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师逸事》提供上师好样本

2014-03-19 10:56:42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最早推荐《家师逸事》的作家杨葵评论说,“我觉得《家师逸事》其中一个意义所在,是给出了一位好老师的样本”。

本报记者 赵妍 实习生 吕一 发自上海

如今,国内信仰藏传佛教的着众多,有关“上师”的各种传闻段子也一直不少。最早推荐《家师逸事》的作家杨葵评论说,“我觉得《家师逸事》其中一个意义所在,是给出了一位好老师的样本”。

《家师逸事》是一本“如是我闻”的小书,曾在《读库》上刊载过两次,近期由博集天卷出版。几年前,信仰藏传佛教张梅曾问自己的上师,能否把他讲的那些故事说给其他人听。老师很痛快:“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你最好加上这句:我的老师曾经这么这么讲给我,依照记忆,我就是这么听来的。”

从2005年开始,张梅开始陆续记录师父与自己的对话,初心是娱人悦己,内容五花八门。《家师逸事》中,“两地”主要收录风俗文化方面的趣闻;“礼物”涉及藏文化;“游舞”讲奇人异事;“乘愿”可视为名人八卦。

嵌进生活骨架里的修行

1997年,张梅第一次见到了中国高级藏语佛学院的联波活佛和索南嘉措老师,相谈甚欢,从此迷上了老和尚的幽默八卦,故事会一场不落。“我当时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公,跟老师的感情蛮深,类似父子。他把我带去,有点把朋友带给家长看的意思。我当时也比较好奇,他只是说给我介绍两个藏族佛教的老师,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就去了,聊得还挺好。”张梅回忆。

之后因为离得不远,张梅常常一个人去找索嘉老师聊天。

“老师是出家人,我们认识十六年。最初的确有过密集的学习与实践,然不成器,于师有愧,于己倒收获颇丰。交往中,老师常穿说奇闻逸事,内容涵盖成就者的奇行异止,坊间的八卦传说,和藏民族的人情风俗。师即口道来,既满足我喜好新奇的心态,也将很多世出世间的妙理,于浅白处开显出来。”张梅在《家师逸事》中这样介绍。

“他是个很幽默的人。”张梅回忆,“我当时其实一点儿也没有想学佛,只是好奇,想着他是藏族的大师,觉得很神。大概这样过了大半年,他突然有一天说,我还是教你点儿东西吧,然后给我一些祈祷文让我回去念念。其实在之前我没有求过他当我老师,一点儿也没有这个意思。老师当时可能比较好奇,你为什么老来却从来不提这个要求?但我只是为了听故事聊天。这样交往下来,他可能也在观察我,而我并没有任何观察他的意思,结果就很盲目地走到这个圈里来了。”

从前晚上习惯了泡吧涮夜,如今却必须早早地坐下念经。修行对张梅来说,并非如游戏般闯关晋级,只是固定了一种习惯,让它结结实实地嵌进生活的骨架里。张梅说,每天纷杂的生活中,她有一小段时间只是与自己相处,休息,内省,学习并体会广义和狭义的众生关系。

摆事实不讲道理

《家师逸事》的写作缘起和“辟谣”有关。张梅早年混迹于一个叫“星伴”的小资文青论坛,有人聊到佛教话题。当时的张梅已经是藏传佛教的皈依弟子,看大家对藏传佛教和藏地文化有诸多误解,便忍不住跳出来辟谣。她讲佛教,不念佛经也不摆道理,每次只碎碎念般地给大伙儿上一段师父讲的八卦故事,把自己的经历见闻摆出来供大家细细咂摸。

她写“贵族”,就写老师讲过的有关从前藏族贵族们的故事。比如贵族的服装,色彩款式不很夸张甚至极为普通,细看之下,才会发现面料极其珍贵,做工也相当精湛。花纹很少,若有,一般也为暗花,即与面料同色。若不同色,反差也较小。很少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比如蓝底黄花等。

“与老师看电视,今年常常看到反映以前藏族生活的剧集,其中有钱人家的服装道具太绚丽了,老师会摇摇头,说:这家人看上去不像太有文化的样子。有一部戏曾经非常出名,里面男主角、重要男配角的几身衣服、几套首饰,在藏地其实算女款,女人穿男款也有好几回。”

张梅这种“摆事实不讲道理”的讲述方式,与后来刊载此文的《读库》编辑准则不谋而合。杨葵是最早看到张梅故事的朋友之一,也因为他的推介,张立宪开始在《读库》上先后两次发表了《家师逸事》的部分章节。

故事攒到了几万字,结集后准备出书,选择书名时,张梅在“余优”和“闻喜”之间犹豫,一个是优美的日语舶来词,一个有诗经般的风雅范儿。但最后,她选择沿用读库上的刊载名“家师逸事”,她觉得这个书名更接地气,也更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page]

 手记:

“学东西一定要找老师”

时代周报:越来越多的城市年轻人皈依藏传佛教,你怎么看?

