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洪波成了仰望车主,从入局造车到拥抱“人车家”,家电厂商花式“上车”

冯恋阁
2025-11-25 23:07:23
来源: 时代财经
不是所有人都要造车,但在2025年,似乎没有一家家电巨头愿意离车太远。

11月24日,美的集团000333.SZ00300.HK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成为了仰望U8L鼎世版车主。比亚迪(002594.SZ)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深圳现场为其交车。

同一天,比方洪波提车更重磅的消息是,美的集团与比亚迪正式签署“人车家智慧生态”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整合各自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AIoT技术及用户生态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共同打造“人车家”智慧生态。

不是所有人都要造车,但在2025年,似乎没有一家家电巨头愿意离车太远。

同样在11月,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和海尔卡泰驰将在产品定制共创、车家场景互通以及车载功能设计三大方向展开深度合作。

或许是原有市场增长空间变窄,又或许是产业链有一定重合,近年来,越来越多家电企业寻求向汽车跨界。

对于想“上车”的企业来说,杀入原本激烈竞争的市场并生存下来其实不容易;而对于想要通过零部件、人车家生态切入市场的企业来说,也面临着“这类业务能带来多大经济价值”的拷问。

(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一个事实是,无论是要在存量市场中寻求增量,还是主动出击寻找第二曲线,在市场发生变革的当下,家电巨头们都必须出发了。

“车家互联”成潮流

打通车家互联的场景闭环,是当前家电巨头最“时髦”的选择。

据悉,美的和比亚迪的协议生效后,比亚迪全品牌车型将与美的旗下美的、COLMO、小天鹅、华凌、东芝等多品牌展开全面合作,逐步接入智能家电家居设备及IOT车载产品等全品类产品,构建全面无感互联。

同时,双方将探索“创新渠道共融”,在美的线下旗舰店与比亚迪4S店、城市展厅内,试点共建“人-车-家”智慧生活体验空间。后续还会联合开发车载水箱、制冰机等前/后装车载生态产品。

事实上,在美的与比亚迪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之前,这两家公司已经有不少互动。比如,比亚迪在2025广州车展上宣布,汉L、唐L车型支持联动美的等品牌家电。

比亚迪之外,美的跟其他车企也有互动。9月,美的旗下高端品牌COLMO在广东番禺携手蔚来打造了车家互联智感体验馆。

而在今年8月,美的发布了全屋智能新战略,战略中明确将“人车家生态”作为三大核心板块之一。

当时,美的提到已携手华为、VIVO、荣耀、OPPO等手机企业,小度、天猫精灵等互联网平台公司,鸿蒙智行、蔚来、广汽等智能汽车企业,共享资源与技术能力。

美的为什么要进军生态?

“随着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的普及,用户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空间的智能体验,而是期待基于同一用户ID、统一使用习惯,实现‘人-车-家’全场景的连贯互联。”美的全屋智能总经理尚喆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的布局“人车家”,本质是顺应这一趋势,填补跨场景智能体验的空白。

(图源:视觉中国)

在尚喆看来,美的这类家电企业优势在于,深耕家庭场景多年积累的‘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以及庞大用户基础和对家庭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尚喆说。与蔚来等品牌的合作已验证,高净值用户群体的重合能实现双向引流——COLMO家电用户购置蔚来汽车、蔚来车主购买美的家电,这是单一车企或者家电企业都难以做到的。同时,介入汽车生态能够让美的手里的资源真正运转起来。“传统家电行业存在场景割裂、生态封闭的问题,单一家电的智能化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对于未来,尚喆认为,通过“人车家”生态构建,美的可打破家电与汽车、手机等终端的壁垒,将孤立的智能设备串联成完整场景。

“美的在人车家生态的规划不会涉足手机、汽车制造,我们的核心定位是通过技术连接,打通‘车-家’场景的体验断点。”尚喆表示。

美的之外,海尔集团也有与汽车生态相关的业务新动态。

11月,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科技与海尔卡泰驰正式达成合作,宣布将围绕阿维塔的百万元级旗舰车型在产品定制、车家场景互通、车载功能设计等方面进行联合创新。

2021年3月,海尔集团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智能制造、智能汽车研发与应用、车家互联、新能源及智能化车辆推广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同年5月,海尔与吉利签约,双方在车联网与智慧家庭互联、营销渠道与营销创新模式、金融及物联网支付等方面实现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海尔还通过并购汽车之家切入生态。8月,海尔卡泰驰完成战略入股汽车之家。海尔宣布,将支持汽车之家打造“内容+交易+服务”三位一体、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出行平台新范式,提升用户在看车、买车、用车、换车各环节的体验,实现从内容触达、交易转化到服务闭环的无缝连接。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智能汽车的家庭化转型为家电产品提供了重要切入点。随着汽车全面电动化带来的全域电力供应能力,未来汽车中,制冷设备、热水供应、车载空调等类家电功能的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让汽车与家电的场景融合成为可能。

