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庄周梦蝶式写作

2010-09-29 23:19:58
来源: 时代在线网

—《纳博科夫传》作者布赖恩·博伊德专访

是纳博科夫在捕捉蝴蝶还是蝴蝶进入了纳博科夫的文学世界,才让他的文字如蝴蝶般绚烂美丽?如果将庄周梦蝶的悖论命题移植到纳博科夫的身上,我们也会发现,纳博科夫与蝴蝶,就像是一个世界的两种镜像。

这就像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和纳博科夫的相遇。最初是“黄色小说”《洛丽塔》的初尝禁果,到《微暗的火》的入戏太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杰出教授布赖恩·博伊德的生命注定要成为纳博科夫的文学舞台,在他的心中,已经无数次地上演了纳博科夫的人生戏剧—纳博科夫捕获了他;从俘获之时开始,30年,他自己也终于如飞蛾扑火一般,投进纳博科夫的生命—为后者写下精彩的人生注解。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是一名俄裔美国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18年的文学生涯。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此外,纳博科夫在昆虫学方面具有的兴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对事物的观察与描述显示出一种细致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从1982年开始,博伊德开始偷偷研究纳博科夫在俄罗斯的生活,当他把所有能够找到的资料都通读一遍之后,纳博科夫原本谜一般的人生逐渐在博伊德的眼中清晰起来。他的家族历史、完美童年、青春期、父亲的离世、初恋与婚姻以及最后的死亡—博伊德没有放过任何一条蛛丝马迹,他将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细节连缀起来, 像推理破案一样,试图解开笼罩在纳博科夫身上的层层迷雾。

正如博伊德自己所说:“阅读纳博科夫,我们不再只是观察人物之间的戏剧,我们自身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变成了主人公。”一部传记,让传记作家与伟大作家从此形影不离、相得益彰,也不知道,谁是谁的蝴蝶,谁又是谁的猎人。

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教授,国际知名学者,纳博科夫研究权威。其最富盛名的学术成果包括两卷本传记《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此外还编有《美国图书馆中的纳博科夫》(三卷本,1996),合编《纳博科夫的蝴蝶》(与罗伯特·迈克尔·派尔合作)、《诗歌与译文》(与斯坦尼斯拉夫·什瓦布林合作,哈考特,2008)。

本报特约记者 河西 发自上海

纳博科夫的性格,永远存在谜团


时代阅读:你阅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是不是同样从《洛丽塔》开始的?在中国,这本小说是绝大部分人得以了解纳博科夫的一个重要窗口。

博伊德:我第一次读到《洛丽塔》是在十三四岁,正是青春期性意识萌动的时候。还没读之前,我就听说了这本热辣辣的小说,我想读《洛丽塔》只是因为我的性冲动,但是我并不很能理解它。16岁时,我读了《微暗的火》,那次阅读让我完全着迷于纳博科夫和他的小说,每次我回想起这本书,就感到兴奋莫名。那是我最喜欢的书。然后,我就开始找寻他所有的著作。后来我读了《防卫》,如果你喜欢体会人性的温暖,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如果你喜欢泪中带泪的故事,那么你就一定会被《普宁》所感动。《礼物》中有真实的背景,《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则会让你感受到知识分子小说的眩晕感,还有他的回忆录《说吧,记忆》,如果你喜欢诗歌和散文,那你就一定会喜欢上他的这本回忆录。

时代阅读:1979年,你在多伦多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我知道你当时的博士论文题目是:《阿达或情欲:一部家庭编年史》,探讨的是有关纳博科夫的认识论、伦理和形而上学。你是否认为,《阿达》是纳博科夫最长、最复杂的小说?  

博伊德:毫无疑问,也许这还是世界上所有小说中最复杂的一部,除了乔伊斯的《菲灵根守灵夜》。这部小说一直被认为是疯狂之作,我知道,纳博科夫的许多的读者都在它面前退缩了。但《阿达》和乔伊斯令人头疼的作品一样,其实都是非常有趣的小说。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尤利西斯》是一部喜剧,但是我不会用“喜剧”这个词来说《阿达》,我觉得“喜剧”还无法完全涵纳这部小说的全部。

时代阅读:纳博科夫的遗孀薇拉·纳博科夫是怎么会请你来为她丈夫的作品编目的?1981年您完成了这项工作后,同年就开始撰写纳博科夫评传吗?

