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走来的养生学
中医是如何来治病呢?比如说,一个人需要补气,那么如何选择补气的食物呢?朱德的保健医生胡维勤在《胖补气瘦补血》中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就是生长于水中的食物以及生在土里的食物多有补气的作用。因为这些食物吸收的地气最多。
中医看待食物的方式与西医不一样,西医只会分析食物的成分,中医会去观察食物的性能。中医能根据食物的生长环境、生长时间和形状来判定其功能。比如外形与肾如此相像的桑椹冥冥中就与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智慧的古人拿它来治疗与肾有关的疾病。结果表明,桑椹果真是益肾佳品,现代的医学也在临床实验中证实了这一点。外形酷似肾的桑椹本身含有一种植物荷尔蒙。它红得发紫甚至有些黑的颜色,稍甜带酸的味道,也显示了它有补肝益肾的威力。
再比如蚯蚓,蚯蚓生活在泥土中,它能在泥土中自由穿行,于是,中医便将蚯蚓做成了一味药,叫地龙。中医的思路是,既然蚯蚓在泥土中能自由穿行,那么,它在人体内就一定会有通络化淤的作用。果不其然,地龙确实具有通络化淤的功效。一些体内有血淤的病人喝了地龙水之后,淤血慢慢就散了。
《黄帝内经》食疗的基本原理,这就是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是养生精髓
讲养生,最宝贵的是“同气相求”。
人类与一般生物不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是自然属性,人与一般动物一样的地方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人依靠自然以生存,失去了自然,也就没有生存的条件;二是社会属性,人有意识、思维,其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十分丰富,也是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养生,都是要求我们对于生命有着更深刻、更负责任的眼光和态度,要我们向前看三步,又向后寻思三步。
唐代著名易学家孔颖达解释说:“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天要下雨了,地面就会返潮,天地之间,具有相同特性的事物是息息相通的,它们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感应,并且在危难的时候为对方伸出援手。
同理,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内在环境都是相互补充、协调、制约的,一旦出现一些不足或有余,人体往往会自己进行调节达到平衡,但如果这种失衡不能够被机体及时调整,人就会出现各种病症了。
对于在生活中处处备受压力困扰的现代人而言,追求同气相求,也是追求一种内在的平衡。生命的阴阳平衡,讲究的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气血平衡,实质上就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就要求阴阳必须保持协调,不可过分也不能偏衰,控制人体内部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中医强调阴阳要平衡,心肝脾肺肾都是相互有关系的,所以在体内注意平衡,周围也要注意平衡。
人的生命活动是依照一定规律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有自己平衡运动的规律,如睡眠、消化、体温、激素分泌等,即人要健康长寿,就要注意劳逸适度。所以,在生活中人必须注意掌握各种生命活动的“平衡术”。现在许多人的疾病都是因过劳少动引起的,他们忙于工作,忽略了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征兆,在这些隐形的征兆中,衰老与全身乏力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如今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很多人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需要加班,一些IT行业的人更是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我国过劳死的人很多都是来自这个行业。睡眠不足,第一个后果就是免疫力的低下,身体的自愈力也很差,这时候,一点邪风入侵,人就会生病。熬夜之后,势必要吃夜宵,这又严重地损伤着胃肠。人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很短,平均两天左右就会再生一次,而这个过程都是在夜间胃肠休息的时候发生的,可是如果这时恰好在进食,那么胃肠就容易功能紊乱。不仅如此,长期的不规律作息,消耗的不仅仅是身体里的精气神,更糟糕的是它会增加人患上各种疾病的机会。
所以,养生保健、防病祛病的核心,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同气相求。在生活工作中凡事不宜太过,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协调阴阳,才能“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各,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比如,曾有人用葵花子治好了85岁高龄患者的严重肺水肿,判断的依据就是葵花子得太阳之气较多,可以补益人体的离火,从而抵御太阳寒水主气导致的人体内运气失衡。
还有用花生浓米汤治好了一个老人严重的肺结核复发,配出这个食疗方的依据是:人体肺部属兑卦,而大米兼得先天坎水之气与后天坤土之气,把它熬成米粥,最上层的米汤,又具有兑泽之性,而花生,同时具有坎水和兑泽之性,也能大补人的肺,另外这位老人又属于兑卦体质,正符合“以兑补兑”之理,所以,这道简单的花生浓米汤补养肺部的功效远远超出了众多常规药物。
又比如,根据同气相求之理,让一位母亲用猪肚汤来给发育迟缓的孩子作为日常调养,结果也取得了良效,令这位母亲惊喜感叹不已。其实,治病医理很简单:人体的胃部属艮卦,猪肚也属艮卦,以形补形,以土培土,使孩子的胃从根本上得到补养,胃的吸收能力增强了,孩子营养跟上了,走路不稳、说话不成句子等发育迟缓的现象就逐步得到了好转。
