼任琥珀资产的投资委员会主席。新沪商既是GP公司的成员,也是LP出资人,出资比例达15%。

琥珀资产旗下有琥珀千年医疗基金,专门投资生物医药。而琥珀资产的主基金,主要投资消费领域。其投资的消费企业都处在相对早期的阶段。

为何在传统的消费业进行如此早期的投资?陈晓的解释是:“我不会投太传统的企业,但我会投传统行业的创新。”他举例说,有一家制造非标准化衣服的新兴企业,通过技术手段,能用较低成本为客户生产出“量身定制”的衣服,目前先选在男士衬衣为突破口。这家企业并非琥珀资产的投资项目,但陈晓不掩饰对其的欣赏:“这样的企业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说传统很传统,但能在某个小的领域里面颠覆原有的模式。”

新沪商一度还有意进军商业地产。根据媒体报道,2013年8月,陈晓在新沪商合作促进中心的挂牌仪式上透露,未来三年,新沪商将在上海开发“新沪商城市广场”系列城市综合体项目,力求实现6-7个项目的开发和部分销售,新沪商集团最终将自持部分资产。

新沪商有两位股东来自地产圈,新沪商能割舍地产情结吗? “新沪商城市广场”项目,目前又进展如何?

蹊跷的是,陈晓今年对此予以了否认,认为这是“外界的误解”。

陈晓称:“新沪商从来没有进军商业地产的定位,也不会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试图去掌控某一个投资项目和企业。新沪商城市广场计划是卫平的个人投资行为,他只是借助了新沪商品牌与平台,不过,在项目后期,新沪商作为财务投资者可能会跟进。”

陈晓认为,他本人并不看好商业地产。一方面资本杠杆过分利用,总量是过剩的;另一方面电商强势挤压,空间越来越小。整体而言,这个领域酝酿巨大风险,比住宅风险更大。

助推沪商抱团

在互联网当道的当下,创业三年,新沪商似乎并未成为一家风云企业。因为其投资的项目不少都在前期阶段,目前亦难以评判成功与否。

而陈晓对新沪商本身的热情,似乎也难以与当年在永乐、国美时相比。陈晓曾对外表示,他现在实际上处于半退休状态,最享受的是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有意思的是,与新沪商三位主要股东一样,陈晓并未将全部精力放在新沪商上。其个人还进行了股权投资,如2011年投资名巢实业,2012年投资上海车王二手车经营有限公司等。

从某种角度,新沪商更是其推动沪商抱团的一个实验。

在陈晓看来,上海人骨子里安分守己,他们习惯于见好就收;上海人懂得享受,他们向往有一份安定的职业,而非承受更大的风险去做老板;上海人爱单打独斗,不善于联合抱团。“小富即安”是他们的生活理想。这种特殊的文化基因,使得上海最早产生了买办阶层,“买办”即是职业经理人的雏形。

“近30年来,在上海,寡头经济渐次形成,自由与创新精神受束缚,从根上抑制了民营企业家的成长。经济结构畸形发展,这是上海产生不了阿里巴巴或者马云的深层原因。”陈晓说。

陈晓认为,新沪商并不是专注于某单项业务的实体公司,它是将资源、资本、智慧整合在平台之上,无限放大的实业主体。共享资源、共享价值、共享利益和共享成果,是平台的运行机制。

“上海诞生不了大企业家,成了一个公共话题,上海人与上海企业家一直在反思如何去改变,文化基因的因素或许需要几代人去改变,但是新沪商平台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挖掘、孵化与培育一批有马云潜质的企业家。”陈晓说。

陈晓加盟后,孙贴成将自己的一套别墅贡献出来,作为会所使用,新沪商平台由此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陈晓也组织了一些考察,比如赴澳洲商务考察、到湖南常德考察武陵酒厂等,但相比浙商的一些考察活动,无论是规模和影响力,都要相形见绌。

在上海,除了新沪商,还有一个类似组织——上海新沪商联合会。联合会成立于2011年5月,会员企业包括杉杉集团、复星集团、证大集团等知名企业。从性质上说,新沪商与之类似同台竞技。

新沪商联合会的会长是由宁波来沪发展的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浏览媒体报道可以发现,上海新沪商联合会的参观考察,比新沪商要频繁和上档次很多。过去几年,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云南省省长李纪恒等党政领导都接待过该考察团。而新沪商从未享有过这样的待遇。

或许,陈晓作为上海人的内敛,也在影响新沪商的特质。


 

编辑手记

沪商为何缺乏抱团能力?