博伊德:我把我的博士论文寄给她看,她认为这是她看到最好的一篇关于纳博科夫的论文。她邀请我去访问。1979年7月,我去拜访了她。那次拜访,我对资料的热情和我提出的准确问题(之前我已经在美国查看过一些从来没有人看到过的资料)使薇拉相信,我对纳博科夫的了解,是除她之外世界上最多的人。

我对纳博科夫的了解可能超出了纳博科夫对他的读者的期望和要求。写《纳博科夫传》,其实就是重建纳博科夫的生活状态和写作生涯的过程,我要用我的阅读、研究和理解来解释纳博科夫的小说和他的心灵。我希望,我对他以及他涉及到的人的解释都是准确的,但是我仍然不能说我已经完全理解了他。在他的身上,在他谜一样的个性中,永远有许多许多的谜团值得你去琢磨。

以三种语言表达自我

时代阅读:在纳博科夫的童年时代,他的家人讲俄语、英语和法语,所以纳博科夫很小的时候就能讲三种语言。这三种语言对于他的写作是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纳博科夫一开始是用俄语写作的,但帮助他赢得最高声誉的作品是用英语写成的。

博伊德:他会三种语言,这让他可以直接阅读这三种语言的伟大文学,给了他自我表达的三种工具。

确实,纳博科夫的俄语作品非常出名。我认为他的俄语作品和英语作品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他学会英语比较晚。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一直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所以直到他70多岁的时候,他的写作仍在进步。

他从小就非常熟悉俄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文学。10-15岁,他生活在彼得堡,他阅读了大量英语、法语和俄语的诗歌和小说;到他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反复阅读了全部托尔斯泰、全部英文本的莎士比亚和全部法文本的福楼拜。他是个聪明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洞悉了写作的秘密。

时代阅读:1922年3月,纳博科夫的父亲在柏林被俄国保皇党暗杀,当时父亲正在保护保皇党暗杀的真正目标:保罗·米留科夫。后来父亲的死亡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反复出现,这对纳博科夫来说,是否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博伊德:不算一个伤口。纳博科夫并没有让它成为心理上的伤害。它总是一个伤心的记忆,反复提及,但是纳博科夫对父亲,不仅有伤心,也有敬佩。他的父亲是个开明的民主党人,死得很勇敢,他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与他有严重观点分歧的保罗·米留科夫。当时米留科夫希望立宪民主党与社会革命党人结成联盟,纳博科夫的父亲则坚决反对米留科夫的立场。但是,1922年3月28日那一天晚上,当暗杀分子准备射击米留科夫时,纳博科夫的父亲将枪手打倒在地。这时,第二个歹徒对他连开了三枪,两颗子弹射中了纳博科夫父亲的脊柱,另一颗则打穿了左肺和心脏,他当场死亡。在日记里,纳博科夫写道:“是的,我的幸福流走了。”

在《说吧,记忆》中,纳博科夫一次又一次地提及了他父亲的去世。在屋里吃午饭的纳博科夫,看到了以俄罗斯答谢仪式被抛向空中的父亲:“他斜躺在夏日正午钴蓝色的天空,仿佛永远这样躺着。”是的,其实他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父亲躺在冰冷的棺木中,灯光摇曳、百合花掩映。但是,纳博科夫并没有让这一悲剧继续困扰他,他走了出来。他知道,这个潜在的悲剧、这种不可预知的改变,已经成为了他世界的一部分,就像自然,就像阳光。

时代阅读:他的父亲死后不久,母亲和姐姐就移居布拉格,纳博科夫则住在柏林。正是在柏林,纳博科夫成了公认的诗人和作家。他以笔名“符拉基·西林”写作。这个笔名指的是什么?

博伊德:神话中的鸟。纳博科夫在欧洲期间一直使用“西林”(sirin)这个笔名,署名“西林”的作品常常出现在《舵》等流亡杂志上。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西林”是一种天堂鸟。那是一种经常在俄罗斯树林中出现的非常壮丽的雉鸡,它被俄罗斯人视作火鸟,在各种童话故事和装饰图案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金灿灿的翅膀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西林是俄罗斯艺术的灵魂。

时代阅读:1940年5月,纳博科夫一家移居美国,定居在美国纽约东部的尚普兰。当时的移居出于什么考虑?

博伊德:当时德国正在入侵荷兰、比利时、挪威和苏联,他们一家已经想移民英语国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薇拉·纳博科夫是犹太人—按照希特勒的定义,她是美国人的儿子。

德军的闪电战很奏效,他们推进得非常迅速,当时人们不知道,下一个沦陷的国家是瑞典、荷兰还是罗马尼亚。法国也已岌岌可危。5月,德国对法国实施了第一轮轰炸,伤亡上千人。

犹太移民援助协会包了一条船,这个组织的负责人雅科夫·弗卢姆金是纳博科夫父亲的老朋友,对纳博科夫也充满了敬意,于是,他让纳博科夫一家以半票价格登上这条船。他们原本从勒阿弗尔启程,后因战事变化改到瑟堡,最后又换到圣纳泽尔—三周后,他们原本居住的那所房子被德军炸毁。

昆虫学家头衔被小说家掩盖

时代阅读:除作家身份外,纳博科夫也是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在美国西部收集蝴蝶的时候写了《洛丽塔》,每个夏天他都会去捕捉蝴蝶,他还为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博物馆收集蝴蝶。我还知道他有个“生殖器柜子”,在这个柜子里,收藏了许多蓝色雄性蝴蝶的生殖器。这是情欲的象征?

