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1-9月销量大涨2.5倍!比亚迪智能化优势凸显,多元发展构建护城河
智能制造构筑底层基石
【编者按】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新一轮产业变革与转型升级。作为全球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始终走在行业最前沿,扮演先行者与探路者的角色。
2022年,时代周报推出《湾区智造力量》年度专题,深入大湾区制造业产业带,记录新浪潮下的制造产业大变革,为制造型企业提供样本与经验。
新能源汽车大趋势下,比亚迪不断刷新着一项项新纪录。据比亚迪(002594.SZ)近日发布的9月产销快报,9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产量20.46万辆,销量20.10万辆,双双突破20万辆。
1-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119.16万辆,同比增长248.74%;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18万辆,同比增长249.5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17.53万辆,同比增长255.3%。
三位数的增长数据,即便放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亦异常醒目。这意味着,比亚迪的销量增长,并不完全依赖于市场层面的电动化趋势,而是更得益于其多年来的研发投入与智能制造技术积累。
“王总(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是位颇为低调的领导,平时经常身着工作服出现在工厂。比起站在镜头前,他似乎更喜欢深入一线搞技术。”一名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如此回忆自己印象中的公司领导。
多年来,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始终对技术、智造十分重视,在其影响下,比亚迪完成了一轮又一轮技术升级与智能创新。眼下,比亚迪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头羊,更在动力电池、轨道交通、光伏储能等领域深度布局,成为一家高度智能化的科技型公司。
图源:图虫创意
智能制造构筑底层基石
深圳市坪山新区比亚迪路3009号,这里是比亚迪公司总部所在地,这里不仅有著名的“六角大楼”,还有高空穿梭的云轨、云巴;高度智能化的制造工厂……无不体现着比亚迪在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
比亚迪坪山总部建于2006年,占地约4000亩。有完整的四大工艺和零部件工厂及汽车研发中心。
在汽车行业中,比亚迪是有名的“亲力亲为”,不仅整车组装,在产业链上游零部件方面,比亚迪也极少外采,坚持自主生产制造。因而在制造能力方面,比亚迪毫无疑问是国内汽车行业中的佼佼者。
此后,比亚迪坪山总部不断升级,生产效率伴随着智能化升级而不断攀升,成为比亚迪全球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比亚迪总部,员工们可乘坐云轨、云巴快速在园区内通行。在工厂内,一列列智能机器人、机械臂不停舞动,有序完成着每一项工作。其间,智慧物流车来回穿梭,为各工位定时定量运送零件……
眼下,比亚迪进一步推出坪山工业园首个“零碳园区”项目,打造中国汽车品牌首个零碳园区总部。在追求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探索新能源汽车行业碳足迹标准,引领中国汽车行业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
图源:视觉中国
像坪山总部这样的智能制造基地,比亚迪还有很多。资料显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比亚迪已在全球设立30多个工业园,实现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业务布局涵盖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再到应用,全方位构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多年积累的智能制造能力,为比亚迪实现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而人们可以看到,比亚迪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销量持续攀升,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比亚迪同样有能力迅速调整应对。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比亚迪紧急转产口罩。彼时,比亚迪迅速调集了3000多名工程师,10万名产业工人,改造了50万平米的净化厂房。
在此背景下,比亚迪3天出图纸,7天出设备,13天开始量产,24天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产量最高时,比亚迪每天可生产口罩1亿只。
彼时有网友甚至打趣说道:“只要比亚迪想造,没有什么是造不出来的。”
如此惊人的转产速度与效率,背后正是比亚迪多年来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积累。眼下,这样的积累仍在继续,支撑着比亚迪在更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动力电池塑造核心竞争力
比亚迪在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并不仅仅体现在新能源汽车板块,在动力电池领域同样如此。其电池业务不仅在动力电池行业占得不小市场份额,更与新能源车业务互补,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发展。
事实上,早在进军动力电池领域之前,比亚迪便已在电池领域有所布局。彼时,比亚迪的电池主要供给3C产品,凭借先进设备和工艺,比亚迪大大降低电池生产成本,迅速取得市场认可,飞利浦、松下、索尼、通用、诺基亚、三星、索爱等都曾是其重要客户。
当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兴起,比亚迪也敏锐切入动力电池领域。随着相关技术不断积累,比亚迪动力电池在助力自身新能源车产品发展的同时,也对外开放,惠及更多新能源汽车企业。
2020年3月29日,比亚迪正式发布刀片电池,该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技术,将首先搭载于“汉”车型。
“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在成组时可以跳过“模组”,大幅提高了体积利用率,最终达成在同样的空间内装入更多电芯的设计目标。相较传统电池包,“刀片电池”的体积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也就是说续航里程可提升50%以上,达到了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的同等水平。
在刀片电池基础上,今年5月,比亚迪发布CTB技术。与传统CTP技术相比,比亚迪CTB技术从电池“三明治”结构变成了整车“三明治”结构,将车身底板与电池上盖板合二为一,“刀片电池”采用类蜂窝三明治结构。
据了解,CTB刀片电池包的结构灵感,来源于蜂窝铝结构。刀片电池本身非常安全,相邻电芯可以紧密排列在一起。一排排的刀片电芯组成的结构就如蜂窝芯,通过上盖板和底板组成类蜂窝结构。这让CTB刀片电池包的结构强度得到突破,能够顺利通过50吨重卡碾压的极端测试。
发布CTB技术的同时,比亚迪推出首款搭载了CTB技术的e平台3.0车型——海豹。作为首款搭载CTB技术的e平台3.0车型,海豹是比亚迪在电动车先进技术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其麋鹿测试通过车速83.5km/h,单移线测试通过车速133km/h,最大横向稳定加速度1.05g,性能表现优异。
可见预见的是,随着技术、性能不断提升,比亚迪动力电池将在更多新能源汽车上装载,不仅满足自身需求,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轨道交通筑梦未来
眼下,人们已很难用新能源车企来定义比亚迪公司。从业务构成来看,比亚迪不止造新能源车,不止向产业链上游布局动力电池及零部件,它还有轨道交通、光伏储能、3C电子等众多跨界业务。与其说比亚迪是一家新能源车企,不如说它是一家极具科技感觉与智能化的综合科技型公司。
图源:图虫创意
之所以多元发展,是为未来做好前瞻布局。比亚迪在此方面颇有经验,过去几十年,已多次前瞻布局,把握行业风口。
面向未来,比亚迪认为,轨道交通将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极具发展前景。
2016年10月,比亚迪历时5年,投资50亿元研发的跨座式单轨——“云轨”,在深圳坪山总部举行通车仪式,正式宣告进军轨道交通领域。
此后,比亚迪再度推出耗资近100亿元倾心打造的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不占用道路资源的立体智能交通系统——“云巴”,搭载无人驾驶系统、多功能深度集成的综合调度系统、人脸识别等高科技配置,再度完善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布局。
凭借创新技术与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比亚迪打造的轨道交通比地铁、轻轨建造成本更低、建造时间更短,目前,其已在重庆、银川等地部分地区投入运营,展现出强大发展潜力。
根据规划,轨道交通业务将成为比亚迪新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将助力比亚迪向着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传统整车企业、制造业企业向科技智能型企业转型。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