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酒CD
法国知名酿酒师纪约姆·德卡斯特曾经说过:“葡萄酒就像音乐,风土是乐谱,葡萄是乐器,酿酒师只是演奏者。”
而在世界音乐史上,又有多少讴歌葡萄酒的经典乐曲!比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的2010年新年音乐会,就演奏了约翰·施特劳斯的《葡萄酒、女人和歌圆舞曲》、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的《香槟加洛普》和约翰·施特劳斯的《香槟波尔卡》,其中,《香槟加洛普》以模拟香槟软木塞弹出的爆响拉开序幕,《香槟波尔卡》则穿插有十几声响亮的软木塞爆响声,那位打击乐手的最后一声“砰”,竟然是直接打开一瓶香槟,大家拿起早已准备好的高脚杯在乐池开怀畅饮,制造了一场意外的惊喜。
却说前不久,一位朋友给我从奥地利带回一张品酒CD—《美酒与音乐的约会》,由奥地利葡萄酒营销委员会与维也纳音乐界联合制作,他们以莫扎特的《香槟咏叹调》(歌剧《唐璜》第一幕)为序曲,为8种代表性的奥地利葡萄酒搭配了24段音乐(每一种酒搭配三段),比如:喝绿维特利纳白葡萄酒,可以听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海顿的《狩猎》第四乐章或比才的《C大调交响曲》第一乐章;喝兹威格红酒,可以听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舒伯特的《罗莎蒙德》第三幕间奏曲或勃拉姆斯的《海顿变奏曲》主旋律……CD手册宣称:“葡萄酒与音乐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看看这几个词汇—活泼,欢快,优雅,醇厚,这些常常用来描述音乐作品风格的形容词,与描述葡萄酒的常用词汇惊人的相似。”
但遗憾的是,我从未喝过兹威格和绿维特利纳,CD上面的另外几种奥地利葡萄酒也在中国市场很少见到,所以无法感受喝绿维特利纳、听门德尔松的妙处。—奥地利是“世界音乐之乡”,却不是主流葡萄酒产区,他们的葡萄酒并不像他们的音乐那样响彻全球,兹威格、绿维特利纳、蓝法兰克等品种实在太冷僻了。
确有研究认为,品酒时搭配音乐有助于提升感官体验。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德里安·诺斯曾以250名学生为对象进行的实验证实:品尝白葡萄酒时,在“清新明快”的音乐背景下口感可提升40%,在“轻柔圆润”的音乐背景下只提升26%。品尝红酒时,在“强劲有力”的音乐背景下口感可提升60%,而在“清新愉快”或“轻柔圆润”的音乐背景下只提升25%。
实际上,从《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到《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的遗憾,以及《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表明中国古人很早以音乐为美酒助兴了。
那么,我们可否以常见的葡萄品种、葡萄酒类型或产区为脉络,来搭配中国的经典乐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葡萄酒爱好者推出一张中国版品酒CD呢?比如:香槟及所有起泡葡萄酒无疑应该搭配欢腾喜庆的《步步高》、《喜洋洋》或《春节序曲》,雷司令白葡萄酒可以考虑清新明快的《良宵》或《花好月圆》,霞多丽白葡萄酒宜配恬静明媚的《渔舟唱晚》,长相思白葡萄酒宜配婉转清丽的《平湖秋月》,赤霞珠红酒(波尔多左岸形态)宜配庄严肃穆的《高山流水》,梅洛红酒(波尔多右岸形态)宜配雍容柔美的《春江花月夜》,西拉红酒宜配壮怀激烈的《十面埋伏》,黑品乐红酒宜配细腻委婉的《梅花三弄》或《汉宫秋月》,冰酒、贵腐酒及所有甜点酒的最佳搭配似乎是甜美的《彩云追月》……这些饱含着中国人情感的经典音乐,或许更便于大家理解葡萄酒的不同风格。
作者系葡萄酒爱好者、专栏作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