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食品“伪假”乱象:认证还是“认钱”?

2013-03-28 05:01:23
来源: 时代周报
供应缺口约30%,回报周期长达10年净利不足10%,供不应求之下,有机食品造假乱象丛生,这与“假认证,乱发证,缺乏后续跟踪”的监管缺失大有干系,“花钱买认证”趋势愈演愈烈。

本报记者 赵卓 发自北京

今年3·15期间时代周报报道《贵州茅台酿酒原料“假有机”真相调查》 ,一时舆论哗然,撕开了有机食品造假的冰山一角。

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真正有机食品的稀缺,已造成了有机食品市场鱼龙混杂。时代周报记者从多位专家处了解到,有机农产品的产量很低,有机食品常年缺口在30%左右时,一直以来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而缺口之下,市场上两类虚假有机食品风行,一类是“假有机”食品,另一类是已经认证的“伪有机”食品。有机食品造假乱象丛生,与“假认证,乱发证,缺乏后续跟踪”的监管缺失大有干系,“花钱买认证”趋势愈演愈烈。

鱼龙混杂
有机供应缺口达30%

“现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有机食品售卖,还经常搞团购,价格低廉,我一直感到奇怪,这些大量的低价的有机食品都是哪来的?” 北京欧阁有机农庄科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丛红疑惑地说。

谈到中国的有机农业,陈丛红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曾有媒体用“陈丛红的个人经历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的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简史”来形容她。

“有机农产品销售前要有至少三年的转换期,种植过程中,化肥完全禁用,杀虫剂完全禁用,全部依靠人工方式组织除草,因此有机农产品的产量是很低的,比起使用化肥农药种植的作物,产量只有其60%-70%,一直以来有机食品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陈丛红表示。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也印证了陈丛红的说法,她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多年来有机食品供应的缺口都达到30%左右。

正是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真正有机食品的稀缺,造成了有机食品市场的鱼龙混杂。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有机食品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假有机”食品,另一种是经过认证的 “伪有机”食品。

第一种情况就是未经权威机构认证便贴上了有机标签,这种假冒的有机食品在2012年7月1日《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施后行有所收敛,因为新规规定所有的有机食品上市时,最小的独立包装上除了贴有机认证标签、认证单位等之外,还要贴有机追溯码。

李鬼少了,可是李逵的问题依然严峻。陈丛红告诉记者,“发证后,认证机构每年最多下来检查一两次,有些企业在幼苗的时候喷洒农药,检测的时候就很难查出”。

而据记者了解,除了自有农庄外,有些有机食品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由于缺少监管,食品质量往往取决于农户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 “公司+农户”模式使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只能获得整个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种植养殖环节的微利,如果遇到市场风险,小农为了避免破产,往往选择“造假”。

认证“认钱”
未额外付费被刁难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曾赴意大利考察有机农业,对有机农业有过深入研究,当时代周报记者问起中国生产的有机农产品,和国际相比在标准上有什么不同时,郑风田表示:“标准是一个次要问题,关键是作假太严重,而有机食品作假的源头则是“假认证,乱发证,缺乏后续跟踪。”

事实上,在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有机食品行业乱象的根源指向了认证机构。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目前中国从事有机食品认证的机构不到30家,其中从事国标认证的有23家。这些机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农业部、环保部等政府部门的背景的、也有挂靠在名牌大学旗下的,有国家事业单位的,也有单纯民营的。

“虽然国家有大的指导意见和标准,而且标准很严格,但是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检查员,在对有机食品认证时,具体执行标准时差异性很大,已经导致认证活动中出现相当混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对有机认证有效性和公信度的质疑,”陈丛红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曾联系了几家著名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但听闻记者的采访要求,都变得格外谨慎,表示“必须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接受采访”。后来,记者联系到一位曾经从事认证工作的业内人士张明(化名),他告诉记者很多认证机构的“钱规则”。

张明表示,有机食品认证过程耗时较长,一般至少三个月。在接到某家公司的有机认证申请后,认证中心首先会要求公司出具基地环境检测报告,或寻找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到申请方种植有机蔬菜的场地进行环境检测,主要检测包括三方面: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是否符合要求;水质是不是达到国家的灌溉水标准;空气质量是否达到大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等。

