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立科技核心产品产销依赖国邦集团,毛利率远低于同行,利润空间受挤压

孙沐霖
2021-02-05 10:12:36
来源: 时代商学院

时代商学院研究员 孙沐霖

一家过会企业,却有明显瑕疵。

产品结构单一倒也罢了,而就是这业绩贡献最高的产品,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均严重依赖自己的同业竞争对手。

这样的企业,它的经营独立性难免令人担忧。

1月6日,本立科技顺利过会。这家即将登陆创业板的企业,主营业务为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新材料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时代商学院研究发现,本立科技第一大客户、第二大供应商均来自国邦集团,对该集团的依赖性较大,经营独立性存疑。此外,相较可比同行,其主要依靠低价开拓市场,产品毛利率较低,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独立经营能力有明显瑕疵,本立科技具有可持续盈利能力吗?该公司的研发、品牌等诸多竞争短板,能否在未来发生质的提升?依靠低价来做大市场业绩,这样的策略能持续多久?

1月13日,时代商学院就上述相关问题向本立科技发函询问,但截至发稿该公司仍未回复。

一、核心产品生产与销售依赖国邦集团,经营独立性存疑

本立科技的前身为本立有限,2012年由浙江信友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变更而来。目前,本立科技的实际控制人为吴政杰及其配偶刘翠容,吴政杰直接持有本立科技32.24%的股份,刘翠容享有本立科技9.91%的投票权。

招股书显示,2017—2020年上半年,本立科技来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4.27%、85.97%、80.29%和65.69%,客户集中度较高。其中,国邦集团下属企业浙江国邦是本立科技的第一大客户,本立科技来自浙江国邦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3亿元、1.59亿元、2.21亿元和9156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8.64%、36.2%、39.53%和30.4%。

值得注意的是,国邦集团另一下属企业山东国邦是本立科技的第二大供应商,报告期内,本立科技对山东国邦的采购金额分别为5182.67万元、4806.83万元、8832.49万元和4040.6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比例分别为21.93%、17.87%、24.3%和21.39%。

本立科技处于化工中间体行业,其产品主要应用于喹诺酮原料药,喹诺酮是抗菌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2020年上半年,本立科技的主要产品为801产品、1201产品、1501产品和1701产品。其中,1501产品是本立科技业绩贡献度最高的产品,在报告期内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68.29%、67.71%、71.46%和66.2%。

据悉,本立科技主要向浙江国邦销售1501产品,而生产1501产品需用环丙胺作为生产原料,本立科技向山东国邦采购环丙胺。

环丙胺是生产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喹诺酮原料药的关键中间体。招股书显示,本立科技推出创新工艺路线前,浙江国邦一直向山东国邦采购环丙胺生产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也就是说,浙江国邦与本立科技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两者合作稳定性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审核机构在问询函中提出质疑,山东国邦的主要生产经营地与本立科技距离较远,但本立科技未选择距离更近的浙江沙星进行采购,合理性存疑。而本立科技表示,2018—2020年上半年,本立科技的采购均价皆低于山东国邦和浙江沙星的对外销售均价。主要是其采购量较大,享受了大客户优惠价。

这意味着,本立科技目前采购环丙胺的成本较低,除山东国邦外,本立科技恐难获低价原料供应。

核心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邦集团旗下子公司,本立科技的经营独立性存疑。

二、毛利率远低同行,利润空间恐进一步挤压

高毛利率的企业一般意味着该公司在产业链上拥有强势地位,而本立科技的毛利率水平低于同行均值约7个百分点。

本立科技把中欣氟材(002915.SZ)、吉泰股份(637020.TJS)、联盛化学(A04547.SZ)、合佳医药(838641.OC)、永太科技(002326.SZ)、新化股份(603867.SH)、利安隆(300596.SZ)7家企业列为同行业可比公司。报告期内,本立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19.24%、20.77%、22.3%和23.92%,而同行7家公司的毛利率均值分别为25.03%、27.86%、28.03%和29.4%,远高于本立科技。

此外,本立科技销售占比最大的1501产品毛利率分别为17.86%、20.19%、19.04%和22.39%,低于本立科技的综合毛利率。报告期内,该公司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平均比例为77.3%,占比较高,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本立科技的毛利率水平恐将进一步受到冲击。

本立科技表示,其在制定销售策略时确定的毛利率相对较低。也就是说,本立科技主动选择了低毛利率的销售策略,其主要竞争优势就是价格较低。

化工中间体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本立科技在招股书中也表示,随着公司主要产品规模增大及投放领域增多,市场竞争尤其价格竞争加剧,可能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如不能尽快提升研发能力,扩大产能,提高品牌知名度,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将面临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

【严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撰写,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未经时代商学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及其他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获得授权转载,仍须注明出处。(联系邮箱:sdshangxueyuan@sina.com)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