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食物,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发挥出养生祛病的巨大功效,不需要名贵的、高级的滋补品,也不必求助于许多深奥复杂的养生保健法,只要知道自身五脏六腑所对应的卦象,知道了自己的体质属于哪一类,牢牢记住“同气相求”这一真理,就可以有意识地选用自然界中那些同卦象的食物、保健药物、运动方式和经络穴位,从而为自己量身制定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掌握了养生的真谛,所谓大道至简,正是如此。
五味入养五脏
五味即药食之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在五行与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构起比较系统的五味理论。《内经》五味理论对中药药性与组方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得到了后世医家的重视与不断阐发。
饮食“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灵枢•五癃津液别》)。因此,最初的五味无疑是指口尝的直观感觉,如甘草味甘,乌梅味酸,黄连味苦等。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即是对古人口尝药物的生动写照。由于药物多由口服,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和推论药物的作用,即所谓“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后世医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进一步发挥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此五味之用也。”
在《黄帝内经》中,原始的滋味说在五行学说影响下被改造为“五味说”,五味与自然界众多的事物、属性联系起来。
首先,五味与脏腑相配属,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说明五味对于五脏各有所归,即在同等条件下,药物优先分布于所宜的脏腑且浓度较大。
胃是五脏六腑精气的来源,饮食物首先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要接受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濡养。饮食水谷中的五味各自归属于所滋养的五脏:味酸的,先入肝;味苦的,先入心;味甜的,先入脾;味辛的,先入肺;味咸的,先入肾。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营养物质,布散于周身,使营卫之气运行畅通。其所化生的糟粕部分,按照六腑的传化次第下传于大肠、膀胱,变为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其次,按相宜性大小顺次分布于其他脏腑且浓度较小。由此而形成药物在机体各脏腑配布的时间和量上的差异,以保证相宜性大的脏腑具有较高的药物浓度,以便发挥选择性治疗作用。由于五脏与形体各部有特定的联系,因此五味与人体各部亦有相应的联系,如《灵枢•九针论》曰:“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所以筋、气、血、骨、肉之病,可用五味的偏嗜来治疗。
《内经》中提出许多关于饮食五味内入五脏各有“所宜”的著名观点,五味入养五脏的理论,是中医指导临床治疗学和食疗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饮食五味入于体内后,各自内养于所属的五脏,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能够对五脏产生特定的联系和亲和作用,它们进入哪一脏,就会对那一脏发挥有益的滋养作用。无论药物,还是饮食物,都可用酸、苦、甘、辛、咸五味进行分类和概括。五味对于人体五脏,各有所喜,可起到滋补、治疗的作用。例如:肝虚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补肝;脾虚者,喜甘味,因甘能补脾;心火盛者,喜苦味,因苦能泄火;肺虚有寒者,喜辛味(如辣椒、生姜、大葱、花椒等),因辛能宣肺去寒;肾虚者,喜咸味,因咸能滋肾。这种药食气味与五脏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异性联系的观点,为中医药理学和食疗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五味过极易伤身
五味通过五行的中介,又分别与五畜、五谷相联系,《内经》提出了疾病状态下的饮食宜忌问题。如《灵枢•五味》云:“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五味说按五行学说所提供的思想方法,注意到各种事物及属性间的联系,将五味置于这些联系中进行考察,探索和解释五味与机体整体平衡的关系,并以此指导食疗实践。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
如《素问•五藏生成》认为,五味过极可以损伤脏腑功能。过食酸味,肝气太过,克伐脾土,可见肌肉皱厚,口唇缩揭。过食咸味,肾气乘心,心气抑郁不舒,血脉淤滞,可见胸闷气短,面色无华;或伤肾,致使骨受损伤;或水侮土,使脾虚肌肉萎缩。过食甘味,土气太旺,土乘水,伤及于肾,可见面色黧黑、胸闷气喘、腰膝酸痛、脱发。过食辛味,金旺乘木,肝血受伤,筋失其养,可见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过食苦味,火气太过,火旺刑金,伤及皮毛,可见皮肤干燥,毫毛脱落;或母病及子,影响脾胃,致使脾气不运、胃部胀满。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内经》五味损伤学说,运用五行学说进行了解释,谓:“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
《黄帝内经》认为,养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的和谐、脏腑气血阴阳的和谐,借以维护健康,达到延年益寿。作为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黄帝内经》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这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在问世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大热的原因所在。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