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为何“输而不出”?

2010-04-15 06:14:53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中国曾经是资本饥渴症的患者,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把招商引资当成发展经济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不经意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资本输出大国。

中国已成资本输出国

据渣打银行估计,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500亿-1800亿美元,而 同期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为800亿-1000亿美元。而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常务副会长范春永认为,去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如果这个数据可以采信的话,那么,这意味着中国总体上已经由资本输入国,演变成了资本输出国。

关于中国的资本输出,联合国贸发会议与德意志银行的数据相对来说要“保守”得多。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内地引进的外来直接投资(FDI)金额高达1083亿美元,年增长29.7%,成为全球第三大最多外来直接投资流入的经济体系。与此同时,中国去年对外直接投资大增111%559亿美元,作为全 球重要投资来源地的地位在不断增强,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比例已升为1:2

据德意志银行2010115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在未来五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很可能超过2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将在2011年达到600亿 美元。这份报告预计,到2011年中国将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对外投资国。

三个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都有事实依据。渣打银行的数据,应该是从中国的投资意愿角度出发的,即中国确确实实是准备真金白银投资1500亿美元,收购海外资产,包括矿山、油田等资源性资产。但是,资源性海外投资却总是不如人意,有一些项目流产了,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中铝斥资195亿美元的力拓注资案。相对来说,联合国贸发会议与德意志银行的数据更接近实际发生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

尽管数据打架,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局已经来临—中国正在变身为资本输出大国。

巨额外储决定资本输出

虽然从整体上说,资本在中国仍然是稀缺的,但是,对外资本输出却已经成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必须做的功课。

关于资本输出的原因,官方的说法是资本过剩与全球化经营。范春永最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让中国企业积累了大量资本,当投资境外可以获得更低成本和更高利润时,这些资本自然会流向境外。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已经 广泛进入跨国生产过程和全球生产网络之中。为保证供应链和市场的稳定,避免外部要素发生意外给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便产生了向境外投 资的战略需求。

范春永当然是对的。不过,中国迅速成为资本输出国,不仅仅是因为资本过剩、为了获得产品市场和矿物资源。实际上,有两大因素决定中国资本必须走出去。

第一个因素是2.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必须降低。中国的2.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并不仅仅是外贸盈余的累积,它更大程度上是外汇管理制度造成的负债。近两年来,美联储与中国人民银行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对敲”关系,美联储增发美元,中国人民银行就加印人民币买下进入中国的任何美元。不断增加的美元储备,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是一颗潜在的炸弹。

所以中国要降低外储,除了购买美国国债,需要更多地进口美国产品,需要在美国做股权投资。

第二个因素是平衡贸易。上世纪80年代,日美两国打了整整十年贸易战。美国解决对日贸易逆差的两个手法,一是逼迫日元升值,二是要求日本自我设限,限制对美出口。日美毕竟是盟国,它们之间不搞制裁,不设贸易壁垒,不搞许可证、配额制度,但是,日本必须自我设限。重点是家电与汽车两大产业。日元升值与自我设限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日本汽车、家电企业大量投资美国,搞索尼Made in USA、丰田Made in USA,本土制造本土销售。最后,美日贸易赤字降了下来,而日本则形成了庞大的海外资产。

今天中国面临的局势,比之日本80年代更严峻。因为,中国的出口基本上是OEM出口,沃尔玛货架上80%是“中国制造”,但相当部分是类似于耐克Made in China

解决贸易平衡问题的较优方案诸如:海尔Made in USA,红旗(汽车)Made in USA

资本输出须破“廉价劳工”瓶颈

 中国在未来几年中,将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投资难,拿着真金白银,却很难买到想要的资源资产与控股权。前面我们列举的三个数据中,渣打银行的估计数是,中国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1500亿美元,但实际投出去的不到600亿美元。这也说明,中国要做一个资本输出大国,还真不容易。

中国资本输出有三大难题。

第一,资源性企业的股权投资障碍重重。随着中国制造业与出口加工业的日益扩张,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劲。所以,海外投资的首选项就是资源能源资产。矿产、能源等资产,一般来说,都牵涉到国家利益与国际安全,一旦股权收购行动与其他政治、非政治因素挂钩,就会很敏感。因为制度差异,中铝收购力拓、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等股权投资行为,都因政治性因素而流产。而中铝投资越南铝矿,也因为地缘政治、环保因素,遭遇重重阻力。而反对中铝投资越南的恰恰是越南老一辈革命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武元甲将军。

第二,制造业的股权投资,也有许多雷区。吉利收购沃尔沃旗下轿车厂,似乎开了中国资本收购欧美制造业资产的先河。但其实不然。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牵涉到军事科技的制造业企业,都不会对中国企业的股权投资敞开大门。美国有许多大企业,比如GE、波音、霍尼韦尔、英特尔等都与中国有广泛的合作关系,但是,即使中国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收购它们最多的股票,也不能进入这些企业的董事会。因为GE、波音都是军民产品混合经营的企业,GE的航空发动机,波音的精确制导炸弹、无人驾驶战机,都是世界一流技术。

第三,中国企业去欧美投资设厂,搞海尔Made in USA、红旗Made in UK,恐怕短期内不会有可能性。奥巴马搞了一个制造业振兴计划,要在5年内实现制造业出口翻一番,是非常欢迎产业资本进去的。问题在于,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仅仅只在于低成本,也就是劳动力成本低廉。按照克鲁格曼的说法,中国劳工的工资水平是美国劳工的1/20。奥巴马的财经班子根本不了解中美贸易逆差的实质,老是沿袭日美贸易摩擦的处理手法,在汇率上做文章。不得要领。中美贸易问题的核心是劳动力成本,中国劳动力成本翻一番,达到美国劳工成本的1/10,中美贸易自然平衡。

 因此,中国要成为资本输出大国,必须摆脱对廉价劳工的依赖。

在中铝投资越南铝矿的案例之中,中国资本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即资本一旦离境,如何在新的司法环境中处理劳资关系问题。中铝的越南经营方案中,员工构成是:中方600人,越方350人。这个员工构成方案给我的感觉是,中资企业希望带着自己的廉价劳工全世界跑,有点像是投资殖民。

这个方案当然有它的优越性,可以在劳工人数上,形成自己的优势,避免出现干扰投资方的强势工会,使得企业经营稳定持久。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引进外资,都抱有多重目的,包括解决资金来源、创造就业机会、扩大税基税源,不破坏环境等等。你带着自己的廉价劳工满世界跑,又如何本土化,做当地的优秀企业公民呢?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光伏一季度滑铁卢?“一线大厂”天合光能增速下滑,“硅片寡头”TCL中环由盈转亏
一季度营收增长超54%,品牌微电影票房效应近62亿,持续看好九号公司长线经营
协鑫能科净利毛利双增 加快形成能源新质生产力
中核钛白实控人被罚没1.33亿,其父旗下私募曾操纵广汽集团股价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