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看流星雨》的背后 80后的"雷暴雨"90后的"及时雨"
与湖南卫视此前的自制偶像剧一样,《一起去看流星雨》(以下简称《流》剧)依旧创下了收视狂潮。制片人姚嘉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流》剧的收视太好了,播出18天,每天都是全国同时段第一,包括中央台。收视份额破12点,这已经是奇迹了,是最高的。”姚嘉介绍,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数据,《流》剧的收视率超越了当年的收视王《还珠格格》,已成为大陆偶像剧的收视新标杆。
调查显示,说《流》剧不好的,的确没有在看,而说好的,的确一直在捧场。这一切看上去,并不是“越骂越火”那么简单。
亚洲少女的“花样男子”
1992年,日本漫画家神尾叶子开始了长篇校园漫画《花样男子》的创作。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是出身贫寒的牧野杉菜和个性跋扈的富家子弟道明寺司。背景是一所由政经界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家族为培养优秀后代而创立的贵族学校。“噱头”是这四大家族的四位美男子继承人“花之四人组”,俗称“F4”(Flower 4的缩写)。“F4”在这所学校内享有各种特权,行为嚣张跋扈,因父母贪钱而被迫进入这所贵族学校的牧野杉菜不畏强权,一个人挺身挑战“F4”,身为“F4”之首的道明寺司因此欣赏上她,并不顾家族反对与杉菜交往。
在日本,漫画《花样男子》推出过51集的电视动画版,以及剧场版动画、电影版等,一直风靡。
2001年,稍作改编的台湾电视剧《流星花园》和《流星花园2》推出,剧中四位初登荧屏的花样男子“F4”迅速风靡整个东南亚,人气至今不衰。《流星花园》打破了日、韩偶像剧的垄断,在台湾地区创下收视纪录。2005年及2007年,由日本当红明星担纲的电视剧版《花样男子》、《花样男子2》在日本TBS电视台播出,创下平均收视率超过20%的惊人成绩。2009年,韩国KBS电视台也推出重金打造的电视剧版《花样男子》,亦获得25.9%的超高平均家庭收视率。
山寨“富二代”是刻意安排
贫富差距和校园暴力是《花样男子》中非常重要的戏剧冲突,四位富贵美男和一位贫穷少女是《花样男子》的人物精髓。《流》剧保留了这些精华,但也根据国内的社会现实、审查制度乃至价值取向作了相应的本土化处理。
要求偶像剧反映现实社会有点苛刻,但为了让时装剧拥有时代感,现实描写依然重要。在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的版本中,“F4”的富豪长辈们多被设定为政经两界的顶级人物,例如韩版“F4”的其中一位成员的爷爷就被设定为韩国前总统。在《流》剧中,“H4”长辈的身份设定几经修改。《流》剧总编剧汪海林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我们设想过,如果剧中出现四个财富人物,他们在当下是什么样的人群,从事什么行业,这是有分析的。”最后,他们确定了这样一些角色:一个以爱登山的地产商王石为蓝本,该角色有一个涉及到证券交易丑
2001年台版《流星花园》风靡亚洲时,大陆谈论的还是80后的“我一代”现象。当2009年《流》剧大陆热映,类似剧中“H4”的“富二代”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组成。如何描写已成舆论重点的“富二代”,也成了《流》剧本土化所遭遇的尴尬。
考虑到审查问题,“去奢侈化”成为创作方的自发动作。汪海林说:“在创作过程中,年轻的编剧会写H4的某位成员称保姆为佣人,保姆叫他少爷。这些会通不过审查,我们都自我规避了。”注意称呼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在H4和他们家庭的生活描写上,主创方特别强调“刻意低调”,《流》剧制片人姚嘉和总编剧汪海林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为展现“H4”某位成员的富裕程度,主创方借一位富豪朋友的车库作为场景,据说这个车库里的十几辆豪车中最便宜的也要600万元,有一辆还是全国仅此一辆的限量版。姚嘉说:“他说我免费给你用,我的车你愿意用哪部就用哪部。但是我害怕,我们的政策水平还没达到韩国日本那样可以随便描述。”最后的结果是这堆豪车成为一个淡淡的背景在镜头前一摇而过,摆在前面的是赞助商提供的价值十数万的H4座驾。“如果我拍的是奔驰什么的,你相不相信上面又会说?现在这种状态,都有好几个老专家在给我提意见了,说过于奢华了,说这么好的宿舍啊,大学这么漂亮啊,大学怎么可以开车啊。”姚嘉说。
同台版《流星花园》中用四五处场景拼成一处来呈现豪华的做法相反,《流》剧用的是减法。这也成为《流》剧被网友集体炮轰“山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网友写道:“如今内地顶级富豪的二代,过的可不是这种‘低层次’的生活。”也有网友总结《流》剧的“山寨”是赞助商过于“山寨”。姚嘉说:“我们不是不具备(高级品牌赞助的)条件,而是没有这样做。前段时间向领导汇报,我说我剧里面用的全是国货,没有用洋货,我支持国产。领导挺高兴。”
曾被忽视的收视群
《流》剧播出前,湖南卫视发布了“H4”的定妆照,遭到媒体的一致“讨伐”,服装和演员俞灏明的发型成为众矢之的。《流》剧开播,湖南卫视收到的媒体评价也几乎都是负面的,“雷人”和“山寨”成为了《流》剧挥之不去的形容词,不少网友称“忍着恶心,寻找《流》剧中雷人之处是我看下去的动力”,《一起去看流星雨》也被网友改名为《一起去看雷暴雨》。湖南卫视一度信心全失,在《流》剧播出后的几档访谈节目中甚至主动将《流》剧定位为“雷倒众生,踏平山寨”。“H4”们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遭遇尴尬,记者们的问题大多直面“雷人”与“山寨”,不留情面。
