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年·家

时代周报编辑部
2021-02-08 11:49:42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编辑部

以往,春运是全球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到底,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信仰。

有考据癖称,“春节客运”第一次见诸报端是在1953年。当年,《人民日报》首次提出了“春节客运”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人口流动尚不频繁,交通运输条件仍待完善。当时的“春节客运”与现今情况大为不同。

符合当下特征的“春运”,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

1981年3月10日,《人民日报》以“铁路春运效率高秩序好,两个月运客1.21亿人次”为标题,撰写了一则消息。这是“春运”二字第一次作为专属词组出现在公众视野。某种程度而言,“春运”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见证和产物。

除去宏大叙事,具体到微观个体,回家是每个游子最大牵挂。

除夕那顿年夜饭,是回家过年的终极仪式。父母、兄弟、姊妹、妻儿,围桌而坐,顺着味觉寻找故乡和家的意义,图的是团圆和平安。

今年不同以往。因疫情多点零星散发及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多地出台减少人员流动的措施,“就地过年”成为新风尚。

一朝辞旧地,四海遂为家。家,是具象的客观存在,更是抽象的情感凝聚。

“就地过年”不是异乡和家乡的楚河汉界,也无法阻隔家人间的思念。人们正在通过多种形式维系情感,比如,快递年货遂成为春节新民俗。一个个包裹,成为家人间情感的慰藉。线上经济如火如荼,亲朋好友在大年三十之夜通过“云平台”线上重聚,料将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这个春节,亲情依然是最大主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