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义务教育延长至12年,增加农村孩子读高中的机会

谢江珊
2021-08-20 10:03:59
来源: 时代周报
“先解决短缺,再解决不平等”

“双减”政策落地半月有余,中小学教育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将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

有部分专家表示,要尽快对教育制度进行系统改革,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并推行12年制义务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陆铭也持有此观点。

2020年,中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91.2%。如此高比例之下,将义务教育从9年延长至12年(包括职高),能否有效缓解教育内卷状况?

VCG111307751069.jpg

教育内卷  图源:视觉中国

陆铭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教育内卷状况的形成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不完全是义务教育年限的问题,“现在即便普及12年义务教育,也还存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教育分流的问题”。

但在陆铭看来,普及高中教育乃至将其规定为义务教育,即便最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读普通高中更多是城市居民的孩子,读职业教育更多是农村户籍的孩子,“也比教育资源短缺、大量农村户籍的孩子在父母所在地不能获得当地高中阶段教育资源要更好。”

简单打压培训机构无法解决问题

时代周报:2020年,中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2%。按国际标准,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得到普及。在这种情况下推广高中义务教育,有何必要?

陆铭:当前中国高中阶段教育是否普及,实际上是一个概念问题。如果仅仅统计毛入学率,可以说已经很高,超过90%。但有些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第一,辍学问题。国内初高中阶段都存在辍学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

第二,质量问题。有学术研究发现,高中阶段,一方面普通高中应试成分较高;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在技能教育方面的质量不够高,而且跟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脱节。

VCG11476689739.jpg

教育部数据显示,中职教育招生人数递减  图源:视觉中国

第三,是更为严重的趋势性问题。如果在理想状态之下,把高中阶段教育变成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就有责任来为相应学龄阶段的孩子提供教育。

中国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大量跨地区的流动人口,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3。

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是九年,一个流动人口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如果符合当地条件,还能在父母居住和就业的地方接受义务教育。但城市高中尤其是普通高中,基本上不对外来人口开放。当然,职业教育的开放度相对要高一点。

目前,中央已经提出:公共服务要按照常住人口配置。未来,如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再进一步变成义务教育,那些人口大量流入的地方,就需要建大量高中,以适应外来人口子女读高中的需要。

这个挑战非常巨大。否则,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以及教育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这个矛盾不解决好,孩子接受教育和父母就业地存在空间上的不匹配,会导致家庭分居和留守儿童问题。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内卷问题吗?

陆铭:今天,中国教育内卷的形成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不完全是义务教育年限的问题。

现在即便普及12年义务教育,还存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教育分流的问题。按照国家政策,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之间,有50%对50%的分流,在中考阶段形成竞争。

甚至有家长认为中考阶段分流产生的竞争,比高考更加严酷。因此,简单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甚至延长到12年,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教育内部增加数量供应、改善质量、优化空间布局等。至少要让学科教育方面的供给回归学校体系内部,再对学校体系内部所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监管。

比如说有些学校老师,学校里该教的内容不教,到课外补习班上教。还有一些课外培训机构,把学校里的优质师资挖走。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应该加强监管,如果出现教学内容和质量不达标,要有足够的惩罚;另一方面,挖走老师的现象,还是要通过公办教育系统提高老师待遇和福利来应对。

先解决教育短缺,再解决教育不平等

时代周报:有观点认为12年义务教育无法缓解教育内卷的状况,只是把节点延后到高考、考公上去了。你怎么看?

陆铭:这两个问题要分开看。第一,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不管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是相对来说收入较高的工作岗位,永远都是短缺并且存在竞争的;第二,我们不希望这个社会的发展给青少年太大压力,这样不利于年轻一代的综合成长。

VCG111315808363.jpg培训机构外,家长一边等孩子上课,一边吃早点  图源:视觉中国

对教育内卷,大家的焦点集中在中小学教育上。主要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正好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压力太大,对于孩子的综合成长不好。

另外,孩子在年幼时期对未来的潜力、兴趣等,也没有形成成熟的认知。在这个阶段通过一些恶性竞争,特别是竞争培训的知识,比如特别高深的数学,对孩子的长久发展没什么用处。

但成人阶段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比如考公,他的能力、兴趣偏好已经基本比较成熟,相对来讲,出现的问题就不像在孩子阶段出现的恶性竞争那么严重。

时代周报:目前家长对教育实施“军备竞赛”、追求“比别人好”的,基本是城市家长。如果普及12年义务教育,会不会造成最后上职高的都以农村孩子为主?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陆铭:这还是一个参照系对问题,看跟谁比。

跟今天的状态比,增加教育资源,即便最后读普通高中的更多是城市居民的孩子,读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农村户籍的孩子,也比今天教育资源短缺、大量农村户籍的孩子在父母所在地不能获得当地教育资源要更好。

VCG11469750080.jpg

进城务工的家长为孩子入学办理报名手续  图源:视觉中国

至于达到这样的结果以后,仍然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教育不均等问题,对此要提前有所准备,采取措施来增加教育公平。比如给低收入家庭发教育券,改善他们对于教育的支付能力和选择能力。

还可以鼓励一些优质学校给低收入阶层的孩子,特别是优秀的孩子发奖学金,甚至免费入学。这些都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但首先要增加投入,充分供给教育资源。

按照常住人口的需求去供给学校等公共服务,对比今天的状况,肯定是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用高层的话来讲,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就是哪里有需求,就在哪里增加供应。

所有中国人,不管收入高还是收入低,不管农村户籍还是城市户籍,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需求是合法的,从政府公共政策角度来讲,就要在供给侧增加供应,包括供给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几个维度。

通过增加供应来优化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提供,就能改善大家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增加公平性。同时,兼顾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把中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大国。

时代周报:具体来说,如何提高教育资源?

陆铭:优质教育资源一定是短缺的,从国家教育投入角度来讲,如果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这个职业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可以有效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VCG111152647576.jpg

职业教育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  图源:视觉中国

另外,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并不完全是指政府公共资源的教育投入。如果同时能够放开多种办学力量,在公办教育仍然不足的情况下,鼓励民办教育,甚至国际学校进入教育行业,才能满足不同人群对于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互相补充的、良性的投入结构。

公办教育是普惠制的,提供学科性的教育,市场主体能够弥补公办教育的不足。

一方面,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民工群体的教育需求,鼓励包括民间资金在内的多元化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对高收入阶层的教育需求,允许更多的市场主体办学。学校之外的教育培训机构,更多是提供个性化的、非学科的教育培训,多种主体形成百花齐放、相互补充的局面。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人潮涌入ChinaJoy:国产3A爆发、大厂新游火力全开、机器人足球惊艳全场
万字裁决书曝光娃哈哈争产案时间线:三名子女未列为遗嘱受益人,宗庆后手写指示成立信托
读懂IPO|首家亏损企业冲刺创业板,大普微称预计于2026年扭亏为盈
娃哈哈争产案后的家族信托市场:设立门槛1000万,规模超6000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