无独有偶,《流》剧遭到的炮轰,同几乎所有青年剧的遭遇如出一辙。曾炮轰“山寨文化”的人文学者裴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当年《十六岁的花季》播出,受到的指责和批评一点也不少于今天的《流》剧。我们对当代青少年题材的影视作品,总有一种欲加之罪的倾向和冲动,几十年过去,还是没有多大变化。”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文化、传播方面的专家、教授,大多没有看过《流》剧,因此称不方便作评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展
汪海林说:“十年前《还珠格格》出来的时候,非常喜欢的是80后,70后和60后是非常鄙视的,认为它没品位,由此鄙视80后。我当时完全瞧不起《还珠格格》,甚至痛恨,认为它对文化、对产业是有害的。过了这么多年,作为从业者,我敬畏那样一个戏,敬畏它对当时年轻人的影响。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和90后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对接。”
的确是90后让《流》剧找回了信心。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得出的收视数据,《流》剧团队确认了他们的收看主体—90后和90后的妈妈们。汪海林说:“当然也还有些85后。对90后来说,针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影视剧是没有的,有也是卡通的、神怪的、超自然的故事,写他们校园生活感情戏的正面表现是没有的。这不是蒙的,我们经过精密的计算,包括了情感表达方式,有记者问我这个戏为什么这么幼稚,我说这是少男少女的戏,有些地方它必然设计得青涩一些,幼稚一些。它更容易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中间引起共鸣。”
“这是个惊喜。”姚嘉说,“《流》剧最创新的地方是定位比较准,前几部自制剧的定位年龄都偏大了一点。这次我发现都是90后的小孩比较喜欢看我们的剧,或者说是八九岁到十八九岁这个年龄段。我有个朋友的小孩八九岁,天天等着看,因为时间比较晚,他妈妈不让,他就自己从网上下载。年轻化、针对90后的电视剧作品,在目前来讲市场上是没有的。”
汪海林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为什么80后会不喜欢,会更反感一些?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青春刚刚过去,处在一个眼界很宽、品位相对更高一些的状况,他们看到的是大量的美剧、日剧、韩剧,他们会用更好的观影经验来进行类比,发现自己的趣味在那。但实际上80后不是我们的受众主体,甚至可以完全忽略这一块。”
试图劝言“富二代”
对于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成为中坚力量、视野更开阔的80后而言,《流》剧的确更像是一颗表皮粗糙的药糖,让他们失去了品尝、品味的欲望。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80后人群中,因为“幼稚”、“土气”、“软广告太多”等原因,很多人仅仅看过剧照就不感冒,或是看过第一集之后就放弃了。但对于那些热烈追捧的90后,他们不仅在生活中谈论《流》剧,在网上声援《流》剧,甚至也被《流》剧慢慢影响。
“我在给湖南卫视做的报告里说,其实这部剧植入最多的不是广告,而是价值观。”汪海林说,“作为编剧,我们希望对整个行业,包括对年轻人,有一种召唤,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你会看到明确的对白。女主角对‘啃老族’公开表示鄙夷,她自己勤工俭学,让剧中的‘富二代’们也参与勤工俭学,他们的财富观在剧中一点点变化,朝着社会所希望的一面发展。你会看到台词‘我要成为一个赛车手,但真正的赛车手是在赛车场上’。”这是否定“富二代”公路飙车。
汪海林说,两年前他们找他做《流星花园》,他拒绝了:“这和我的价值观不符,我不接受写富豪的故事。我不认同把他们作为主角推荐到我们的社会上来,成为中心人物。”但后来,谈了多次以后,他想“别人做可能会做成那样,我来做多少会有我的想法在里面”。
“90后还没成型,但一个出身不同高低不同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前一段时间的《我的青春谁做主》,我的青春当然是我做主,不是越来越开放了吗,为什么还出现这种问题呢?鲁迅的《娜拉的出走》里说一个人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是建立在经济自由的基础上,娜拉依附她的丈夫,必须走出他家,经济上独立了,人格才能独立。80后、90后也是这样,房子是爸妈买的,工作是爸妈找的,这个时候必然有提问说是我的青春谁做主,因为接下来爸妈就干预到感情生活。我们编《流》剧的时候就希望有这么一种价值观:年轻人不管贫富,都要通过自己奋斗,达到经济独立。《流》剧中有这一种励志独立、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精神在里面。”
自制剧:钱景与前景
