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暴利神话破灭: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 加快行业洗牌

李静
2020-12-14 22:11:55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李静

看着镜子里缩小了一圈的脸颊,“90后”女孩张乐(化名)露出了满意笑容。咬肌过大一直困扰张乐,注射瘦脸针5个月后,她的脸型变得更精致了。

“不是打一次就可以一直有效的,我过段时间还想再去打一次。”12月11日,张乐兴奋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在她看来,去医美机构做注射项目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在“魔都”上海,像张乐这样做“轻医美”项目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近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1436亿元,2015-2019年,年复合增速达22.5%。

微信截图_20201214144959.png

在颜值经济风口下,医美产业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据wind数据,年初至今,医疗美容指数近一年累计涨幅达53.5%。

医美产业链充满想象空间,但也并非处处金矿。

曾被视为医美行业最为“暴利”的中游医美机构,并没想象中美好。不少掘金者在一遍遍洗牌中,黯然出局。实际上,上游原材料、针剂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远超医美机构。

上游企业平均毛利率达90%

2020年,医美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整体增速有所放缓。近期,医美行业渐呈强劲复苏发展态势。

“行业复苏趋势明显。从新氧平台来看,今年10月14日0时至11月11日24时,新氧‘11.11医美狂欢节’期间,线上成交总额同比增长达213%。”12月13日,新氧(SY.NASDAQ)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医美行业在中国市场拥有很大发展空间,但不是所有做医美的企业,都能均分这块蛋糕。

苏宁金融研究院数据统计,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料生产与针剂生产商毛利率和净利率最高,平均毛利率高达90%,平均净利率为30%,而中游的医美机构平均毛利率水平仅有50%,平均净利率为10%。

医美产业链上游代表企业有A股上市的三家企业:华熙生物(688363.SH)、爱美客(300896.SZ)、昊海生科(688366.SH)。爱美客上市之后,股价一路飞涨,截至12月14日收盘,爱美客报631.49元/股,市值达759.05亿元。

bbc5997202f8cbb34350fb7be2fb37e1.jpeg

“平均毛利率有90%很正常,像爱美客的王牌产品‘嗨体’,代理商拿货在400元左右,医院500元左右,拿的数量大,价格会更优惠。医院卖出去可能会一两千元,或者搭配其他产品按照套餐卖。”12月13日,医美行业内人士林奇(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从毛利率看,无论是爱美客还是华熙生物,其赚钱能力都足以让人惊讶。

以爱美客的“嗨体”为例,招股书显示,其2019年平均售价352.61元/支,成本为24.72元/支。另一款产品“宝尼达”,2019年售价2547.49元/支,成本只有32.34元/支,毛利率高达98.73%。

在林奇看来,拥有“稀缺牌照”,即获批医疗器械的生产资质,是上游生产企业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

12月4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医药首席分析师丁丹发表研报表示,医美上游行业壁垒高筑,以玻尿酸产业链为例,其具有较高的行业技术、工艺、资质准入与资金壁垒。

据中信建投证券11月30日发布的研报,目前,17家企业(9家国产,8家进口)的玻尿酸相关产品获批上市。从销售规模来看,进口品牌仍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韩国LG、美国Allergan、瑞典Q-Med占据行业前3名。

“国产玻尿酸品牌偏低端,不少医美机构会利用国产玻尿酸品牌价格低的特点用作拓客。高端的玻尿酸以进口为主,比如乔雅登、伊婉致柔、艾莉薇。”林奇坦言,像华熙生物这些医美上游企业市场推广成本也不低,因为玻尿酸市场还是进口品牌是主流。

行业集中度待提升

与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盈利能力较强的医美产业链上游相比,位于中游的医美机构正处于“野蛮生长”状态。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表明,中国医疗美容市场竞争格局呈现高度分散状态,中小型民营医美机构处于主导地位,占比超过50%;大型连锁美容企业市占率仅为10%左右,行业集中度较低。

以医美机构为主业上市的企业并不多。一家是在新三板上市的华韩整形(430335.OC),市值却只有37亿元,另外一家是在美股上市的医美国际(AIH .NASDAQ),市值仅有1.1亿美元。

丁丹在上述研报中表示,医美产业链中下游由于参与者较多,行业较为分散,盈利水平相对较弱。

叠加今年疫情影响,医美机构的日子更不好过,问题也更加突出。

新氧董事长兼CEO金星在8月发表演讲时称,根据新氧平台的数据和对医美机构的调研,为活下去,获取流量成为很多医美机构的头等大事。不少医美机构上半年加大了线上投放力度,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水涨船高,机构的获客成本节节攀升。

c066f3f2d76d9f6276732b68dc303318.jpeg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表示,从整个医疗美容机构的价值链来看,营销渠道占比很高,约占50%,销售费用占比20%,耗材及运营成本各占10%,人工成本及其他成本各占比约5%。

实际上,高额的获客成本一直是医美机构的痛点之一,高价引流费用挤压了医美机构的利润空间。

浙商证券研报表明,医美机构毛利率普遍在50%—60%之间,从华韩整形、医美国际、朗姿医美业务、瑞丽医美来看,医美机构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率大多集中在20%—50%之间,管理费用率则在10%—20%,由此净利润水准集中在5%-16%。

金星坦言,今年国内医美行业价格战更激烈,客单价进一步下滑,对大多数医美机构来说,欠缺挖掘和服务头部顾客的能力,因此只能继续去抢夺中腰部客户,于是启动了新一轮的价格战,用低价吸引客户。

激烈的价格战有利于头部机构扩大市场份额,加速行业洗牌。

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医美产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景涛表示,疫情期间,一些缺少医生资源、技术、品牌的小机构因资金困难而倒闭或转让。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医美行业不断进行规范化管理,小机构不断出清,同时消费者对医美安全性加强重视度,提升品牌意识,医美机构集中度有望逐渐提升。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