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二线厂商储能战略分化:鹏辉能源押注大电芯,亿纬锂能斥资拓海外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电池市场上,平衡当下业务与未来技术布局是每家电池企业的必修课。
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8月21日晚间,A股两大动力电池企业亿纬锂能(300014.SZ)和鹏辉能源(300438.SZ)分别披露半年报。有意思的是,两家公司此前都未披露业绩预告,这也使得市场对两家公司的业绩抱有一定的期待。
然而,即便是相对头部的动力电池企业,也难以逃离“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亿纬锂能实现营业收入281.70亿元,同比增长30.06%;实现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同比下降24.9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57亿元,同比下降22.82%。
同期,鹏辉能源实现营业收入43.01亿元,同比增长13.99%;归母净利润亏损0.8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1.59亿元。
根据公告,亿纬锂能和鹏辉能源的主要产品都包括消费电池、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从产品角度来看,两家公司的业务几乎完全一致。但最终交出的半年度成绩单,结果却截然不同。
“二三梯队的竞争非常激烈。从近几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市场正经历严重的‘内卷式’竞争,细分潜力增长赛道更容易突围。”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例如部分圆柱电池企业已在人形机器人电池领域实现小规模出货;半固态电池在家庭储能、户外便携储能等场景应用安全需求强烈。”
就业绩等相关问题,8月22日,时代财经分别致电亿纬锂能和鹏辉能源董秘办。鹏辉能源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而截至发稿前,亿纬锂能董秘办电话尚无人接听。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鹏辉能源押注大电芯,亿纬锂能斥资拓海外
作为动力电池企业的二线梯队,亿纬锂能和鹏辉能源的业绩表现具备代表性。这不仅能让投资者关注到二线厂商的实际商业表现,同时还能让投资者辨别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的趋势所在。
根据亿纬锂能半年报,在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及单项坏账计提影响,归母净利润为22.18亿元,同比增长3.7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7.70亿元,同比增长18.06%。报告期内,动力电池出货21.48GWh,同比增长58.58%;储能电池出货28.71GWh,同比增长37.02%。
根据国金证券研报预测数据,2025年亿纬锂能动储电池出货有望达到120GWh~130GWh。其中,动力电池有望达到50GWh,储能电池有望达到70GWh~80GWh。
从细分产品来看,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实现营业收入127.48亿元,储能电池实现营业收入102.98亿元。两者之间差距已不大,但毛利率依然有差异。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为17.60%,同比增长6.92%;储能电池毛利率为12.03%,同比下滑2.32%。
高盛集团研报指出,亿纬锂能2025年第二季度收益因一次性费用未达预期。第二季度亿纬锂能的归母净利润为5.04亿元人民币,比高盛预期的11亿元人民币低53%;营收为154亿元,比高盛预期高出3个百分点。
此外,亿纬锂能已计划奔赴港股IPO,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匈牙利30GWh动力电池工厂及马来西亚38GWh储能电池项目,海外市场或能为企业业绩再添助力。
相反,规模小于亿纬锂能的鹏辉能源,则挣扎在亏损的边缘。
财报数据显示,鹏辉能源锂离子电池业务毛利率仅为10.10%,同比下滑2.22%;产能利用率为88.54%。鹏辉能源虽然拥有与亿纬锂能相同的产品线布局,但在财报中并未将细分业务的营收一一罗列。
时代财经注意到,在动力电池领域市占率方面被其他厂商远远抛下的鹏辉能源,选择重点布局储能领域。今年上半年,鹏辉能源开发了600+Ah大电芯,为未来TWh级储能市场做准备,同时落地全国最大规模用户侧储能项目并加速全球化布局。
从出货量而言,鹏辉能源整体出货量有所增长。
根据SMM、InfoLink统计数据,2025上半年,鹏辉能源储能电芯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九,全球户小储(含户用储能、通讯储能)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居前三。但在鹏辉能源7家重要子公司中,仅2家子公司实现盈利,其余均处于亏损状态。
“动力电池整体维持量升价跌趋势。”于清教指出,“一是车企端降本需求向上传导,二是原材料价格低位徘徊,三是头部企业技术降本等显效。”
他表示,竞争格局方面,从全球来看,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头部地位稳固,中企竞争力持续提升,韩企竞争力下滑明显,日企松下虽然市场份额在下滑,但装车量已有回升迹象。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则认为,今年上半年电池行业竞争更为激烈,不断有技术创新,同时技术迭代也比较快。一旦一个新技术出现,如能抓住机遇的话,市场份额、销量就会大幅度增加。
固态电池技术或为竞争突破口
对于两家尚处于二线梯队的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如何突破当前的竞争格局是企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时代财经查阅两家企业财报后发现,虽然亿纬锂能和鹏辉能源都在消费、动力和储能电池业务上深耕,但两家企业都无一例外地布局了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领域。
据时代财经了解,固态电池已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能够系统性解决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在安全、能量密度和寿命等方面的核心痛点。可以说,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若能成功商业化,那将是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
亿纬锂能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已成功开发Ah级硫化物基固态电池原型,百MWh的中试线预计在2025年投入运行。公司预计在2026年实现生产工艺突破,推出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态电池1.0;2028年推出1000Wh/L的高比能全固态电池2.0产品。
而鹏辉能源虽没有明确在半年报中披露固态电池的时间表,但在资本化研发项目上可以看到,“柔性超薄固态电解质的制备与固态电池技术”期末余额为548.85万元。
此前,鹏辉能源在互动易上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持续迭代优化,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由280Wh/kg提升至320Wh/kg,新一代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层自动适应活性材料体积的变化,不需要加压模组,固态电池性能更稳定。当前在按计划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
然而,当前固态电池技术仍面临巨大的产业化挑战,成本高昂、生产工艺体系、传导效率等众多问题尚待解决。
“半固态电池已开始量产装车,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以后有望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于清教说。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电池市场上,平衡当下业务与未来技术布局是每家电池企业的必修课。
于清教认为,对于当前业务以及未来技术布局,首先要在战略上有清晰界定和资源分配,超过70%要放眼当下,中期业务约20%,远期约10%。很多技术其实诞生的时间已比较久,但没发展起来。未来技术布局通常成立独立团队,需要容错试错,坚定长期主义。
8月22日,亿纬锂能报收48.50元/股,涨0.89%;鹏辉能源报收27.52元/股,涨0.99%。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