张梅:现在京城有四大俗,弹古琴,喝普洱,开会馆,信藏传。这些年接触下来,大家信仰藏传佛教也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喜欢藏传的那种神秘感和异域风情,或者觉得藏传佛教里的神通特别有吸引力;另外,藏地的风景很美,好多人被它的氛围感染了。还有可能是因为近年来,藏传佛教出了好多书,比如宗萨钦哲仁波切就写过一些,在西方人和国内的知识分子中间很有影响力。宗萨钦哲仁波切几年前来北大讲课,我在现场看到了好几个明星,大家都在听。他的很多书都是写给西方人看的,比较契合现代人的口味,大家看起来觉得亲切,文青们也觉得写得特别实在有智慧。

时代周报:有个女孩,从广州去了大理,只靠写稿赚钱,每年大部分收入都给了自己的仁波切,身边的朋友对此很不理解。

张梅:没矛盾吧,我觉得这是她选择的生活方式。比如我挣了钱,我会还房贷,养孩子,给自己买花衣裳,吃点儿好吃的,再存点儿钱养老。那这个女生可能就有一种特别的价值观。钱和性是两个特别反映本性的东西,钱花在哪儿,就说明人想得到什么。你要知道,她既然把钱给了老师,她就已经得到她要的东西了。对她来说这是一种投资,她得到了内心的富足,只是你看不见而已。选择了什么,就去承担什么,没有对与不对,这个道德判断是没有意义的。佛教里还有句话叫做向上承当,意思就是你先要学会承当自己的生活,再渐渐学着帮别人承担。

时代周报:有了老师后,会不会产生一种内心有规则可依的感觉?

张梅:不光是规则了吧,还有勇气。以前出了什么事,你可以怪这个怪那个,现在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没地方退,只能自己扛着,其实挺难受的,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不大好,但可能就是建立了一种比较理性的生活观念。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外界流行的各种段子对仁波切有没有存在什么误读?

张梅:那有很多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误读吧。他们一般会从两个方向把老师妖魔化,一种是说所有的藏传老师都是大骗子,是来汉地虚张声势骗钱的。持这类观点的不光是不信佛的人,也包括其他传承宗派的人。藏传佛教是佛教传承的不同分支,所以他们可能对藏传的东西不太理解。那另外一种呢,是把老师当成神。虽然藏传佛教要求“视师如佛”,但这里面是有很多哲学内涵的,需要掌握内涵才能采取某种具体的方式态度。总体来说,你要是把他妖魔化到不是人,那也不好,这两个极端都不太理性。

时代周报:对你来说,上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梅:首先要清楚,学东西一定要找老师。学什么东西都是如此。很多人觉得学东西只要自己看书就行,只要对着说明书一二三照做就行,这是他们的人生态度。但我的人生态度就是要找老师,哪怕只是学个陶艺,也必须要有个老师手把手教我。找老师呢,就必须找一个靠谱的、安全的、真正懂这行的专家。我找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靠谱的专家。老师们常常说,“找到的老师什么样,除了业力,还是你自己内心的反映”,如果你要实实在在的东西,那这个老师也会提供实在可靠的教法;如果只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就会找一个能够满足你虚荣心的老师—他有可能是骗子;如果是要找依靠,就会找一个能给你提供依靠的人。找老师和找对象特别像,你最终找什么样的人去结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你自己的选择。

时代周报:微博上有很多仁波切,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

张梅:真假活佛,我判断不出来,没那么大能力。不过这个假活佛的事儿,我在书里面写过一段儿,也就是我师父在第一届佛学院开班时候的讲话。我个人认为这番话说得特别漂亮,扎西拉姆多多还转载过。

佛学院第一届毕业典礼,请老师上台讲话。因座下大部分是活佛,故老师极力推脱。几次辞谢不成,才上台发言:“我只是个普通和尚,没什么可对大家说的。一定要说的话,也如同真实面对佛陀,向众位祈请。您们都是活佛—以往历代大师的转世者,理论上,您们可以自由选择住世期间的表现:可以示现成有文化,也可以示现成没文化;可以示现为严格遵守戒律的清净相,也可以示现为藐视传统,不受任何戒律约束的自在相;可以示现为有成就的大师,也可以示现为没有成就的凡夫。诚然如此,在今天这个无比混乱的时代,我恳请诸位,都示现成有文化、有戒律,有成就的样子吧。因为这是广大众生最需要的依祜之处!”

我觉得挺感人的。首先他肯定了活佛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其实很被动,人变成什么样,跟家庭环境和境遇顺逆有关,被生活所迫,被挤压成型。但这些人是自由的,不论这些大师们是如何表现,都是一种基于自由的演出或示现,而演得好看或者难看,都是他们的自由。但师父的意思就是说,希望你们不要演砸,要演得好看,让别人对你们有信心,能够发扬佛教,能给大家的心灵带来安慰,教大家一些真东西。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超200亿投向AI!vivo副总裁周围:苹果在AI上值得学习和致敬
A股首份三季报:金岭矿业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47.09%,单季度净利润增速放缓
内地车企冲刺港股IPO:前有奇瑞、后有岚图,赛力斯上市申请已获审议
宇树科技王兴兴:机器人在家庭生活、服务娱乐、公益场景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扫码分享