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规模七连涨,财通资管的护城河在哪?

2022-08-15 14:15:35
来源: 时代在线

在马太效应日益明显的公募行业,一家相对年轻的基金管理人想要逆势突围并不容易,但市场上向来不缺少“黑马”,比如财通资管,2015年底获得公募业务资格,短短6年多的时间,公募非货规模就已经突破千亿关口。

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财通资管资产管理总规模2726亿元,较一季度逆势增加了200多亿元,已经连续7个季度实现环比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公募管理规模达1422亿元,非货公募规模为1242亿元、较年初增幅为26%,行业排名快速跃升至第32名,在券商资管行业排名中仅次于东证资管。

在疫情干扰严重、市场波动较大的二季度,财通资管管理规模依然保持着上升趋势,公司是怎么做到的?投资者从中又能得到哪些启示?

以人为本,高度互信

2012年,怀揣转型买方与服务家乡企业的初心,马晓立离开了奋斗多年的中信证券,回到浙江加入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财通证券资产管理部(财通资管前身)。之前,他曾连续6年获得交通运输行业“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2005~2010)。

正式加入财通证券之前,他对未来资管业务的发展已经有了初步设想,并向财通证券管理层提了三个建议:第一,财通资管未来采取“类事业部制”运作,人财物充分授权,权责利清晰;第二,待时机成熟,资产管理部独立成子公司,独立运作;第三,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措施。

得益于母公司的充分信任和放权,马晓立随即开始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加盟,现任总经理钱慧、副总经理周志远、首席营销顾问刘芸、总经理助理兼权益投资总监姜永明等近十人高管团队逐渐成型。

十年来,如马晓立当初的设想,财通资管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扁平化、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并由各领域资深专家担任核心管理岗,公司充分授权,权责利清晰。

作为公司带头人,董事长马晓立的主要任务在于“定战略、搭班子、带团队”,确定公司的战略目标,找到各条线的最佳合伙人,并做好内部协调,保证各条线、各业务板块之间能够高效协同,实现1+1>2的效果。

他坚信,优秀团队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是公司保持基业长青的关键。尊重专业、尊重人才、充分放权、成果共享,共同构成了公司文化底色。

值得一提的是,马晓立每年都会组织部分离职的同事们聚一聚,去年就曾举办了两次。在他看来,那些曾在公司发展历程中做出过贡献的人,无论是否还在公司,都值得感谢和铭记。而来自于离职同事们外部视角的建议,对公司发展也大有裨益。

实际上,以人为本在公司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关怀与行动。据了解,公司管理层每年都会亲自去各地高校参加校招,在新员工培训时也会亲自参加授课,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理念和人文关怀。另外,公司为了吸引人才,还会为从外地来公司的优秀实习生免费提供食宿,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总经理钱慧眼中,公司管理层对彼此专业度和人品的高度认可、长期磨合建立起的信任,以及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团队凝聚力与勇气,是公司最深的护城河。

前瞻布局和安心服务,长坡厚雪缺一不可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湿的雪和长长的坡。”坚定看好中国,在诸多长期向好的行业中深度布局,长坡厚雪缺一不可。换言之,对资产管理机构而言,核心指标主要有两个:主动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固收投资、权益投资和创新业务,是拉动财通资管公司发展的“三驾马车”,业务多元且发展较为均衡,这在券商资管中并不多见。财通资管也是较早自主搭建投研团队的券商资管,目前共有300多名员工,其中投研人员超过百位,占比超过1/3。

固收业务是公司的传统强项,始终以“低波动、稳收益”为纲,是公司现阶段的规模担当,产品线布局齐全,从早期聚焦纯债,财通资管目前已经覆盖货币基金、中短债、固收+、利率债基等全产品线。

权益投研团队坚持以“深度研究,价值投资,绝对收益,长线考核”为投资理念,注重回撤控制,淡化短期业绩排名。他们多数出身绝对收益投资,拥有保险、养老金等大资金管理经验,均以深度基本面研究和价值投资为“锚”,拥有相同的话语体系,但风格又各有千秋。

创新业务则涵盖量化及多资产投资、FOF投资、创新投资、资产证券化等多个模块,同时,在公募REITs、养老FOF等领域也在积极布局。尤其是养老FOF,将是团队未来重点布局的领域。

找到长期看好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厚雪赛道,接下来就是通过产品设计、渠道搭建和主动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凝聚各方资源,共同长期分享这一增长机会。

在财通资管,很多看上去不那么显眼的细分赛道,也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团队看得更远、行动更早,前瞻性地布局未来需求,建立起了另一重护城河——“产品力”。

以中短债基金为例,财通资管并非最早布局,但如今市场占有率较高,或许正得益于对客户的痛点把握得更透彻。

财通资管在母公司营业部的天然资源之外,在同业中较早开始战略布局外部渠道,早在2013年时就与一些国有大行建立了深度合作,深耕银行渠道近10年。另外,近几年公司在互联网渠道和机构客户的开拓上也实现了快速进化,客户来源和属性更加多元。

守住初心,走得更远

作为拥有二十多年证券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马晓立见过太多机构的浮沉故事,所以在加入公司之初,就对风控合规十分重视,在一些业务发展上慎之又慎。

如果说,一家资管机构的主动管理能力决定了公司的下限,而风控合规能力决定其上限。敬畏市场,审慎不冒进,是财通资管留给外界的鲜明印象。

过去十年,券商资管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化发展的转变,既有政策松绑、鼓励创新带来业务迅猛发展的“高光时刻”,也经历了宏观去杠杆、行业去通道、不少资管机构规模收入双降的“阵痛期”。在行业的跌宕起伏中,财通资管始终恪守底线,坚持做自己。

曾任财通资管合规总监兼首席风险官、现任公司总经理的钱慧回忆,在资管新规颁布实施之前,因“法无禁止皆可为”,房地产非标融资、上市公司信用贷等业务在各家券商资管中都比较常见,市场需求大且创收可观,但在风控合规部门的建议之下,财通资管主动放弃了这些业务。

财通资管团队认为,虽然放弃意味着短期可能会被其他公司拉开差距,但长期来看,只要守住初心,坚守投资纪律,把投资者利益放首位,结局不会差。

财通资管团队一直坚信,风险是否可控、可预测、可承受,是公司在开展各项业务时最重要的决策依据,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业务不做,超出公司能力圈的事情不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不挣——只有尽量降低犯错的概率、少走弯路,才能守住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果实。

为客户守住风险、守住底线,就是为公司守住生命线,在波诡云谲的市场面前,有所敬畏永远是对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