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东旭工匠精神

2016-12-28 11:08:20
来源: 时代在线
11月1日,一张“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放到了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俊明的办公桌上。一年多的努力后,旭友电子材料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文/李卓娅

2016年11月1日,一张“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放到了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旭光电”,000413.SZ)副总经理王俊明的办公桌上。一年多的努力后,旭友电子材料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简称“旭友电子”)正式落户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是中日两国在光电核心原材料偏光片领域最大的合资项目之一,总投资达20亿元。长期受日韩垄断的高端显示材料——偏光片终于实现了国产化,东旭光电也从此拥有了一个年产值达30亿元的偏光片产业。

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颇为自豪,偏光片让他在“产业报国”路上迎来新辉煌。由中方东旭光电控股旭友电子,这在中日合资史上是极其少见的。

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先生.jpg

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先生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东旭集团的产业故事从未停止。20年弹指一挥间,从河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厂起步,东旭集团旗下如今拥有东旭光电、东旭蓝天(000040.SZ)、嘉麟杰(002486.SZ)三家上市公司和近200家全资及控股公司,涵盖光电显示、新能源、地产城镇化、金融投资等多个实业领域。

这家产融结合的优秀样本企业,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我们要来看看,这家民营企业快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它是如何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变革图新、迅速崛起的?

一片“倔强”的玻璃

90时代年末,30岁出头的李兆廷下海了。在这之前的7年里,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李兆廷从一个普通技术员做到一家大型国企的副总经理。

在中国经济发展“茂密生长期”的1997年,李兆廷和李青夫妇夫妇瞄准了CRT方向,并以“东旭”旗号一举杀入。旭日东升,东旭集团的名字由来,这是创立之初李兆廷和李青夫妇给予这个企业的期待。

那会,彩色电视机还处于CRT时代,其心脏是显像管,而玻壳就是这颗心脏的关键部件,成本约占整个CRT彩电的四分之一。国外垄断了行业与技术,这些装备本土化迫在眉睫。

几个人的小团队从一个小零件起步,靠着多年的专业积累与技术钻研,东旭集团很快崭露头角,打开玻壳市场后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 CRT装备制造商,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在当时,安彩集团、彩虹集团、宝石集团、湖南HEG、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等特大型CRT公司都在东旭集团的“朋友圈”名单里。李兆廷没有沉浸在这份“安逸”里,凭着敏锐的嗅觉拍板向平板显示产业转型。这一年,东旭集团刚满七岁。

内部反对声浪涌来。美国康宁和三星康宁占据了全球玻璃基板市场50%多份额,日本玻璃巨头旭硝子和电气硝子分别占据25%和21%,安翰视特(前日本NHT)占据4%。在这个寡头垄断格局下,你一个赤手空拳的民营企业何以打破“铜墙铁壁”?

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jpg

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

李兆廷力排众议作了决定,“外国人能干的事情,中国人一样能干成!”熬过了无数个通宵,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李兆廷带着技术团队成功掌握了全套TFT-LCD液晶玻璃基板装备制造及产品生产工艺。

玻璃基板国产化,国外产品利润降幅达200%以上。一个最直接的变化,液晶电视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一台50寸液晶显示电视机价格从2万元直降至5000元。

接下来,去哪找到“便宜”的钱?李兆廷想着,怀中抱着的这只金鸡,要想法子让它下出金蛋。要想弯道超车,就需要比竞争对手走的更快。“上市!”李兆廷再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2012年,东旭集团接手河北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宝石A(现更名“东旭光电”)。

短短4年间过去了,曾经的“宝石A”不仅起死回生,还一跃成为福布斯排行榜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之一。截止今年9月,东旭光电总资产达393.42亿元,营业收入42.62亿元,市值近800亿元。

东旭集团也摇身成为全球第四、中国最大的玻璃基板生产商,拥有建成及在建产线近20条,包含5代、6代、8.5代,实现了玻璃基板全世代的覆盖。

李兆廷想着为国家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解锁密码”,眼下他更加专注于整个产业上下游的整合与转型升级,要复制无数个“东旭光电”出来。他不仅启动了我国唯一在产的“浮法”工艺的高铝盖板生产线,而且还先后投资了福州8.5代线项目、昆山彩色滤光片项目、无锡偏光片项目和泰州石墨烯项目。

“烯王”出世

2016年7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参事、原能源局局长徐锭明激动地宣布:“东旭光电在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进入石墨烯应用领域!”。

