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农商银行书写与特区45载共成长的金融答卷
深圳农商银行以金融为笔,书写着“与特区共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共生篇章。
45载栉风沐雨,45载蝶变腾飞。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应运而生,从南海之滨的“小渔村”到全球瞩目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拓荒牛精神”在这里扎根生长,“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号角在这里响彻全国。45年的辉煌历程,不仅是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奋斗史,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深圳农商银行始终与特区发展同频共振。从1952年的信用合作社起步,到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由一线大城市农信社改制组建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再到如今资产规模超8000亿的现代商业银行,深圳农商银行的成长轨迹,早已深深融入特区发展的血脉。
从特区“拓荒”初期服务“三来一补”产业,到城市化进程中助力社区转型,再到“双区”建设中赋能科技企业,深圳农商银行始终以金融为笔,书写着“与特区共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共生篇章。
与特区产业同升级:以金融“硬支撑”激活实体“新动能”
深圳的产业升级,是特区发展的核心脉络;而深圳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始终是产业迭代的“助推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如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圳农商银行始终紧跟特区产业步伐,以精准适配的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深圳,“出口加工”“三来一补”产业成为特区工业化的起点。彼时,深圳农商银行的前身——深圳农村信用合作社,凭借原特区外网点密集的优势,主动抓住机遇:为社区兴建工业厂房提供信贷支持,累计助力建设厂房超7000万平方米,吸引数百万来深建设者扎根;在全国农信系统率先发行银行卡、开办外汇业务,解决“三来一补”企业跨境结算难题,让金融服务跟上“深圳速度”。
2004年深圳全面推进城市化,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面对社区企业“无足值抵押物、经营数据难达标”的融资痛点,深圳农商银行创新信贷模式,从支持原村集体经济改制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建设工业厂房,到近年来助力其打造集生产、研发、生活于一体的“园区综合体”,成为原特区外社区发展的“坚强后盾”。
深圳是“民营经济之都”,中小微企业是特区经济的“毛细血管”。深圳农商银行自诞生起便带着“服务小微”的DNA,始终以相伴相守、共同成长的信念,持续探寻更贴合小微企业需求的服务路径:2009年设立小微专营部门,2018年升级为普惠金融部,并通过单列信贷计划、提高不良容忍度、落实尽职免责,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截至2025年6月末,小微贷款余额超1900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超50%。用真金白银陪伴小微企业从“幼苗”长成“大树”。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往往具有“额度小、频次高、用款急”的特征,深圳农商银行以数字化技术破解小微融资难题,整合内外部数据,打造数字化运营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持续迭代“结算贷”“订单贷”等场景化产品,精准响应企业经营需求,并于2024年推出纯线上信用贷款“微易贷”,实现当天申请、当天放款,年底审批金额超9亿元,服务客户近万户。
深圳市兆纪光电的成长轨迹,正是深圳农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生动注脚。自2009年兆纪光电成立之时,便选择在深圳农商银行开立账户。十多年来,兆纪光电从销售额为0到突破10亿元,从传统加工到mini/micro LED核心技术领先,深圳农商银行持续为其提供授信、结算等金融服务。“和农商行合作这么多年,默契早就在细节里了。我们在四川有工厂,我常两地奔波,有时为了不耽误资金周转,农商行的客户经理甚至会专程飞到四川上门服务。” 兆纪光电负责人李思升表示,在合作中建立的日积月累的信任是一直选择深圳农商银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与特区科技同布局:以转型“主动破局”紧跟科技“成长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迈向“科技创新之都”,深圳农商银行再次主动转型。2017年,深圳农商银行就提出“3年、2000户、200亿”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转型目标。在完成该目标后,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重研发”的特点,该行以“创投思维”重构评价体系:不唯财务指标与抵押物,而是聚焦企业成长性,于2021年推出“科创金种子计划”,为科技企业定制服务套餐。目前,该行已服务全市1/5的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占比超98%,成为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金融伙伴。
