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那头:北京的“水官”在犯愁
北京人望眼欲穿的长江水,还要再等5年。
“原规划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引10亿立方米水到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缺水状况。”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显然忧心忡忡。面对巨大的缺口,北京的“水官”需要绞尽脑汁地盘算如何捱过这段漫长的日子。
工程受阻
作为京城供水主力的密云水库,现库存量只有10.
北京的市政用水大部分来自地下水。“北京的供水系统,应该说在南水北调通水以前是四大供水系统,一个就是密云供水系统,一个是官厅供水系统,这两个是地表水。另外有一个地下水含水层,这是一个主力水源,同时,再生水系统也是北京的一个主要的水源。”王浩介绍。
首都境内的地下水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下降。自1999年以来,由于长期干旱,水位每年大约下降
为了“迎娶”长江水,首都也做好了足够的准备。今年4月28日,南水北调的两大配套工程南干渠和大宁调蓄水库工程开工。依照规划,二者将与团城湖调节池以及郭公庄等七座水厂的工程建设一起完工。工期的底限,定在了2013年年底。首都官员仍然计划,2014年汛后顺利实现年接纳长江水10亿立方米的能力。
南干渠工程启动后,北京市计划用3-4年时间逐步形成沿五环路的水源环线,实现南水北调、密云水库和地下水等城市水源联合调度,以确保城市供水安全。首都未来的城市供水格局,被形象地描述为“两大供水动脉、两条配水环线、六大主力水厂和两大调蓄枢纽”。
从丹江口水库到北京的团城湖,汉江水需要走
“其他省市的工程进度慢是主要原因”,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涉及移民、资金、生态保护,还有水资源的日益稀缺,沿途省份的“不够热情”可想而知。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四处借水
京石段工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承载应急供水工程,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首都供水。水的来源地,正是同样缺水的河北。
自
首都开口向兄弟省份“借水”,已经不止一次了。2003年,山西省辖内的册田水库奉命调水5000万立方米进京,开创了首都跨辖区调水的先例。山西方面提供的数字说,截至去年10月,该省向北京输水2.
类似的行动,都是在《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中央政府从政策上、财政上给予山西、河北两省一定的优惠和投入,以保证黄河上游的水能够进入北京的河道。
从河北引进的3亿多立方米水,让干渴的首都暂时缓了口气。根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提供的统计数字,目前市区日供水量为230多万立方米。其中,河北应急水源供水达到130多万立方米,占自来水供应总量的60%以上。
要命的是,今年年中,这批来之不易的“河北水”已经告罄。经过“综合考虑和协调”,河北应急水源供应期延长,延期调水第一期“续送”1.
等长江水的日子里,北京人还要继续花大心思。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