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摇滚今昔
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和主流审美由白人决定的历史,到今天,也不能确定地说因奥巴马的上任而有所改变。摇滚乐最为人所知的特点是咄咄逼人的意见表达,攻击和反叛是常规姿态,而西方主流世界并不习惯亦不乐于看到有黑人出来摆姿态,这应是黑人摇滚少之又少的原因。
已是2009年初,依惯例,西方各大音乐媒体和专业机构已纷纷公布了去年年度唱片名单。进入这些名单的唱片,除了预料中那些大牌出品—如Coldplay的《Viva la Vida》、 Lil Wayne的《Tha Carter III》、Metallica的《Death Magnetic》等等—之外,还有一些新晋或相对冷僻的作品入选,至少对中国乐迷来说,这些唱片的作者显得陌生,譬如出身于朋克摇滚的黑人女歌手Santogold的同名处女作和复古的西雅图五人团体Fleet Foxes温暖的民谣专辑《Fleet Foxes》等等。
这后一阵营中,来自纽约布鲁克林的TV on the Radio值得一提—他们的“Dear Science”成绩优异,是美国《滚石》杂志的第一,英国《NME》杂志的第二,也进入了Billboard和AMG这些顶尖权威流行音乐机构的前十—强调这个乐队并不因为他们显得更陌生或音乐如何地鹤立鸡群,而仅仅因为他们是基本“全黑”的一支五人纯摇滚乐团体,乐队除了吉他手Dave Sitek之外全部是黑人。
如果没有非裔美国黑人创造并发展了上百年的音乐传统,如果没有布鲁斯、爵士乐、灵歌、疯克、雷鬼和嘻哈,就算摇滚乐终究还是在上世纪中叶得以出现,却也一定会在风格上大相径庭。可以确凿地讲,没有黑人音乐就没有今天的摇滚,但奇怪的是,在摇滚乐超过半世纪的历史里,纯黑人摇滚团体简直屈指可数。这里指狭义上的摇滚,延着从嬉皮摇滚开始,经由硬摇滚、艺术摇滚、朋克、硬核、重金属……直到实验摇滚和后摇滚的路径,回头看去,这真是一条白得晃眼的路径。
摇滚史里最出名的两个黑人分别是“摇滚之父”Chuck Berry和“吉他之神”Jimi Hendrix。前者发明了摇滚并在1956年说出了摇滚史上最无法无天的话:“超越贝多芬,把这个消息告诉柴可夫斯基。”后者有让吉他成为他身体一部分的本领,他灵魂出窍的即兴演奏令后人无法模仿也就难以超越,他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吉他手。
然而,在大众认知里,摇滚史上的第一位超级巨星绝不是Chuck Berry,而是扭屁股的猫王,Berry在舞台上弯膝撅臀的滑稽“鸭子步”依旧充斥着供白人观众取乐的意味; Jimi Hendrix在20世纪60年代末对黑人根源音乐兴趣浓厚,渐渐抛离当初的主流风格,并成立了纯黑人组合Gypsys,他的做法遭到一些白人极右组织的威胁和攻击。
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和主流审美由白人决定的历史,到今天,也不能确定地说因奥巴马的上任而有所改变。摇滚乐最为人所知的特点是咄咄逼人的意见表达,攻击和反叛是常规姿态,而西方主流世界并不习惯亦不乐于看到有黑人出来摆姿态,这应是黑人摇滚少之又少的原因。暴怒的、态度先行的早期说唱乐并不是上述说法的反例,因为说唱从开始就是黑人音乐,而摇滚则已被公认为白人音乐,且不说,今天的说唱早被招安,去帮总统竞选或歌唱淫奢的生活。
仅讲音乐,最好的黑人摇滚乐,都不自主地将黑人根源元素融合进来,Chuck Berry是布鲁斯,Jimi Hendrix是布鲁斯和自由爵士乐,另一支纯黑的朋克乐队Bad Brain则是将雷鬼乐加进硬核摇滚中去。
TV on the Radio的演唱有灵歌韵味,《Dear Science》是他们组队5年来的第三张唱片,其中的说唱特别多,但这并不能显露其黑人音乐气质—事实上,他们是一个合适的例子,来体现出当今一批所谓的先锋摇滚人,因在风格上找不到出路而无头苍蝇般将各种风格与各种器乐/声音表现方式硬塞到一个罐头里的做法。这张里,有工业节奏、吉他噪音、管弦和钢琴,还有采样和啁啾乱响的电声—千手观音都没他们忙,但我听不出这种风格的进步性在哪里,听不出它的颜色,甚至听不出好听之处。
至少对音乐来讲,天下大同不但不是什么好事,甚至意味着末日。全世界只听一种音乐是一件无法再呆的事。声音一出来,就知道是黑人做的还是白人做的情形,在西方世界正被刻意地抹去,但愿这件事跟奥巴马没什么关系。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