2025年5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深圳基本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从2020年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集团公司研发,到2021年助力集团总部大厦建设,再到2024年匹配“腾飞贷”满足上市前资金需求,深圳农商银行以“全链条护航”,见证这家第三代半导体行业领军企业的崛起。
2024年,该行获批4家科技专营支行,数量居当年全市首位,并在专营支行全面推行“六专”管理机制,实施差异化政策。为进一步放大协同效应,依托200余家网点遍布深圳的服务优势,深圳农商银行搭建起“1+4+N”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将专营机构的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润泽全市科技企业。
在绿色金融和养老金融方面,深圳农商银行同样深耕不怠,积极探索差异化的绿色信贷模式,推动绿色信贷与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养老储蓄、理财及保险产品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同时优化线下网点适老设施,提供方言服务,推进手机银行适老化改造,助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奋力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与特区创新同节奏: 以改革“敢为人先”紧跟城市“创新步伐”
“创新”是深圳的城市基因,也是深圳农商银行的发展密码。深圳农商银行始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金融服务迭代升级。其核心系统的演进正是这一历程的科技注脚。自1996年成立科技兴社领导小组以来,该行契合深圳经济发展需求,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已持续近三十年,近三年科技投入更是超18亿元,走出了一条从跟随到主动创新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1998年,正值深圳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兴起,金融服务需求激增。该行率先在全国农信系统内独立开发第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并成功上线。这一系统极大解放了柜面生产力,以灵活便捷的存取服务吸引了大量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
至2005年底,深圳农商银行顺利完成改制,次年启动第二代核心业务系统的研发,于2010年成功上线并获得深圳市金融创新一等奖。二代系统有效突破了一代系统在可扩展性、客户服务、风险控制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瓶颈,实现了以技术升级驱动服务与管理升级。
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加速,客户需求从“功能可用”转向“体验优先”,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成为核心要求。2022年4月,深圳农商银行将第三代核心系统建设列为“一号工程”,全面采用“云+分布式微服务+分布式数据库”的国产技术路线。2025年4月,三代系统正式投产,最终完成了739个金融产品、3450万个账户的平滑迁移。这套采用“云+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分布式数据库”的国产化系统,每秒可处理6000余笔交易,可承载日均交易量超3000万笔,不仅为该行未来十年的业务发展夯实科技基石,更成为国内中小银行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实践。
深圳是一座“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移民城市,民生服务的温度,决定着城市的归属感。深圳农商银行将金融服务融入市民生活场景,用金融的“软实力”守护城市的“烟火气”。
数字化转型,让金融“更简单”。针对来深新市民的居住痛点,深圳农商银行2019年首创智慧租住平台金信“智小窝”,实现城中村、长租公寓、工业园等区域房源线上查找、签约、交租,房东线上管理房源,有效解决城中村、工业园区等区域传统租赁方式的痛点。截至2025年6月,“智小窝”已服务近150万来深奋斗者,为他们构筑起“温暖的家”。
作为深圳本土银行,深圳农商银行积极拥抱“双区”建设,在跨境金融领域屡创“第一”:2022年成为全国首家具有“跨境理财通-南向通”资格的农商行,推动跨境理财服务扩容,助力大湾区金融融合;2021年引入星展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近10年来国内首家引入境外战投的中小银行。依托星展银行的全球化布局,深圳农商银行构建“本土深耕+国际赋能”的生态圈,为大湾区居民便捷配置全球资产,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从跨境结算到联合授信,助力深圳企业拓展全球市场。
此外,深圳农商银行还创造了多项行业“首个”:2005年全国第一家“自费改革”和“溢价发行”的农商行;2015年发行首单ABS,开创个人类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先河;2020年全国首家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农商行……这些“首个”,不仅是深圳农商银行的荣誉,更是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的生动见证。
45载特区辉煌,70余年农商同行。深圳从昔日的边陲小镇蜕变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农商银行始终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的新起点,深圳农商银行将继续秉承“做中小微企业和市民信赖的金融服务专家”的愿景,以金融活水滋养深圳高质量发展,与这座伟大的城市共成长、共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