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新新材债务风险大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不敷出,产能过剩仍扩产三倍

郑少娜 徐思敏
2021-01-15 18:30:50
来源: 时代商学院

时代商学院研究员郑少娜
实习生徐思敏


近年来,我国特种石墨产品供不应求,行业价格整体呈上涨态势,而江西宁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新新材”)的特种石墨产品售价却连年下降。这究竟为何?

近期,宁新新材递交了IPO申报材料,拟于创业板上市。该公司从事特种石墨材料及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可用于冶金、光伏、锂电、人造金刚石等行业。

时代商学院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报告期内,宁新新材的应收账款迅速飙升,2019年应收账款同比增幅达176.04%,应收账款周转率不及三家可比同行【方大炭素(600516.SH)、索通发展(603612.SH)和东方碳素(832175.OC)】均值的1/5,存在较高的坏账风险。同时,2017年、2019年和2020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简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均为负,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短期偿债风险较高。

针对上述相关情况,1月8日,时代商学院向宁新新材发函询问,但截至发稿该公司仍未回复。

一、应收账款激增,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

应收账款及其周转率是衡量一家公司资金周转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应收账款若不能及时收回,形成呆账、坏账,将会大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报告期内,宁新新材的应收账款迅速飙升,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低3家同行可比公司。

招股书显示,2017—2020年一季度末,宁新新材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3040.72万元、4900.83万元、13528.46万元和13678.26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82%、29.79%、62.23%和123.18%。

同期,宁新新材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4.6次/年、4.37次/年、2.49次/年和0.2次/年,而同期同行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11.04次/年、25.73次/年、14.65次/年和1.58次/年。

据时代商学院计算,2019年宁新新材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76.04%,而应收账款周转率仅为同行可比公司的1/5左右。可见,宁新新材的应收账款管理效率较低,不利于该公司正常资金周转。

对此,宁新新材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锂电、光伏、人造金刚石以及冶金等行业。2019年,公司产品终端流向锂电、人造金刚石和光伏行业的合计比例约为71%。上述行业的终端客户多为贝特瑞(835185.OC)、璞泰来(603659.SH)、德方纳米(300769.SZ)等上市公司或大型厂家,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回款周期较长。

时代商学院认为,下游终端企业之所以相对强势,归根到底是因为宁新新材的自身产品不具竞争力,议价能力不足。宁新新材主要产品为特种石墨材料及制品,产品单一,且其性能逐渐无法满足下游领域的生产要求。这也使得该公司尽管处于供不应求的特种石墨“利好”行情中,近年来却频频靠降价拉动业绩。

招股书显示,2017—2020年一季度,宁新新材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51万元、763.57万元、-2057.99万元和-2227.83万元。除2018年外,该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一直为负,资金链较为脆弱。

同期,宁新新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6.23%、80.91%、51.57%和53.7%,整体上占比较低。可以看出,虽然宁新新材的营业收入逐年上升,但极大程度上依托于应收账款的增加,导致其营运资金紧缺。

二、产能过剩仍扩产三倍,加剧偿债风险

报告期内,宁新新材的流动比率分别为1.69倍、2.08倍、2.79倍和2.66倍,速动比率分别为0.59倍、0.81倍、1.7倍和1.45倍,均低于同期同行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短期偿债风险较高。

对此,宁新新材解释称,这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为扩大产能,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非流动资产投入较多,占用了较多的营运资金所致。

时代商学院研究发现,报告期内,宁新新材的产能利用率波动较大,且产销率较低。在此背景下,该公司仍大举扩建产能,占用较多的营运资金和财务成本,不利于当前的经营发展。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宁新新材特种石墨的产量分别为2382.57吨、3412.92吨、5067.6吨和1225.49吨,产销率分别为83.09%、100.35%、89.65%和69.85%,2019年和2020年一季度的产销率明显下滑。

另外,从产能利用率看,2017—2020年一季度,该公司精加工制品(特种石墨制品的主要构成)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9.65%、71.68%、92.59%和37.5%,波动性较大。

此次IPO,宁新新材拟募集3.41亿用于生产18000吨高纯石墨(特种石墨)和6000吨锂离子电池负极项目(二期),新增特种石墨的产能是现有产能的3倍左右,其募投项目的合理性以及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存疑。

【严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撰写,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未经时代商学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及其他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获得授权转载,仍须注明出处。(联系邮箱:sdshangxueyuan@sina.com)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