湖南卫视的自制时装剧一路从骂声中走来。从《又见一帘幽梦》到《丑女无敌》到现在的《一起去看流星雨》(以下简 称《流》剧),从来都是板砖与收视齐飞,且板砖越来越犀利,收视越来越坚挺,收益越来越可观。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节目营销中心主任姚嘉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大约五年前局领导就提出自制剧的方针,自制剧要从剧本的设置、执行能力、电视题材等方方面面因素来考虑,也是领导们看得比较重的一个方向。台里表示对自制剧要加大力度,以重要时段全部播出自制剧为目标,但现在的事实是量还不够,还要靠购买来填补,目前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成功的商业,粗暴的广告
2009年,国内各卫视已实施和即将实施的自制剧计划呈井喷状态。领先的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有《一起去看流星雨》《加油!优雅》《丑女无敌3》《加油!网球王子》《青春进行时》等剧,江苏卫视将大手笔翻拍三部海岩剧,浙江卫视也宣布要投资8000万元拍摄4部偶像剧,安徽卫视投拍的《幸福一定强》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为了避免出现之前十多个电视台抢播《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混乱现象,打造有差异性的剧目,自制剧成为了继独播剧后内地卫视的救命法宝。
只要操作得当,自制剧的商业运作空间要远大于购买剧。品质优秀的购买剧不仅要价高昂,而且还存在多台同时播出的窘况,电视台能够取得利润仅仅是插播广告以及贴片广告。而自制剧从剧本创作、拍摄、播放、后期衍生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商业操作。以《流》剧为例,开拍前一个月,湖南卫视举行招商会,以“道具性广告”和“剧情性广告”两类和赞助商签订了大约1000万元的植入式广告。
但《流》剧的广告植入在观众看来并不成功,很多地方简单粗暴。例如一段融入剧情的房地产广告,由一位女演员叙述而来,明显与前后剧情节奏不同,广告痕迹十分生硬,此外无处不在的道具广告也让观众的观感受到影响。汪海林回应说:“很多赞助商一开始都说不影响剧情,但后来都开始要求广告词、logo等等,后来有些广告过于赤裸,我们只能不惜毁约。”
自制电视剧并不是第一个植入广告明显并引起观众反感的。冯小刚电影中痕迹明显的广告一直受人诟病,
缺钱?缺时间?缺态度?
各大卫视的自制剧大多瞄准白领和青少年市场,就大陆电视剧产业而言,这本身就是一块短板,卫视由渠道商转变成为制造商,如何保证产品的品质?
剧本方面,湖南卫视的选择是翻拍。姚嘉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以时装剧来说,在所有的手段和力量还不够成熟的时候,翻拍是一条捷径,它有群众基础,这个东西再怎么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增加原创,但是一个好的电视剧本诞生的时间实在太长、太艰难了,至少现在还不能满足台里的需求。”
翻拍带来的结果往往就是“山寨”的评语。从翻拍美剧的《丑女无敌》到翻拍《花样男子》的《流》剧,因为有原版的珠玉在前,湖南卫视的自制剧得到的批评远大于鼓励。
服装道具土气,制作不够精良也成为自制剧被批评的原因。《流》剧导演丁仰国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我们和)韩国、日本都比不了,它的预算非常高,一集等于我们的几倍。台湾也比不了,台湾就这么小,拍完之后各自回家,不用出住宿费,他们时间多,可以慢慢磨,《痞子英雄》有八个月的拍摄时间,大陆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让我们磨。”
还有团队态度。创下台湾偶像剧《痞子英雄》奇迹的蔡岳勋导演2007年曾赴日本观摩日剧拍摄过程,他说:“日本工作人员的专业精神最让我钦佩,每个人都像鱼群围着导演记笔记,不会聊天、打牌。当导演提出一件事情之后,他们就会自动行动,不需要导演安排。所有工作人员对事情的要求、认真与付出比我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硬件与技术,只要有钱一定追得上,但是自动投入的专注态度,我们却距离好遥远。”
从偶像输出到文化输出
2001年蔡岳勋导演的台湾版《流星花园》成功打造出亚洲偶像“F4”,在韩国、日本、台湾地区、大陆,“F4”都有狂热粉丝,至今余温不退。
2009年的《流》剧也可能收获几个属于湖南卫视的偶像。姚嘉介绍,已有周边地区的一些电视台代表看完《流》剧之后表达了购买意向,虽没有最后确定下来,但目前谈的价格算是中国剧走出去最好的。
“我们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是做中国自己的偶像剧,现在去百度搜一下,《流》剧的演员都排在日剧、韩剧演员的前面,这是中国自己的偶像。我觉得中国这么强大,让‘日流’‘韩流’这样冲挺遗憾的,自己也有这么个心愿,就是让韩国人、日本人追逐我们自己的年轻偶像。”姚嘉说,“除了商业成功,文化上的成功才是终极目标。”
文化输出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韩剧背后常有韩国旅游局的身影,高雄集中一个城市之力打造《痞子英雄》、杭州赞助冯导的《非诚勿扰》,而我们的卫视们若想制作出一些能够承担起文化输出使命的作品,比追求纯粹的商业价值更难,也重要一些。
实习生张丽玲对本版文章亦有贡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