比如根据OFDC的认证标准,有机灌溉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GB5084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这项标准对于灌溉水质有29项严格的控制指标,对于每升水里所含的生化需氧量、全盐量、各种化合物和重金属元素,都有明确规定。并且有机地块的排灌系统须与常规地块隔离,保证常规用水不会渗入有机地块。

这一阶段100亩左右的项目至少需要花费1.5万元,但事实上认证企业需要花费的远不止这些。

“按照规定,检测人员应该至少在定苗后才出具报告,但是有些机构,只要关系到位、银子够足,种子还没播种就直接通过,更有甚者不去现场勘查,只在宾馆里看看申报材料就放行。为了拿到这张准生证,很多企业不得不缴纳名目繁多的费用,以此保过。另一方面,那些没有额外付费或是没有给下来的检测人员足够红包的,则被随便找个借口刁难”,张明表示。

张明担忧,长此以往,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除了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外,有些认证机构还为企业指定检测机构,这些检测机构通常收费都很贵,单一产品的一项农药残留指标一次检测就要收费1000元,一般一个农庄至少生产几十种农作物。

山东省东营市蜜蜂研究所所长宋心仿在今年全国两会时表示:在巨大利益诱惑下,有机食品一时成为各方争夺的利益蛋糕,乱象丛生。“花钱买认证”有愈演愈烈之势,使大量的不符合规定的生产商通过这些机构进入有机食品市场,制造了混乱。

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认为,有机食品是经过政府委托的中介机构进行认证,其“认证和监管是脱离的”。“由于后期监管的难度,认证机构必须把好第一道关,有必要提高认证机构的门槛,而且应该建立认证机构和认证企业的连带责任关系,”简爱华告诉记者。郑风田也表示,一旦发现认证机构作假,一律取消其认证资格。

有机回报
周期达10年净利不足10%

陈丛红告诉记者,有机农业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一般需要10年左右,由于成本巨大,净利润也只有5%到10%,做有机食品企业更多的时候要靠企业的自觉。

但是简爱华告诉记者,有机食品已经成为新一轮投资的热点,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进入有机农业。

2005年成立的多利农庄已融资4000万美元,现阶段正计划实现第三轮融资5亿元人民币,并筹划于3-5年内上市。去年底北京首家大型超有机食品专营超市三安诚开幕时,马云现身开业典礼,三安诚执行总裁张程表示:“未来将通过与阿里巴巴深度合作将产品逐步铺向全国。”不仅如此,柳传志、丁磊、刘强东和王健林等大批的企业家都“跨界”对有机食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让陈丛红担忧的是,在资本的趋利本性下,有机农业将走向何方?

不仅如此,有机农业还在遭受另一波的质疑和拷问。

我国自1990年获得第1个有机食品认证以来,经过20多年努力,有机食品获得了长足发展。2000年之前,中国的有机食品主要用于出口,2000年之后,在食品添加剂滥用和化学物质非法添加的双重背景下,作为安全级别最高的食品,有机食品则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投顾问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已经达到200亿元的规模,占到5%的市场份额,而且还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有机食品可能达到500亿元的市场规模。

认监委的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400-500个品种,目前中国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5000多家,有机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多万公顷。

因此,反对者提出:中国如果全部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按每年人均消耗粮食400公斤计算,将有2.9亿人没饭吃。发达国家多年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施化肥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与合理施用化肥的生产模式相比,产量至少降低30%。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现代农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开展,尽管粮食一直在增收,但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中国用不到国际10%的犁地,却耗掉了全球化肥总量的1/3,照中国如今的农业出产环境,简直没有能够出产真实意义上的有机食物。

“就是有些企业,把有机食品包装成奢侈品,以天价来售卖,或者将有机农业渲染成为一小部分权贵阶级服务的,才造成对有机食品的误解,这些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有机农业。”采访中陈丛红一再陈述这样的观点。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竞争?奔驰唐仕凯:加大在华投入,按中国速度打造产品
单季营收大涨,股价却一日跳水14%!被东方甄选拖累,新东方需要新故事
山西汾酒迈入300亿俱乐部,青花20成百亿大单品,拟分红超50亿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雷军承诺今年交付10万辆小米汽车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