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多位俄外交官遭驱逐,“新冷战”已经到来?
英国间谍案持续发酵,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再陷低谷。超过20个国家下令驱逐俄罗斯的外交官,以报复此前俄罗斯间谍遭神经毒剂攻击的案件。
据《卫报》报道,26日,超过20个国家下令驱逐俄罗斯的外交官,以回应此前俄罗斯间谍遭神经毒剂攻击的案件。《卫报》称,这是冷战后俄罗斯情报网络遭受的最大攻击。
据BBC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共有27个国家宣布驱逐140多名俄罗斯外交官,摩尔多瓦、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是最新采取驱逐行动的几个国家。其中,英国的“亲兄弟”——美国,驱逐的俄罗斯外交官人数最多,共有60名,包括12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办公的情报人员,并关闭了俄罗斯驻西雅图的领事馆。
对此,俄罗斯外交部26日发表声明,强烈抗议西方国家驱逐俄外交人员,表示将采取回应措施。受此消息影响,俄罗斯MOEX Russia指数收跌逾2%,创下近一年来最大跌幅,其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领跌。
欧美合力,制裁会加大吗?
在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国家行列中,尤以美国驱逐的人数最多,态度颇值得玩味。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还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庆祝普京当选,并探讨如何发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包括保障战略稳定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但这一举动随后受到共和党及其他人的尖锐批评。一些美国媒体“调侃”到,对于这次驱逐外交官,特朗普在推特上出奇的安静。
联系上周特朗普任命对俄强硬的外交鹰派人物博尔顿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可以看出,北约和欧洲国家,正给俄罗斯送上最齐心合力的一击。据BBC 此前报道,除了外交报复之外,英国还有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包括要冻结俄罗斯在英国的国有资产等。
对于英国和欧盟会不会继续实行这些制裁措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告诉时代财经,“英国或许会实施这些制裁措施,但要让整个欧盟跟随是不可能的。另外,俄罗斯也完全有能力进行反制,能源便是俄罗斯的杀手锏。”
俄英两国在能源上一直有合作。据《电讯报》报道,2006年,全球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进入英国供应市场,向包括英国的300家威廉希尔博彩公司和英国知名百货公司Debenhams等600家企业供应天然气。而英国能源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手中也握有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20%的股份。
有分析指出,如若英国真的对俄罗斯加大制裁,BP可能会损失全球石油产量的近三分之一。与英国能源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不同的是,欧盟的能源则严重依赖俄罗斯,因此笪志刚分析称,考虑到能源因素,欧盟不会轻易跟随英国对俄罗斯实行经济上的制裁。
美国政府26日宣布,将驱逐60名俄外交官,并关闭俄驻西雅图领馆。来源:视觉中国
新冷战已到来?
2014年以后,因乌克兰东部问题,制裁和反制就一直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主线,之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更是不断地扩大和延续。
受到制裁的拖累,俄罗斯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出现严重恶化。原本俄罗斯是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从2014年开始,双方贸易额就开始走下坡路。据俄罗斯海关统计,2015年双方贸易额下降40%,2016年进一步下降15%。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4日的报道称,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还“惹怒”了不少德国企业,众多德国企业期盼普京当选后能够有新转机。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不久前对超过11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5%的受访者支持继续制裁。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去年12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从2014年以来,俄罗斯与欧盟因互相制裁而导致的损失已达1000亿欧元,俄罗斯经济损失大约占60%,欧盟大约占40%。而其中,德国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经济损失超过170亿美元。
笪志刚指出,制裁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举动。当前最主要的便是查明真相。如果英国再继续实行制裁,冲突将会不断升级,形成恶性循环,欧盟等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将继续恶化。
因为此次驱逐事件,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跌入了2014年以来的新低谷,外界也纷纷猜测“新冷战”是否已经到来?
对此,笪志刚向时代财经分析到,“一方面,尽管美国出现了类似冷战的思维,比如在地缘问题上对话减少,态度强硬,经济上打贸易战等等,但冷战时代已成为过去。国际舞台上存在纷争和矛盾乃是常态,各国也不愿意回到冷战时代,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合作才是真正的诉求”。
“另一方面,虽然欧洲对俄罗斯一直带有一定偏见,但俄罗斯一直希望与西方进行合作对话,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对等的身份地位”。笪志刚指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俄罗斯与美国或者欧盟关系恶化,对中俄关系而言是有利的。中美俄本身是大三角的关系,俄罗斯将更倾向中国是这一连锁的正常反应”。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