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塘里的“桥梁”:江苏如东蟹农与台湾主播共绘两岸新经济图景
一只河蟹在讲述一段数字时代下连接起两岸产业的新故事
                         兵凌水产的养殖车间里,陆卫兵与疲老板开启直播。时代周报记者摄
                        兵凌水产的养殖车间里,陆卫兵与疲老板开启直播。时代周报记者摄
                    
秋风起,蟹正肥。
10月下旬,江苏如东县大豫镇的生态蟹塘,水草摇曳、波光粼粼,一场跨越海峡的直播正在进行。
在南通兵凌水产公司的养殖车间里,负责人陆卫兵拾起一只六两的公蟹,在灯光下细细端详:“象牙底板,嘴红,腿有硬度,这种程度是目前顶级规格的公蟹了。”一旁,来自台湾嘉义的头部主播疲老板举着手机,将这一幕实时传送到千里之外。
陆卫兵四十年养殖经验碰撞疲老板八年直播电商积淀,在蟹塘边展开一场关于品质与流量的对话。这场跨越海峡的溯源直播,是如东蟹农与台湾电商行业的一次跨界合作,更揭开了如东蟹苗占据全国三成市场份额的产业密码。
从陆卫兵手中的蟹苗,到疲老板直播间里的鲜味,从生态繁育的河塘,到数字经济的云端,在如东这座占据全国三成蟹苗市场份额的沿海县城里,一只河蟹在讲述一段数字时代下连接起两岸产业的新故事。
台湾直播间到如东蟹塘的溯源之旅
十月的如东,秋风微凉。蟹塘边水汽氤氲,一排排蟹笼泛着银光。
陈冠铭对着镜头,和上万名台湾观众分享他第一次走进如东蟹塘的所见所感。这位来自台湾嘉义的头部电商主播,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疲老板”。
2017年,陈冠铭乘着风口进入直播带货行业,在第二年创立自有品牌“疲老板”。凭借丰富选品和口碑,原本十坪小工作室扩充成千坪大卖场,吸引了众多民众朝圣打卡,被誉为“零食界的好市多”。
他是岛内第一个打通线上直播与线下实体门店的主播,也是将大闸蟹引入直播贩售的第一人。
但首次试水并不顺利。去年,他从合作伙伴处采购了大闸蟹,却因对运输环节的损耗预估不足,亏损收场。“那次教训让我明白,生鲜产业链不像零食那样简单。卖蟹,必须从源头摸清楚。”
于是,这个秋天,疲老板跨海来到江苏如东,中国优质河蟹苗种第一县,开启一场产地溯源直播。
在兵凌水产的蟹塘里,他与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秘书长陆卫兵并肩而行。镜头前,疲老板弯腰捞起一只4两重的母蟹,请陆卫兵细致讲解从蟹苗孵化到成蟹出塘的全过程。
“上乘的大闸蟹一般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就像一个人的五官。可好蟹不只看长相,更要看内在。一只真正的优质蟹要集齐鲜、甜、嫩、肥、红膏五大要点,需要水质好且营养成分高,饵料喂得好,还需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陆卫兵说道。
                         陆卫兵挑选优质大闸蟹。时代周报记者摄
                        陆卫兵挑选优质大闸蟹。时代周报记者摄
                    
疲老板将这些细节同步讲解给台湾观众:“原来不是产地决定一切,水质、蟹苗、气候跟养殖技术才是关键。”
为了保证大闸蟹的口感与存活率,陆卫兵还示范了“吐水”和“吹干”的环节,前者去除泥腥味,后者防止运输损耗。这些流程被疲老板用镜头一一记录并推送到台湾,让观众同步看到一只大闸蟹从蟹塘到菜桌上的旅程。
“这趟行程让我看到大陆养殖的规模与细节,也让我更有信心把如东的蟹带回台湾。”在疲老板看来,产地溯源直播是一个很好的样式,让消费者看到品质、看到源头。“如果台湾主播都可以把货品来源透明化,台湾的直播带货行业会更加成熟。”
四十年行业坚守到跨海合作的创新样板
在如东蟹苗产业的发展历程中,陆卫兵创办的兵凌水产公司是行业典范。
1995年创立至今,这家如东蟹苗育种领域的龙头企业所培育的“东牌”苗种已辐射至阳澄湖、洪泽湖等传统产区,并远销陕西、宁夏、新疆、内蒙、吉林等地。陆卫兵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2025年公司实现苗种产量50吨,明年将突破60吨。
如东蟹苗的好口碑背后,离不开蟹农们科学养殖理念。
以陆卫兵为例,三十年来,他把一片蟹塘做成了科研田,通过藻类、活体轮虫等天然饵料喂养,确保饵料充足和无公害养殖,坚持“纯天然水系、生态投喂、尾水净化”养殖模式。
站在养殖池边,陆卫兵向疲老板详解行业变革:“当前蟹苗价格回归理性,这正是产业成熟的标志。如今竞争焦点转向品质提升,大规格精品蟹的利润空间远超普通产品。”
今年,如东的夏天格外漫长。高温影响河蟹的生长,也考验养殖技术。
“现在南方持续高温的时间比较长,部分螃蟹不吃饵料,脱壳会相对延缓,不容易养出肥蟹好蟹,而且水温升高,水位下降,大闸蟹也会容易死亡,导致减产。”陆卫兵说,蟹农们盼了一个多月,终于,随着10月下旬气温下降,河蟹迎来丰收。
这一次,疲老板刚好在场,见证了一笼笼河蟹起网。
                         蟹笼起网。时代周报记者摄
                        蟹笼起网。时代周报记者摄
                    