博伊德:他对蝴蝶的喜爱差不多持续了他的一生。他是个痴迷的昆虫学家,1906年,当他在一株忍冬树上看到一只色彩艳丽的蝴蝶时,蝴蝶,就像一个魔咒点燃了他对这种昆虫的强烈兴趣。他迷恋的是捕捉蝴蝶的过程,而不是蝴蝶本身。他说蝴蝶有美有丑,和人一样,捉住在空中翩跹的蝴蝶满足了这位富于冒险精神的俄罗斯青年的好奇心。

蝴蝶,在他的创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圣诞节》中,小男孩非常喜欢蝴蝶,当他不幸去世时,他曾经抓住的一只蛾子却破茧而出。在《天资》中,他让车尔登采夫在天上、戈壁、阿尔金山和塔克拉玛干地区做蝴蝶科考工作。他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但见一见中国的蝴蝶恐怕也是他的一种心愿。《天资》的主人公就是以他同样着迷于蝴蝶的父亲为原型的—对蝴蝶的热爱也可以视作是一种他对父亲表达思念的方式。

他作为昆虫学家的名声虽然很大,却被更大的小说家的声望给掩盖了。昆虫学家的头衔甚至无法与他最短小的一篇小说相提并论。

至于你说的蝴蝶生殖器的问题,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蝴蝶的生殖器进化很快,是区别蝴蝶种群最好的形态特征。蝴蝶的生殖器是狗状的,有刺,是复杂的钩状机制,对人眼来说,它一点都不性感。我只知道纳博科夫喜欢蝴蝶,但是他不喜欢象征。

时代阅读:1977年7月2日,纳博科夫因病逝世。临终前,他还在写作小说《劳拉的起源》。2009年7月,《花花公子》从《劳拉的起源》中摘取了5000字,发表在12月号上。我们都想知道,纳博科夫临终前到底写了些什么。

博伊德:纳博科夫临终前曾立下卡夫卡似的遗嘱,要求把《劳拉的原型》手稿焚毁。但是2008年,纳博科夫之子迪米特里·纳博科夫决定让《劳拉的原型》出版成书。至于它到底写了什么—2009年11月,Knopf出版公司出版了这本书。我想读者读了它,就能了解纳博科夫临终前究竟在想什么了。

时代阅读:纳博科夫拒绝束缚其个人自由和表达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吗?

博伊德:他当然是。他始终是个孤独的人,他拒绝时代的趣味来影响他的写作风格,他对自己是一位天才坚信不疑。他本人也确实喜欢特立独行,在他的作品中,他对性反常、堕落、疯狂、残忍这样的主题非常有兴趣,但是我认为他还是比其他人更温和,也更有同情心。

时代阅读:有些批评家认为纳博科夫是个唯美主义者,更多关心的是语言和细节,而不是情节发展。比如在《纳博科夫或乡愁》一文中,达尼罗·克斯称纳博科夫的写作是一种“华丽、繁复而又毫无结果的写作”。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博伊德:不同意。在繁复的表层之下,是心理、伦理、形而上学、认识论的深度,当然还有信息和想象的深度。你可以说,我的全部写作就是反驳他们的观点,表面的复杂并不是纳博科夫的全部。

我觉得,正是因为他对艺术殚精竭虑,他的文体才显得那么漂亮和突出。纳博科夫喜欢的是自由,是思想的无拘无束,他观察生活,喜欢生活,他的写作是生活的艺术。在纳博科夫笔下,一片干枯的叶子、烟灰缸上飘起的一缕青烟都变得神奇起来,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那样的写作是不可能发生的。当然,他也喜欢绘画等纯粹的艺术,他喜欢花样和设计,喜欢国际象棋的布局,他在句子和文字的排列组合中寻找乐趣,他在万事万物中观察出哲学和诗意。

《纳博科夫传》
[新西兰]布赖恩·博伊德 著
刘桂林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20页,66元

《蝴蝶与洛丽塔》
(法)布洛 著,龙云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版
224页,25元

《说吧,记忆—自传追述》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
王家湘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93页,28元

《文学讲稿》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
申慧辉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4月版
341页,36元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人潮涌入ChinaJoy:国产3A爆发、大厂新游火力全开、机器人足球惊艳全场
万字裁决书曝光娃哈哈争产案时间线:三名子女未列为遗嘱受益人,宗庆后手写指示成立信托
读懂IPO|首家亏损企业冲刺创业板,大普微称预计于2026年扭亏为盈
娃哈哈争产案后的家族信托市场:设立门槛1000万,规模超6000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