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2021中国经济:着力扩大内需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谢江珊
2021-02-08 13:57:52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回顾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稳定恢复,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其中,GDP(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全年经济增长2.3%;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如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经济工作着力点和发力点在哪?宏观政策如何调整?经济发展还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

GDP增速或高达8%

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2021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备受关注。

许多国际机构、国内研究者的看法一致,他们对中国2021年经济恢复充满信心:在经济复苏与基数效应的双重作用下,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各类同比参数将全面走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2%;2020年11月30日,中国银行发布的《2021年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2021年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政府将持续推动扩大内需、支持创新发展、改善营商环境,加上低基数因素,经济增速很可能恢复至正常增长水平以上,预计2021年GDP增长7.5%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预计,今年的GDP增速会超出大家预期,显著高于疫前水平。“2020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按我们目前的测算,2021年正常的经济增速应该在8%以上。”第一季度增速预计达到11.4%,第四季度下滑到5.4%左右,呈现“总体偏高、逐季回落”的基本走势。

“如果今年GDP增速低于6%,整个经济复苏的进程就达不到预期,中国经济也很难在今年持续政策作用下步入常态化区间。”刘元春补充道。

刘元春分析,四大因素将支撑2021年中国经济常态化:

首先,中国经济复苏已经进入稳定轨道,内生复苏的力量已经出现。其中,企业利润已呈现正增长。202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071.1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比11月份加快4.6个百分点;财政增长实现正增长;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1%;三大主体收入的正增长,决定了附属的内生动力。

其次,宏观政策不进行急转弯,此前一系列政策实施的效果将持续显现。同时,扩内需的政策会进一步出台,将支撑有效需求的提升。

再次,全球疫情的控制会使全球经济得到复苏,从而使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得到常态化的支持。

最后,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按照新发展格局来进行布局,会产生比较强劲的拉动效应。


宏观政策“不急转弯”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1年的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具体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急转弯”就是说宏观政策力度不出现急转弯,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也不会做过度调整,打消市场对政策过快退出、大幅收紧的担忧。财政政策不急转弯,比如赤字率、地方债、专项债等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不会过度波动。货币政策也是如此。

在刘元春看来,2021年,整体宏观政策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但是会从过去超常规的操作模式,向常规偏扩张的方向逐步转变。“不急转弯”意味着不会在短期内实施过度甚至全面转向的调控。

一方面,赤字率要从2020年3.6%以上的规模收缩到3.1%左右。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收缩,但也不能再坚持去年抗疫纾困的超常规规模;另一方面,发债在保持规模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所收缩,预计2021年专项债规模在3万多亿元。既为保证去年5月份以来所布局的一些重大工程和项目的连续性,也为“十四五”开局做好铺垫。

“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幅度会有所调整和收缩,但不是太大,并不像市场人士所解读的,会出现过度的调整。”刘元春解释,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非常丰富,不能简单化它要朝哪个方向进行,只是说它在什么样的框架中来进行决策。

第一,货币政策本身不是规则性调整,处于相机决策的状况;第二,由于经济复苏依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基础不是很扎实,货币政策未来的调控幅度和路径,要根据复苏的进程来决定;如果复苏进程非常顺畅,货币政策将会从过去总量相对偏宽松,回到真正适宜的状况;第三,货币政策将会配合财政政策和一些大型项目,进行相应的总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仍面临诸多挑战

同样需要清醒地看到,2021年,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提醒道,针对2021年经济形势,不能过分乐观,要保持一份清醒。一方面,国内国外的疫情形势存在变数;另一方面,基数问题不能高估。

而除了疫情和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外,盛来运指出还有两个风险点值得关注。

一是实体经济的困难还没有根本改观。

“虽然中国实体经济顶住了冲击,但毕竟受到一些影响,尤其一些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从去年全年数据以及近期一些指标看,实体经济无论在生产经营、债务问题,还是利润情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盛来运解释,国家统计局1月31日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小型企业PMI为49.4%,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目前,小型企业制造业活动已经连续两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2020年无论是投资层面还是消费层面,都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仍然呈负增长。去年全年整体投资增长2.9%,但制造业投资增长是-2.2%。民间投资增速还比较低,全年民间投资增速只有1.0%,比平均投资增速低1.9个百分点。从消费领域来讲,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9%,是主要宏观指标中唯一没有转正的。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看来,2021年中国经济稳定复苏仍面临六方面挑战: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第三,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显现;第四,中小微企业发展仍面临困难;第五,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仍面临压力;第六,外部短期资本流入压力增大。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