陆卫兵的创新不仅在技术,更在于理念。他提出的“早上市早肥”工程,通过科学调水、分阶段投喂,专注于把成蟹的上市时间提前,提高养殖户的亩产效益。
“每年3月20日左右,我们将豆蟹运到湖北养殖,可以实现成蟹在10月下旬左右上市。早上市的话,一来成活率高,二来能降低成本。”陆卫兵向台湾观众介绍道。
一场深度参观和交流下来,疲老板在深有感触:“台湾消费者最重视食材安全与可追溯性,陆会长的养殖理念与我们的品质追求不谋而合。”
双方的深度对话成就后续合作的开端。疲老板希望借助陆卫兵的供应链优势,把大陆优质蟹发往台湾,“我觉得好的美食味道,就能促进两岸有好的友情”,陆卫兵则看重台湾主播的传播力,希望通过电商渠道扩大如东河蟹的品牌影响力。
事实上,“东牌”蟹苗早走出江苏,漂洋过海。据陆卫兵介绍,公司每年约3000斤优质扣蟹出口至台湾,实现大陆与台湾在农业技术领域的深层次合作。陆卫兵推崇的养殖模式也推广至江苏、安徽、湖北、山东等地,养殖的极品螃蟹远销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
一只蟹,连接起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中国的河蟹版图上,如东是一颗闪亮的“明珠”。
地处古长江入海口的如东,海水盐度低、滩涂面积广阔,兼具长江口暖湿气候与海淡水交汇的独特环境。这些先天条件,让如东成为中华绒螯蟹苗种繁育的“天选福地”,所繁育的如东大眼幼体活性好、成活率高,成蟹规格大、品质好。
据南通日报报道,如东蟹苗多年来占据全国蟹苗市场三成左右的份额,产业规模近亿元,在全国千亿级河蟹养殖版图中是重要一隅。每年5月,大眼幼体长成后,全国各地的扣蟹、成蟹养殖户都迫不及待赶来采购。
                         打包好的大闸蟹。时代周报记者摄
                        打包好的大闸蟹。时代周报记者摄
                    
这些亮眼的成绩背后,是种业“芯片”优势的持续发力。作为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体系示范县,如东已基本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与规模化繁育,形成豆蟹、扣蟹和成蟹规模养殖的产业链。
如东河蟹推广示范基地挂牌以来,通过良种亲本优选、水质调控和生态培育等技术组合,实现从种蟹培育到蟹苗孵化全流程精准把控,极大地提高了优质种蟹培育成活率,还使培育出的长江系河蟹具有整体规格大、出肉率高、肉质甘甜、膏黄饱满等特点。
得天独厚的资源、政策扶持和蟹农的努力耕耘,共同推动如东渔业走向新的高度。
据新华网报道,2024年,如东水产品总量达34.4万吨,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近200亿元。
今年上半年,如东渔业继续“奔跑”,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6.34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淡水养殖占比超40%,以3.8%增速领跑;海洋捕捞7.19万吨,同比增长2.6%;海洋养殖2.55万吨,同比增长3.6%,凸显“海淡并进、均衡发力”的产业新格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海鲜之乡”。
生态升级的同时,如东也在探索产业融合路径。2021年1月,如东县启动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为传统养殖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这场数字化浪潮中,兵凌水产公司与台湾头部主播的跨界合作,诉说的不仅是一只蟹的故事,它承载着生态养殖的智慧、两岸交流的温度、产业振兴的力量,是如东蟹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