陶喜年

上海开埠10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一大经济重镇。但有些讽刺的是,在上海林立的大企业中,竟然没几家是上海人创办的。

上海的知名企业家,几乎都是国企掌门人,如绿地的张玉良、SMG的黎瑞刚等;比较知名的上海籍民营企业家,仅陈晓、江南春等寥寥数人。

2013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中,上海只占16家,远远落后于浙江的139家和江苏的93家。而16家上海民企中,老板大都是外省人,包括排名居前的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东方希望集团、上海人民企业(集团)等。

包括陈晓在内的人士都意识到,上述现象与上海历来是民族工商业者的摇篮,以及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不相适应。

为什么上海缺少本土企业家? 这多半跟上海的文化有关。

早在半殖民地时期,上海就有浓厚的买办文化,许多上海人以在外国公司打工为荣。改革开放后,众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进入上海,上海人足不出户,就有大把机会近在眼前。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优厚的薪水,遂成为大多数上海人的终极梦想。

此外,上海国企众多,几乎控制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民企创业反而缺乏土壤。既然给人打工就能获得很好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谁又愿意冒险去创业呢?

相比之下,浙江的状况就大不相同。早年浙江一穷二白,许多浙江人必须背井离乡,四处闯荡,才能维持生计,由此逼出了大批早期的老板。此后民营企业在浙江遍地开花,创业文化遂风生水起,深入人心。耳濡目染,许多浙江人宁可做个体户,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

除了天然的创业基因,浙江人有别于上海人的,是强大的抱团精神。在全国的每个省市,都有浙江商会、温州商会。像温州商会,甚至已经渗入到许多省市的县一级。

在上海,如果按照创始人的地域划分,浙商无疑是最活跃的群体。复星、均瑶、盛大、杉杉、美特斯邦威,这些知名企业的董事长,都是浙江人。

以上海浙江商会为例。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担任会长期间,经常组织在沪浙商到全国各地考察、投资。因为实力雄厚,考察团基本都会受到省委书记、省长级别的接见。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郭广昌等人发起成立民企馆。在参展民企中,有一半是浙江企业,包括复星、阿里巴巴、新光、万丰奥特、美特斯邦威、爱仕达等。近年复星又联合大批知名浙商,组建浙商建业,大举进军商业地产,其股东包括复星、阿里巴巴、富春控股、杉杉、美特斯邦威、横店东磁、新光等。

再如温州炒煤团、炒房团,其资金经常来源于一批小企业、一个家族或一个村庄,因此动辄一掷千金,拿下一个矿或者一栋楼,其抱团能力,在国内堪称首屈一指。

再如浙江诸暨,这里的老板亦以善于抱团著称。公司要上市,几家实力企业一起参股;要成立投资基金,也是几家联合。今年长城影视入主四川圣达,就吸引了上峰控股、浙江富润、太子龙、祥生实业等大批诸暨企业联合入股。

在单一企业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抱团投资,既能实现资源共享,又能对外造成声势,获取议价能力,浙商早已成为抱团经济的受益者。

相反,上海民企普遍呈现规模小、实力弱、较松散的特点,习惯于单打独斗的发展,缺乏抱团合作发展的意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晓主导的新沪商的探索,或许能为沪商的发展,提供一个试验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去年利润7.57亿!爱旭股份发布轻质新品,全BC路线首创0BB技术
菜鸟撤回上市30天:阿里百亿回购开启,接盘申通所持股份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