两个月后,徐锭明再次站在上海“烯王”产品上市会现场。这是东旭光电石墨烯产业首款应用化终端产品——仅仅用时15分钟便充满4800Amh,烯王充电时间仅为普通电池的1/24,未来能够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各类动力电池领域,商业前景十分广阔。

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烯王.jpg

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烯王

这是目前世界唯一实现商业应用的石墨烯移动电源产品,“烯王”上市预定当天,接受了来自中外客户45175台的抢定量,公司股价保持稳定增长。

李兆廷在新材料领域又一次走到了世界前端,他始终放不下的做大新能源夙愿达成。这位土生土长的河北企业家有着浓烈的“蓝天情结”,他想要干掉雾霾。

2009年,在太阳能行业热火朝天之时,李兆廷带领东旭集团杀进光伏发电产业。一切远比想象中困难,金融风暴到来,东旭集团的新能源产业一度无法壮大,“蓝天梦”险些变成了镜中花。

好在,成功再次临幸了有准备的东旭集团,他等来了政策曙光——在经历上一轮产能过剩的行业洗牌后,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上游光伏组件等原材料价格已总体下降。

2015年10月,东旭集团控股深圳地产上市公司——宝安地产(现更名“东旭蓝天”),将旗下光伏发电业务板块注入上市公司,形成地产与新能源双轮驱动的主业格局。

截至2016年9月底,东旭蓝天已完成近3GW的光伏电站项目开发备案,包括赤峰、日照、广水等地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部分电站已建设完成且并网发电。

东旭蓝天光伏电站.jpg

东旭蓝天光伏电站

东旭集团跻身中国新能源企业的第一梯队。东旭蓝天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3.86亿元,同比增长248.8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316.49%。

石墨烯,是李兆廷投身的一片能源新蓝海。

“石墨烯产业是东旭光电未来重点发展的新产业,公司将会集中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加快对石墨烯产业的投资和产业化落地,”东旭光电副总经理、石墨烯产业投资负责人王忠辉在2016京津冀国际石墨烯产业发展高峰论谈上透露,除了“烯王”产品外,公司近期还将有具体合作项目落地。

事实上,过去三年里,东旭光电石墨烯团队已经整合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行业专家技术团队和产品资源,并形成“碳源汇谷”和“旭碳新材”为代表的两大产业化平台,并以“东旭华清”为代表的投资平台,发起成立多只石墨烯产业基金对优秀项目进行投资,形成了产业与资本“双引擎”布局。

现在的东旭光电,早已经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和投资领军企业。李兆廷一心要打造的石墨烯产业帝国,轮廓已经清晰。

金融“护航兵

圆了“光电情”、“蓝天梦”,下一步,东旭集团又将走向何方?

李兆廷的答案,是做实体、做产业,而且做大做强!2016年11月,东旭集团控股了上海亏损纺织企业嘉麟杰(002486)。

多年创业经历,李兆廷心如明镜,产业资本的高效配置和运转是大型产业集团发展的根本,“产融结合”是做大做强企业的必由之路。如何做大金融产业?如何更好的“金融为用”?这就是李兆廷要攻克的新课题。

2016年11月11日,东旭集团总部会议室灯火通明,2016年干部大会暨组织机构变革会正在召开。这次会议被誉为东旭集团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公司由此形成了光电显示、新能源、地产、金控等7大产业板块,投资部、融资部、证券部等6大业务单元。

此前的2014年12月28日,东旭集团已控股组建西藏金融租赁公司,这是国内首家由民企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2015年6月30日,东旭集团已投资设立中大诚信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为集团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多元金融服务。

截止目前,东旭集团金融产业已经涵盖财务公司、证券投资、私募基金、金融租赁、商业保理等多项业务,业务遍及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西藏、宁夏等多个城市。

李兆廷要对标世界五百强企业GE,“追求高额金融利润永远无法长久,GE坚实的资产管理能力和独特的财务分析、产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更值得学习。”他给公司金融业务的新任务是,为产业合作伙伴提供“量身定做”的创新型资金解决方案。

秉承“大国工匠”的制造业精神,东旭集团不仅是中国产业经济“升级换挡”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优秀典范。

20年过去了,东旭集团依旧如逐日的少年,奔跑的脚步还在继续。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花399元向太教你“逆天改命”,扎堆卖课的明星,收割社会人的焦虑
外卖大战218天,谁都不敢先收手
司尔特董事长等高管增持,知情人士:回应投资者诉求,前任高管职务侵占一案有望春节前全面侦破
“金九银十”开启,多个楼盘出现大单成交,外地家族广州扫货,斥资2亿买入15套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