花式“上车”

家电企业切入造车市场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打造“人车家”生态、进入汽车产业链或者亲自下场造车。

依托家电行业积累的机械电子、精密制造等技术,部分家电企业选择以零部件供应商身份切入汽车产业链。

2018年,美的就成立了广东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锚定汽车领域。2021年,威灵汽车部件公司正式宣布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底盘执行系统三大产品线进入投产状态。

2023年6月,威灵汽车部件与小鹏汽车合作,为后者提供包括电动压缩机在内的多种热管理产品。

次年4月,美的与蔚来在美的威灵汽车部件安庆工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当时双方表示将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动化生产、数字化建设、低碳可持续园区及智慧物流等领域开展合作。据媒体报道,当时方洪波与李斌一起拍摄短视频,并表示希望今后每一辆蔚来汽车上都有美的在安庆生产的汽车零部件。

格力电器(000651.SZ)及旗下多家子公司也生产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同时还为相关零部件加工提供解决方案。

今年10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2026“品牌强国战略”共建行动活动中提到,格力电器数控机床已为特斯拉提供服务。

在张毅看来,家电企业与汽车企业均属于机械电子相关行业,在生产端存在诸多共通性:两者均涉及流水线生产、模具应用、电器元件集成、精密机械制造等核心环节。“从工业生产源头来看,通过技术微调和设备改造,双方的生产能力具备互通基础,不会存在不可逾越的行业壁垒。”他指出。

(图源:视觉中国)

基于类似的理由,也有企业选择直接进军整车制造。

今年,追觅做出了“上车决策”。在8月官宣造车,根据计划,其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对标布加迪威龙。

追觅科技方面此前曾向时代财经表示,公司会对汽车领域进行长期投入,目前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在持续扩张。同时还提到,公司此前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积累,能够向汽车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方向的技术迁移。

求增长,更求变革

家电企业纷纷跨界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新的增长曲线。

“跨界目的是避开家电市场存量竞争,抓住新能源汽车万亿级机遇,将家电领域的技术与供应链优势转化为新增长引擎。”资深产业经济分析师、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认为,这一跨界浪潮是行业智能化融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家电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主动求变。

不过这些选择在丁少将看来各有风险。

“人车家”生态易落地且成本低,但依赖车企合作易被动;亲自下场造车虽能掌主动权,但也要应对造车技术壁垒与巨额资金投入压力。

(图源:视觉中国)

丁少将认为,打造“人车家”生态的模式增长确定性最高。

未来最可能的融合模式是轻量化生态协同,即家电企业不造整车,聚焦智能座舱、车家互联等场景,与车企、汽车服务商合作,打通数据与场景闭环。

张毅则指出,不同赛道的企业,需要关注不同的核心因素:对于发力生态的企业,需要关注汽车“家电化”转型的场景拓展空间。“智能家居功能在汽车场景中的落地程度,直接决定市场需求规模。”他表示。

对于进入汽车产业链、发力造车的企业,则需要关注企业在核心技术、生产设备、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储备,能否支撑其向汽车零部件领域顺利切换。

“最重要的,还是选择好合作伙伴。”张毅直言,具备扎实技术储备、清晰场景定位且能找到靠谱合作伙伴的企业,更易在跨界中突围。

事实上,“上车”仅仅是中国家电产业漫长多元化征程中的一个缩影。

面对增长天花板的压力,家电巨头的多元化战略正在全维度加速推进,汽车之外,新能源、医疗健康、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已成为它们开辟新战场的关键方向。

奥维云网(AVC)研究创新部副部长刘冀元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家电行业生态竞争的升维,是由产业周期(存量主导)、技术周期(AI重构)、消费周期(理性且分化)等多个因素推动下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用户经营、效率重构的必然过程。

“‘车’只是一个方面。”刘冀元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小马智行发布重磅财报:城市级别单车盈利转正!Robotaxi千辆目标将提前达成,明年规模扩至3000辆
3天前通知停工,实探智驾独角兽毫末智行北京总部!员工:说是放假,实际回不来
谷歌“千倍算力”目标搅动A股:光库科技成OCS概念旗手,市值2天飙涨超90亿
易主3年控制权或再生变,002348跨界固态电池搁浅?“华统系”朱氏兄弟拟放弃掌舵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